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田养殖扣蟹搭配不同品种鱼虾模式试验

2023-07-06乔辉封岩闫有利肖祖国吴丽娜王旭李敬伟

河北渔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泥鳅

乔辉 封岩 闫有利 肖祖国 吴丽娜 王旭 李敬伟

摘 要:为探究稻田养殖扣蟹(Eriocheir sinensis)过程中搭配不同品种对扣蟹、搭养品种及最终效益的影响,分别选择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进行搭养试验。结果表明:扣蟹搭养草鱼模式下,扣蟹产量和草鱼产量均达到了所有模式下最高,分别为51.23 kg/667 m2和19.29 kg/667 m2,但经济效益偏低,仅为292.1元/667 m2;扣蟹搭养泥鳅模式下,扣蟹产量处于较高水平,为49.97 kg/667 m2,同扣蟹搭配草鱼模式下的最高扣蟹产量无显著差异,同时泥鳅产量达到12.38 kg/667 m2,经济效益达到所有模式下最高,为358.5元/667 m2。其次为扣蟹搭养黄颡鱼模式,最次为扣蟹搭养南美白对虾模式。该研究结论表明,稻田种养结合模式下以扣蟹搭养泥鳅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最高。

关键词:稻田养殖;扣蟹;泥鳅;搭养

我国幅员辽阔,稻田南北方分布广泛,许多年来,农业生产者们一直在探索在完成水稻生产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开发稻田自身的类湿地环境以提高收益的问题[1]。现今运用稻田开展河蟹、泥鳅、小龙虾、白对虾、鲤等品种的养殖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发展渔业的重要方式,鱼虾蟹的各种活动一方面对稻田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同时产生的排泄物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养料;水稻秸秆和稻田蓄水构成的立体空间也为各种水生动物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栖息场所,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稳定的生态系统[2]。稻田兼养的模式带来的巨大生态效益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通过开展养殖也可以将存在生态问题的稻田进行改良,提高生产能力[3]

不同的动物种类依据其生物特性也带来了复杂多样的搭配模式。印尼学者Kumar等[4]介绍了小龙虾作为稻田养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增殖能力,能够显著提高农田的产出。洪家春[5]也对安徽北部地区生产实践中广泛开展的稻田小龙虾搭配鳊鱼开展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张兰稳等[6]指出,现代稻田生态系统中,巧妙运用稻田空间特点和养分分布特点,可以实现白对虾和扣蟹的混合养殖,在成熟期分批次收获白对虾和扣蟹,能够实现较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孙修云等[7]也指出,混合养殖南美白对虾和河蟹要严格控制水质,白对虾对水质的变化较为敏感,水质变化又往往导致溶氧量、pH、氨氮等关键影响虾体生长的指标趋向于抑制生长的方向变化,因此采用换水或者喷施添加药剂的方式来调控水体十分重要。泥鳅属于小型底层性杂食鱼类,对于沉积在水底的各种饵料残渣、藻类、动植物残体等都有摄食,因此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发挥了“清道夫”的作用,有助于减少水体污染的风险,是混合养殖中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8]。如何更加合理的运用稻田养殖的特点,提高空间利用率,是开展稻田养殖的关键。陈展鹏等[9]分析了稻—蛙—鱼—鳅立体种植养殖技术在安徽黄冈市的成功经验,合理运用不同动物的摄食习惯等生活方式差异,调配合适的饲料并开展综合管理,可以有效实现种养模式的良好运行。

本研究以稻田养殖扣蟹为主体,分别搭配养殖草鱼、南美白对虾、泥鳅和黄颡鱼四个品种,探究不同混合养殖模式下产量和经济效益情况,以期找到该研究条件下最适宜的养殖模式。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条件

选择较为集中的田块12块,进行扣蟹养殖模式研究,选择草鱼、泥鳅、南美白对虾和黄颡鱼与扣蟹混养试验。试验区域每块面积1 334 m2,总面积16 008 m2

扣蟹试验沿田块四周距田埂0.6 m开挖环沟,沟宽0.8~1.0 m,深0.4~0.5 m;田埂加高加宽,压实夯牢,埂高50 cm以上,宽50 cm以上;泥鳅试验加宽加深环沟。

防逃材料采用塑料薄膜,在稻田四周埋设,下部埋入土中10~20 cm,上部高出埂面40~50 cm,每隔1.5 m用竹竿支撑固定。

1.2 蟹苗、搭养品种放养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大眼幼体和鱼苗,蟹苗按200 g/667 m2密度放养,放养前用盐水或高锰酸钾消毒。搭养品种草鱼规格48 g/尾,放养密度为100尾/667 m2;南美白对虾平均规格2.9 cm,放养密度为2 000尾/667 m2;泥鳅平均体重2.75 g/尾,体长5.9 cm,放养密度为2.5 kg/667 m2;黄颡鱼平均体重5.8 g/尾,体长6.2 cm,放养密度为600尾/667 m2

1.3 饲料配制

试验饲料为扣蟹饲料,由鱼粉、肉粉、豆粕、菜籽粕、棉粕、麸子、面粉、玉米蛋白粉、豆油、磷脂粉等原料组成;原料粉碎细度95%以上过80目筛;饲料加工环模比>20,三级调质,温度>90 ℃,采用后熟化工艺增加熟化度,飼料泡散时间在2 h以上。饲料所含各种营养成分表如表1所示。

1.4 试验分组

试验分4组,每组3个平行共12个组合,采用随机分组试验均匀分布于试验区域内。A组:草鱼与扣蟹混养组;B组:南美白对虾与扣蟹混养组;C组:泥鳅与扣蟹混养组;D组:黄颡鱼与扣蟹混养组。

1.5 饲养管理

施肥:稻田施肥采用测土施肥方法,一次性施足底肥。

水质调控:定期加水,每次加池水的30%~50%,6—7月份每10~15天加水一次,8月每7天加水一次,9月每10天加水一次,同时检测水质指标。

投喂:投喂扣蟹配合饲料,每天投喂一次,时间为17:00—18:00,饲料投喂量为扣蟹重量4%,6—7月和9月适当增加投喂量,8月高温期减少投喂量。

1.6 样本收集和数据分析

在整个饲养期间,每月测量两次体质量及溶氧、氨氮、pH值等水质指标,依据水质情況及时调整或换水。养殖结束后,捕获扣蟹,用电子天平称取扣蟹及搭养品种体质量,记录起捕数量。同时调查统计水产品市场价格行情,确定各组合方式经济效益情况。

采用Excel 2021进行数据整理和图表制作,以SPSS 22.0软件开展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当地水产品大宗市场价格走势,确定各品种效益单价情况如下:扣蟹8元/kg,草鱼10元/kg,南美白对虾30元/kg,泥鳅24元/kg,黄颡鱼26元/kg。不同养殖模式产量及效益情况见表2。

2.1 养殖情况

由表2可知,扣蟹的单位面积产量各组之间差异显著,以搭配组合A(草鱼+扣蟹)的平均扣蟹产量最大,达到了51.23 kg/667 m2,其次为搭配组合B(南美白对虾+扣蟹)产量达到50.28 kg/667 m2。A、B、C(泥鳅+扣蟹)3个搭配组合间的扣蟹产量无显著差异,且A与B组合扣蟹产量显著高于搭配组合D组(黄颡鱼+扣蟹)。

2.2 产量和成活率

以扣蟹产量最大的搭配组合A的搭养品种草鱼单位面积产量最大,达到19.29 kg/667 m2,成活率也最高,达到了92.51%。相较而言,B组合搭配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产量为5.12 kg/667 m2,养殖成活率仅为12.36%,居于所有搭养模式中的最低值。C、D搭配组合的各自搭养品种产量分别为泥鳅12.38 kg/667 m2、黄颡鱼11.23 kg/667 m2,对应的搭养成活率为72.16%和74.82%,分别存在较高水平的苗体死亡。

2.3 经济效益

结合生产和经济因素考虑,以C搭配组合混合养殖泥鳅和扣蟹的养殖模式投入产出比和效益最高,分别为1∶2.05和358.5元,显著高于其它模式。其次为D搭配组合混合养殖黄颡鱼和扣蟹,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89,效益同样达到了325.2元,居于较高水平。次之的A搭配组合采用草鱼和扣蟹混合养殖模式,投入产出为1∶1.92,仅次于C组合,效益为292.1元,处于较低水平。投入产出比和效益最低的模式为B搭配组合,混合养殖南美白对虾和扣蟹,分别仅为1∶1.74和257.2元。

3 讨论

稻田混养的多结合模式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最为有效利用空间和生物特性的生态养殖方法,结合稻田实际情况,合理搭配放养动物种类能够将稻田的生产潜力进行生态开发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3.1 合理搭配放养动物种类

从总生物量累计角度看,A搭配组合混合养殖草鱼和扣蟹实现了最大的生产性能发掘,使得扣蟹产量和搭养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均达到了所有处理中的最大值70.52 kg/667 m2,实现了水田生存空间、营养等关键要素的合理组合。而相比较之下,B搭配组合的扣蟹生长和南美白对虾生长之间未能实现较好的协调配合,南美白对虾投放之后的成活率仅为12.36%,表明在该养殖模式下不适于南美白对虾的生存。在张红水[10]的研究中,同样将扣蟹与南美白对虾进行了混合养殖,指出这种搭配的养殖模式是可行的,首先要保证虾苗在入塘前需经过充分淡化以提高成活率,同时还要投喂颗粒饲料以保证扣蟹和南美白对虾都能够满足生长所需的食量,如此对于提高虾苗入塘之后的成活率有帮助。在郭闯等[11]的研究中指出,单一稻蟹养殖相较于以扣蟹养殖为主辅以泥鳅的混合养殖模式,混合模式展现出更为出色的稳定性和饲料利用率,显著降低蟹池的饲料系数,泥鳅在其中发挥的对于沉降饲料和动植物残体的摄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本研究中,同样的稻田养殖环境,采用泥鳅替换掉最为高产的草鱼之后,扣蟹的产量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并未达到显著差异,而泥鳅的产量依旧能够达到12.38 kg/667 m2,基本实现了裴光富[12]开展“水稻+扣蟹+泥鳅”所提出的“稻田河蟹产量不减,泥鳅增收”的水平。此外,针对于放养密度而言,本试验中泥鳅的放养密度为2.5 kg/667 m2,这与李彩娟等[13]所提出的“河蟹泥鳅混养模式”中合理的泥鳅放养密度宜控制在2.25 kg/667 m2左右相近。黄颡鱼的养殖饲料的蛋白含量影响鱼体的生长,在邱齐骏等[14]的黄颡鱼推广实验中指出黄颡鱼养殖的人工投喂饲料蛋白含量应达到40%左右,以保证鱼体的快速生长。在本研究中,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27.92%,无法充分满足黄颡鱼的生长需求。与此同时,黄颡鱼的摄食能力强,在进食方面同扣蟹存在饲料竞争,导致扣蟹的生长受阻,显著低于其它三个搭配组合。

3.2 选择合适的养殖策略

在本研究中,综合考虑养殖产量和价格水平,A搭配组合混合养殖草鱼和扣蟹取得了高于其它搭配模式的扣蟹产量、搭养品种产量和搭养品种成活率,且统计投入产出比也与最佳水平较为接近,但是草鱼价格为10元/kg远低于泥鳅的24元/kg和黄颡鱼的26元/kg,以此时的市场价格水平作为参考不适宜选择该种养殖模式。四组搭配模式中,以C搭配组合的经济效益最高,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搭配养殖泥鳅和扣蟹能够获得较高的扣蟹产量和泥鳅产量,同时辅以泥鳅较高的市场价格,能够保证最高的产投比和经济产出,因此此种养殖模式下设定泥鳅放养密度为2.5 kg/667 m2,扣蟹放养密度为200 g/667 m2,能够更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有效空间和养分,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3.3 鱼苗的放养密度

从时空角度来看,在稻田养殖系统中,各种投放的动物不断繁殖,同外界环境逐步进行物质交换,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水体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当换水不及时的水田中水体溶氧量、总氮、总磷、氨氮、pH等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势必会造成生长环境的极具恶化,严重威胁各种放养动物的生长,甚至威胁到水稻植株的生长[15]。同样对实验结果中的成活率指标进行分析,对放养数量即放养密度的调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经济效益最高的C搭配组合为例,成活率为72.16%,可以通过降低单位面积内的泥鳅幼苗投入量来降低一部分幼苗成本,同时也减少死亡鱼体数量,降低水体污染风险,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3.4 水稻的生长产生的影响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稻田中各种水体环境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这也说明了日常的稻田养殖管理不仅要依据天气和固定计划安排,同时要对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把握,以及时关注水体变化,调整水体环境指标在适宜的范围内[16]

4 结论

选择合适的混养组合是开展高效稻田种养结合模式的关键,对于提高单位面积稻田产出十分关键。在夏季稻田开展种养结合运作时,以1 333.4 m2的稻田为面积单元,四周开挖环沟并架设防逃薄膜,其中扣蟹苗按200 g/667 m2密度放养,泥鳅苗为当地泥鳅,平均规格体重2.75 g/尾,体长5.9 cm,按照2.5 kg/667 m2密度放养,投喂扣蟹配合饲料,定期检查水质情况并换水,保证蟹鳅的正常生长,最终能够获得最为可观的投入产出比和经济效益,值得进一步实验推广。

本研究中尚未对饲养密度、投喂饲料种类和投喂量等影响稻田种养结合效果的重要因素进行完全的探究,因而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望在后续实验中进一步完善探究,得到更为综合的种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华斌,贺慧,姚林,等.稻田饲养动物的生态经济效应及其应用前景[J].湿地科学,2015,13(4):510-517.

[2] 袁娇,梁玉刚,陈灿,等.稻-鱼-虾综合种养技术要点[J].湖南农业,2021(8):24-25.

[3] 曾芸,王思明.稻田养鱼的发展历程及动因分析:以贵州稻田养鱼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9-83.

[4] KUMAR J R,HAIG B, ZENG F S,et al.Crayfish: A culture species for freshwater bodies[J]. Bhartiya Krishi Anusandhan Patrika,2021,35(1and2):

[5] 洪家春.小龙虾水稻连作套养鳊鱼的增效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21(24):43-45.

[6] 张兰稳,陈晓明,刘永胜.稻虾蟹立体生态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09(2):22-23.

[7] 孙修云,张丰,李文.蟹池混养南美白对虾试验[J].农技服务,2017,34(9):148-149.

[8] 郭闯,魏仲高,张敏,等.蟹池主养泥鳅生态高效养殖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151-152+172.

[9] 陳展鹏,李兴华,蔡正军,等.稻蛙鳅鱼立体种养模式实践与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1):33-34+38.

[10] 张红水.蟹池混养南美白对虾增效益[J].科学养鱼,2018(4):28-29.

[11] 郭闯,魏仲高,张敏,等.蟹池主养泥鳅生态高效养殖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151-152+172.

[12] 裴光富.稻田河蟹与泥鳅混养技术[J].北方水稻,2009,39(3):84-85.

[13] 李彩娟,凌去非.河蟹泥鳅生态混养试验[J].科学养鱼,2014,297(5):40-41.

[14] 邱齐骏,郑应龙,周胜福,等.丘陵山区稻田主养黄颡鱼试验[J].江西水产科技,2021(6):23-24.

[15] 丁伟华,李娜娜,任伟征,等.传统稻鱼系统生产力提升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3):308-314.

[16] 张云杰.稻蟹共生对稻田水质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3.

Experiment on polyculuture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fish or shrimp with coat-button sized Chinese mitten crab in paddy field

QIAO hui, FENG Yan, YAN Youli, XIAO Zuguo,WU Lina,WANG Xu, LI Jingwei

(Liaoning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Liaoning Key Laboratory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quatic Animal Diseases, Liaoyang 111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pecies on the crabs, the species and the final benefit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at-button sized Chinese mitten crab(Eriocheir sinensis) in paddy fields, grass carp(Ctenopharyngodon idella), Penaeus vannamei, loach(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and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were selected for the rearing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mode of raising crabs with grass carp, the yield of crabs and grass carp reached the highest among all modes, 51.23kg/667m2and 19.29kg/667m2respectively, but the economic benefits were low, only 292.1 yuan. Under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loach with the crabs, the yield of the crabs is at a high level of 49.97kg/667m2, and the maximum yield of the crabs under the mode of matching the crabs with grass carp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maximum is 358.5yuan/667m2in mode. The second is the mode of raising yellow catfish with crabs, and the last is the mode of raising Penaeus vannamei with crab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raising loach with juvenile Chinese mitten crab and loach are the highest in the mode of combination of rice field farming and aquaculture.

Key words:rice paddy farming, coat-button sized Chinese mitten crab(Eriocheir sinensis); loach(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polyculture

(收稿日期:2022-10-25)

猜你喜欢

泥鳅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泥鳅笼
捉泥鳅
捉泥鳅
一起去捉泥鳅吧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会叫的泥鳅
跟着爸爸叉泥鳅
泥鳅掘洞行为生态的研究进展
捉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