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
2023-07-06徐玲华
徐玲华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1]它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内容之一。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后的学业质和量变化的价值判断,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本文主要探讨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的终结性评价。从2020年开始,中考第31题依托中国古代史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各种联系和历史规律以及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笔者以31题为例,探讨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方式,备战新一年中考。
一、在特定时空中考查重要史事
初中历史课程为一个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为一个水平(合格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从史事、联系、规律(表1)三个方面评价学生学习历史表现出的内在品质和获得的必备知识。
历史学是一门关乎时间的学问,或者说,它是在时间长河中观察人类及其生活的流变。[3]研究历史需将史事置于特定的框架中进行考察,历史时间只有在特定的空间中才能得到准确理解。时空观念是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的基础条件,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历史现象是历史背景的产物,将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解释历史。如:2020年31题第3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写作《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1903年)的时代背景。此题考查了教材八国联军侵华这一重要史事,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外部原因,理解中国近代史“民族独立”核心主题。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对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建构,能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结合,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根据文献记载和时间(1903年)关联所学知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放在历史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材料三中梁启超评价“袁崇焕的言行举动,沉浮和生死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命运”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华民族危机存亡之秋的时代背景下,时代呼唤英雄,渴望英雄力挽狂澜。在明清特定时空中理解史事,以“用”考“学”的融会贯通,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2021年31题第3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实际考查民族融合这一重要史事。统编版教材第19课第3个子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比旧版教材内容更充实,补充了民族间相互影响的史实。民族心理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本题用历史文献、唐诗、出土文物等多样化素材创设试题情境,考查秦汉至宋初的民族关系与民族交往。这一主题式的考查契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倡的“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理念,凸显中国古代史板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大概念。从摘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的材料可知“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从而考查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只有在特定的时空中才能准确理解历史过程。第31题既考查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和意义,也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二、在史料实证中考查历史联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4]高中史料实证水平3指出“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5]。初中课标虽没有水平分层,但2020年和2021年31题都涉及在两份材料中提取信息互证,只是不要求论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增课程核心素养,目标要求与高中五大核心素养衔接,体现初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渐进性和阶梯性。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有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史料实证是歷史学习的必要途径和必备技能。对历史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靠可信的史料作为证据,学生通过图文互证、论从史出等方法对史料进行考证,探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联系。2020年31题第1小问,材料一的明代进士题名碑和《袁崇焕年谱》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此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新情境下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阅读呈现的碑文内容和节选的家谱内容,从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中找到相同内容“袁崇焕;万历;已未科(年);进士”,可以相互印证。这一设问不是考查具体知识点,而是考查学生读懂试题能力和学习历史的方法,探究史料间联系。2020年是第一次出现史料互证题型,分值4分,中山市全市平均3.2分,0分6208人,2分2313人,满分28038人。本题得分率较高,但低分和零分人数也不少。笔者对改卷时的一些答案记忆犹新:
学生1:八股取士,残害百姓,禁锢思想。
学生2:明朝科举制的创立、完善。
学生3:明末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与摧残人才的手段,科举制达到鼎盛时期,对科进士给予人才的奖励。
学生4:明代实行科举制,考试的人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位,科举制在当时成为了进士的途径。
学生5:一个是竖的,一个是横的。
学生6:材料一与材料二相互印证。
……
五花八门的答案折射出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缺失,历史结论的固化。答题思维混乱,缺乏对问题的独立判断。知识没有结构化,只会堆砌史事,欠缺知识迁移能力。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是由无数史事,即由无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或称之为“点”所组成的,它们之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联系,正是这些联系组成了一条条线索,汇合成人类历史的长河,蜿蜒曲折,绵延不断。学生初步了解史事之间的经纬联系,使所学的历史知识结构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6]本题从材料中发现联系,提取互证信息,考查学习阅读理解能力,涵育学生的证据意识。
学业质量标准指出“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能够了解并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古今联系,不同史事的因果联系,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7]。2020年31题从材料二表格中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袁崇焕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还是孤忠之臣?评价者的认识决定着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评论者所处的立场、时代背景、政治背景、思维方式、个人情感等不同,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也不同。通过比较评价的变化,分析推断变化的原因等思维过程,了解历史发展中的因果等联系。
教学中要善于建立时段上的纵通和领域上的横通,由重要史事到各种线索等联系。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点,也要建构知识“架子”和装知识点的“柜子”,使知识结构化。在历史发展过程联系中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三、在历史解释中考查规律认识
能够在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史事和各种联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进一步了解人類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并在自己的叙述中加以体现。[8]学生明确学业质量标准的同时,要清楚认识核心素养五个方面始终贯穿学业质量中。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史事的讲述,对核心素养的每一方面的提升,都包含对其他方面的共同提升。
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中每个核心素养中都包含培育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唯物史观是认识历史的核心理论,是历史解释的基石。2022年31题第1小问,根据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从表格(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数据中看,南方地区人口占比总体上不断上升,北宋是个拐点,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中国古代人口分布重心逐步南移,经济重心随之南移。历史评价最重要的一个尺度是客观的生产力尺度。人是重要的生产力,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等,促进南方地区开发。学生辨识数据史料的含义,运用史料说明历史发展趋势,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不断接近历史真实。知道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31题第2问,根据材料二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材料二宋代南方曲辕犁、料刀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田”堰河等水利技术提高,复种等种植技术推广,都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此题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南迁、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人口不断增加,农业种植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越南占城稻的传入等因素均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社会是前进的,在曲折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理解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与评价,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中考从重要史事、各种联系、基本规律和趋势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这三个维度是平行的,每个年级的学习同步提高三个方面的水平。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框架,从学科本位转变为人本位,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导向,从研究教师“怎样教”变为研究学生“怎样学”,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图1)。
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的目标。从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到终结性评价,整个评价贯穿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主线。历史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继承与创新。深化以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的评价理念,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中考31题命题整体性、结构化,考查以体现大概念的主题任务,更有效考查学生在应对复杂、真实情境时表现出的历史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科育人的理念。
【注释】
[1][2][4][7][8]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52、53、5—7、53、53—54页。
[3]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页。
[5]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1页。
[6]徐蓝、马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13页。
[9]杨向东:《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讲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通识,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