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整合探索
2023-07-06丁浩
丁浩
以评价驱动教学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指出,高中历史学习应“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使教、学、评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2]而“评”隐含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即必须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所在。[3]教师要从学生将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出发,以终为始,发挥评对于教与学的引领作用。笔者试以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课为例,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于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进行教学设计及实践,以就教于方家。
一、以终为始,锚定预期学习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前提。”[4]这需要教师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教材及学情,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内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以本课为例,笔者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结合本校学生学情,制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与课标、学业质量水平的对应关系表:
学业质量水平对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素养进行了分层描述,也对历史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发挥着引领作用,我们应结合课时内容,将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水平的表述,如学业质量水平1中对家国情怀的要求为“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业质量水平2对历史解释的要求为“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学业质量水平4中对时空观念的要求为“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殊的时间和框架下,利用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 。综合本课课标,笔者将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拟定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行设计民居邮票等方式,了解世界各地民居的差异及特征,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本课教学目标在学业质量水平引领下,结合本课课标、教材及学情,将具体的教学目标描述为比较、定位、分析、评价等行为动词,如此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二、立足目标,设计科学评价量规
斯蒂金提出“把评价用作教学工具,就是促进学习的评价 ”[5],设定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围绕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规,具体量表及制作依据如下: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本评估应运而生,其具体又分为学习段评估、学习性评估、学习化评估三种评估方式。[6]
学习段评估可视同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每一学段(学期、单元、课时、子目、知识点)结束后就要收集数据进行达标程度判定。[7]故本量规在左侧纵列首先分为了六个学习任务,每一任务结束之后立刻对本学习段任务进行评价。
学习性评估主要聚焦“学生现在在哪里、需要去哪里、如何最好地到那里”这三大问题搜集和解释评估信息,强调使学习目标透明化、可视化,让学生得到及时反馈和具体指引,指向更好的学习。[8]故本量规将学习活动及评价标准直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去哪里”;提供学习表现一空白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现在在哪里”;并通过评价标准与自身学习表现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进而进一步反思自身“如何最好地到那里”的问题。
学习化评估追求“评估即学习”,促使学习和评估一体化,学生成为评估活动的主体,通过对学习活动展开教师评估、自我評估和同伴互评,学生随时反思、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评估过程中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最终成长为优秀的自我评估者和自主的终身学习者。[9]基于此,本量规制自评、互评、师评三个部分及相关等级,引领学生在多重评估中提升元认知水平。
三、评价引领,整合教材组织教学
郑林教授提出“落实目标的课堂教学则应该以解决关键问题为核心。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而围绕关键问题设计活动、展开教学”[10]。在确定目标及相应评价量规后,教师将以关键问题为线索,重新整合教材,从“家在四海、栖于村、会于镇、兴于城”四个环节组织进行相关教学活动。
教材整合既包括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也包括同一课中不同部分的重新整合。例如本课教材在最后提供了“学习拓展”栏目,要求学生探究我国发行的民居邮票。笔者将这一部分提前整合进第一环节“家在四海”部分,组织学生提前绘画、自主设计各地的民居邮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板演及学生自创邮票展示两个活动。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合作,依据教材,四个小组组内讨论分别梳理各地民居情况,而后展示本组板演结果。教师根据每组呈现的学习成果当堂批改,当堂评价。在民居邮票展示部分,由同学自行登台推销展示自己设计的民居邮票,由全班同学共同投票选出两枚得票最多的邮票,课后委托公司设计成历史文创产品发给全班同学。
这样的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及展示中进行自评、互评,发挥教师评价的引领作用。通过设计民居邮票的活动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各地民居特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设计力、创新力与当众表达的能力,增进学生对人类各文明发展中存在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同。
在“栖于村”部分,教师将对统编纲要历史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出示空白世界地图,要求学生阅读本课教材并结合所学,在图中用斜线画出认为的人类村落最早的产生地区,而后登台展示,并说出依据理由。在学生展示之后,教师出示《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时空定位进行对证。通过联系学生所学知识,整合纲要下教材与选必教材,在增进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农业、村落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师继续出示《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姜寨聚落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所学观察遗址图片,推断村落有哪些功能?从图中寻找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而后登台展示。通过联系学生所学知识,整合纲要上教材与选必教材,通过观察遗址图片推断村落拥有的功能,锻炼学生的推理建构能力,依据评价量规对自己和同伴所学情况给出合理的诊断。
在“会于镇”部分,教师则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及历史纵横,小组合作共同归纳古代四大名镇之一的汉口镇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而后出示摘编自朱培建编著《佛山历史文化丛书》反映的另一四大名镇之一的广东省佛山镇的相关材料进行问题迁移,引导学生基于分析汉口镇的方法分析广东省佛山镇出现的原因及影响。从本校学情出发,结合佛山镇这一广东省地域历史资源,引导学生基于分析汉口镇的方法分析广东省佛山镇,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在“兴于城”部分,教师将出示偃师商城及雅典城的城市平面图,要求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及教材、学案,比较古代东西方城市的异同,自行完成表格,而后同组之间交换互评。通过对比古代东西方城市的异同,评价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增进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中存在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理解认同。
在最后的总结探究部分,教师将出示李其荣在《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中的一段材料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及学案,比较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原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完成表格。引领学生合作共同梳理知识脉络,总结村落、集镇、城市形成原因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居住条件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评价学生对于全课脉络及唯物史观的掌握情況。
四、浸润素养,赋能学生终身发展
在结束本课的学习后,学生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手中的评价量表,对本课的学习目标、自己在各环节的学习表现及自评互评与师评都有了明晰的了解。笔者在本课课后专门设计了学生评课活动,学生在自由发言中普遍认为自己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参与度更高,收获更多,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协作与互评中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也更清楚自己与学习目标及其他同学的差距,并通过创作民居文创产品的方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激励着自己进一步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中。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整合教材,从确定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活动三方面入手,将显著增强学生学习成效及学习动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学生最终成长为优秀的自我评估者和自主的终身学习者。
【注释】
[1]卢臻:《以评价驱动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基础教育课程》2015年第13期,第7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7页。
[3]杨季冬、王后雄:《论“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致性及其教学实现》,《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第11期,第65页。
[4][10]郑林:《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历史教学与评价一体化设计》,《历史教学》2022年第9期,第3、6页。
[5][美]斯蒂金:《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86页。
[6]曾文婕、黄甫全:《学本评估:缘起、观点与应用》,《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6期,第33页。
[7][8][9]侯桂红:《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的几点探讨》,《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第4期,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