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逸夫楼”相连的路
2023-07-06林航
林航
2021年9月,我第一次到杭州师范大学玉皇山校区上课,依循地图找到教学楼前时,才发现它叫“逸夫楼”。夕阳中,这栋楼白色的墙面泛着微黄的光晕。我突然想到了另一栋“逸夫楼”,也把自己的记忆带回到20余年前。
那时,杭州外国语学校还在学院路146号,从校门进入后一直向前走,在校园的最深处有一栋白色瓷砖墙面的教学楼,里面是初中各班的教室。记得初次来到这栋楼时,只觉得它有些与众不同,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校园中其他以绿色为基调的暗色系楼房不同,这栋楼有着白色的墙面、茶色的玻璃,在阳光中散发着微黄的光晕。另一方面是其他楼都有约定俗成且用途明确的名称,如食堂、寝室楼、高中楼等,只有这栋楼有着专属于自己却似乎另有深意的名字——“逸夫楼”。
对于一个刚步入校园的初中生而言,“逸夫楼”为什么是一栋教学楼的名字,实在难以从字面来理解,但這也激发了我的一种特殊的求知欲。在询问父母和老师后,再翻阅了几本书,我才明白,原来“逸夫楼”承载的意义远不止是一栋楼的名字。
1985年,78岁的邵逸夫早已是名享中外的影业大亨。正是在这一年,他向中国保护敦煌画展工程和浙江大学分别捐资1000万元,并在此后的近30年间向国内和世界多地捐赠巨资,用于支持教育事业。邵逸夫说过:“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训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截至2012年,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47.5亿元港币,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6013个,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他对教育事业的捐款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即直接用于建造教育、科研的建筑设施。因此,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文化艺术、医疗设施达到数万座(个),遍布大江南北。而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逸夫楼”,只是那数万座(个)之一。
2003年,杭州外国语学校整体迁入小和山校区,学院路校区也开始整体改造。改造后,这块校区成为钱塘外国语学校,几乎所有建筑都被拆除后重建,唯一保留的就是那栋“逸夫楼”。在杭州师范大学的校史上也曾记有一笔,邵逸夫曾担任过多所高校的顾问教授或客座讲师,其中包括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附属中学。邵逸夫曾说,“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而其中“培养师资尤为重要”。原来,冥冥之中,是“逸夫楼”连接了我在20余年间走过的路。
从当年的“逸夫楼”到今天的“逸夫楼”,我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一名大学教师。而对曾在“逸夫楼”中学习的千万学子而言,他们也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以“逸夫楼”为起点或转折点的多彩路,从过往通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