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构建新发展格局认识的新进展

2023-07-06李家祥张楠

理论与现代化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李家祥 张楠

摘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组成部分,从提出和丰富的进程看较为集中地展现在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体现为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与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正式提出和系统说明;第二个时段体现为围绕党的二十大与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深入阐述和精准部署。新的时段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新进展主要在于深化了对其重要意义、地位和路径的认识,并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认识的提升。总结和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新进展的启示为:不断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具有客观依据,注重将其从整体上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注重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此作出的指引;继续深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需要重视科学方法论问题,注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3)03-0036-11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和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期间有了新的进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视角,对取得的新成果作出归纳与分析,有益于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与实践。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进展经历两个时段

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从党中央提出和部署的过程看,有着不断深化和丰富的历程,较为集中地展现为两个时段。

(一)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与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正式提出和系统说明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1]。从公开报道看,初见于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多次重要会议的重要讲话就此予以强调和阐发,特别是在2020年8月24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阐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容,包括十一个方面,比2015年1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提出的九个方面[3]扩充了两个方面,其中增加了“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 [4]。

如果说2020年初步提出与强调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就此做出了系统说明与谋划。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建议,其中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写进规划,还在第五部分专门阐述了“形成強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意义、含义和着力点,分析了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5]。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重要讲话,其中第三部分专门阐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提出防范七个方面认识误区,指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突出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6]。

(二)围绕党的二十大与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深入阐述和精准部署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大会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特别是就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理论概括,并明确阐述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不同层面看,大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有八处就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了全新视角的说明和安排,主要体现在总结过去5年和新时代10年来伟大变革、2035年和下一个5年的目标安排、今后任务的经济方面等部分。党的二十大新修订的党章,也写进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容。

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22年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第三次集体学习,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与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等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强调和部署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2022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分析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以解决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7]。202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进一步深入阐发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以及如何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8]。202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了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9]。2023年3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10]。

党和国家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进一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2年12月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其中阐明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做出全面谋划。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也体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回顾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一些明显特点。一是起点很高。构建新发展格局自提出之时就强调具有战略性,属于党的十九大以后的新战略谋划和构想,并明确提升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二是内容丰富。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和党中央的部署提出了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原因、重要意义、含义特征、理论地位、实现路径、工作重点、落实方法以及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等内容,理论内容已相当丰厚并具有系统性。三是不断提升。从党中央的理论阐述和实践部署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由开始提出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所作出的多方面说明,再到党的二十大正式写入报告和党章,并在会后进一步阐释和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认识持续加深,行动安排相继出台,越来越充实升华。党的二十大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并专门阐述了基于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14亿多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围绕这一中心任务部署了各方面工作,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放在突出位置,这标志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被赋予了新的视域和语境,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包含了更深刻的含义,并为这一理论开辟了广阔前景,从而推动这方面理论认知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进展包括多个方面

认清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新进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新提升必须作出具体的归纳与分析,为此需要比较第一个时段特别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所作的阐述来加深理解。第二时段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认识的新分析和概括突出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深化了对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已经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认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从总体上体现了我国发展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增多的环境变化和国内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大在对近5年和新时代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作总结时明确将主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基本经验之一,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1]。在202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题进行的第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1]这又进一步从我国发展史的角度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提升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和对这一理论重要意义的认识。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必须使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再生产环节的循环立足于国内,并以此支撑和引导参与国际循环。其前提是国内具有强大的需求,而且归根到底是丰厚的可支配的消费需求。基于这种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2年底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其中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该纲要在“规划背景”中的第二部分专门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12]。扩大内需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于20世纪90年代末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时首次提出,后来在21世纪初世界金融危机时又对此予以突出强调和部署。但是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专门制定战略规划,并就此作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部署还从来没有过。其中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要性的多层次详细论证也大大丰富了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深化了对重要地位的认识

《报告》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分为两步走,其中,2035年的总体目标部分包括了“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未来5年主要目标任务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11]。这些都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所没有提及的,不仅明确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展的时间节点,而且将其直接归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报告》还把构建新发展格局放在全部经济工作的统领位置。《报告》的经济建设部分,题目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经济部分的题目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但经济部分有五个题目,包括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乡村振兴等,其中第三个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報告的经济建设部分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概括性语句,包含了经济工作的其他方面,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而且还涉及规划10年的任务。这使得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经济方面重点工作的基本前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组成部分,居于整体经济工作的引领性地位。值得提出的是,党的二十大专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概括为发展的主题,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组成部分。这里包含的逻辑思路表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任务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地位。

(三)深化了对重要路径的认识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是指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道路、途径和全局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分析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强调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等。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说明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之后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方面都有阐述和部署。这些都属于重要路径的阐述。

基于报告的性质和文字数量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不可能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建议已经阐述过的构建新发展格局问题着更多笔墨,但是在分析和部署经济工作时,一方面把构建新发展格局放在全部经济工作的统领位置,从宏观上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内容均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另一方面,又从微观角度对落实这一战略强调了一些具有路径性质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一起拓展了新发展格局的实现途径。下面列举几个突出方面。

一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11]。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基点的扩大内需任务依然很重,潜力很大,难点也很多。破解困难和堵点就需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内生动力可以理解为国内大循环得以驱动的力量及机制,包括需求潜力的激活、供给能力的提升、改革推力的强化。可靠性可以理解为补齐国内大循环的明显短板和弱项,提升抗冲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分析了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同时就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并就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等方面提出要求[8]。

二是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按照新发展格局的谋划,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二者相互依存并融为一体,在我国,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得以提升质量和水平。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原则。《报告》经济建设部分的第五点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明确提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11]这里更具体地阐述了双循环的内在联系,指明了国内大循环如何与国际市场和国际循环联动,以达到内循环为主并与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细化了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途径。

三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十四五”规划建议已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报告》则专门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11]。基于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优化的决定性因素,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须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不能各地搞自我小循环。为此,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場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强调这是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要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扩大市场规模容量,不断培育发展强大国内市场,保持和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强大吸引力[13]。

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性问题继续作出有针对性的深入阐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侧重从推动实际工作方面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问题作出具体分析。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时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要优化政策举措,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首先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其次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7]。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6]。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从长期以来的国内外经验来看,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方面薄弱是我国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明显短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2023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9]他以分析新技术革命的趋势及论证加强基础研究的意义为前提和基础,有针对性地系统阐述了我国加强基础研究的大思路,突出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面对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的现实要求,他阐明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他认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时需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二是侧重从加强理论思考方面就解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作出系统阐述。202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近年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展作了总结,指出任务得到扎实推进,取得一些成效,思想共识不断凝聚,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一些地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呈现新气象,但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还任重道远。他强调要从两个维度来研究和布局:首先是更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其次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随后他从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等方面,围绕破除主要矛盾和解决突出问题阐述了思路,其中包括针对性很强的具体分析与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途径的认知[1]。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地位、路径方面加深认识,既说明在第二个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更为丰富、深入和突出重点,又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对这一理论的推进与升华。这里涉及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微观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直接规定和要求。如《报告》在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随后就说明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其中包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二是从宏观层面看,由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报告》全文中和会后阐发的有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都属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内的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因此这一理论也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提升到新境界,其中就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在新条件下取得的新成果。我们有必要站在此高度上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新认识予以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研究。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进展提供的新启示

通过总结与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认识在新阶段获得的新发展和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提升,可以获得新的启示。

(一)不断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具有客观依据,注重将其从整体上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作为近些年来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丰富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体现在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考包括了原因意义、含义特征、理论地位、实现路径、工作重点、落实方法等系统性内容,同时也取决于在新阶段对理论性认识的全面深化。新的阶段之所以需要和能够提供新的理论有着客观原因和依据。因为这个时段与第一个时段相比,我国的发展环境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2020年召开的,此后国际局势急剧变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度调整宏观政策,国际需求进一步波动收缩,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也在进行重要调整。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和难以预料的因素增多,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战略性的理论,必然要反映这些重大变化并继续理论创新。与此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有了新的实践基础。党的二十大对十九届五中全会后的新实践作出了总结,使得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有条件丰富和完善这方面理论。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从而为新发展格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导向和依据。这些都促使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提升了高度、广度和深度,表明这一理论的发展符合客观规律,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着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已经搭建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理论框架,构成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从整体上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中。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长期发挥作用,并通过政治经济学的学理研究,使这一战略性理论可以持续得以升华,总结出更多规律性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丰富。

(二)坚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注重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此作出的指引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提出之时起,我国经济学界就做出了许多有益研究,在发布“十四五”规划建议时期形成了热点与高潮。这些研讨涉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客观条件与战略意义、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新发展格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等问题,及时作出了理论阐释和学理性思考。有专家还就此进行了收集归纳和分析评价[14]。

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经济学界继续推进了此方面研究,学者们就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但同时也要看到,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名称发表专题研究论文的总量在减少,更少有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系作出讨论的文章,这与理论界在近一个时期主要集中于阐释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关,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新的形势变化还是遇到许多需要攻克的难题,实践也在不断发展,这些都需要理论界继续进行理论攻关。

更应当看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相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为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指明正确方向;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实现国内大循环与扩大内需、双循环联动提供了其他国家少有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格局明确了发展目标与巨大动力和潜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反映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出特点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我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落实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予了根本保障;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出一条为世界提供新发展经验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引继续深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研究,认清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系,推动这方面形成系统性理论认识,既有现实需要又有长期价值,并会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这正是理论界重视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提升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继续深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需要重视科学方法论问题,注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方法的运用

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方法论问题一直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时就强调,要注意防范一些认识误区。如,只讲前半句,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主张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度收缩;只讲后半句,片面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不顾国际格局和形势变化,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只考虑建设本地区本区域小市场、搞自己的小循环;一讲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什么都自己干、搞重复建设,专盯“高大上”项目,不顾客观实际和产业基础,结果成了烂尾项目[6]。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概括了六个必须坚持,即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我们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深化研究也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这样,理论研究和阐释才能站位高端、立意深远、结论正确。

还应当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同样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分析了方法论,突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探索性,许多未知领域要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发展,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預见未来、引领未来。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15]。这些阐述虽然主要是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出的,但是进一步加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研究也应遵循,从而有利于科学清晰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联系,更准确地分析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继续深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阐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J].求是,2023(8).

[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 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N].人民日报,2020-05-15.

[3]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

[4]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

[5]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2(17).

[6]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7]习近平.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J].求是,2023(4).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N].人民日报,2023-02-02.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N].人民日报,2023-02-23.

[10]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4.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N].人民日报,2022-12-15.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2022年3月25日)[N].人民日报,2022-04-11.

[14]李琼,张耀军.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实现高质量发展[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2).

[15]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hanc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LI Jiaxiang,ZHANG Nan

Abstract: The theory of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s a part of the Party's innovative theory has been developed and enriched in two tim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witnesses the formal proposal and systematic explanation around the convening of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conference. The second period witnesses the in-depth elaboration and precise deployment around the convening of the 20th Party Congress and the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conference. The new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e new period mainly lies in the deepen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status and path, and reflects the upgrad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rom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new developments in construct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re as follows. The theory of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an objective basis and focuses on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 whole; to promote the theory of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e should focus on studying the guidance made by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ory in this regard; to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e nee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Key words: construct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theory; Chinese modernization.

責任编辑:邓   喆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