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2023-07-06刘云国冯桂芳巩敏康大成王芳芳于娇娇刘一萌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

刘云国 冯桂芳 巩敏 康大成 王芳芳 于娇娇 刘一萌

摘要 本文以临沂大学农业生物安全专业的建设方案为例,对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讨,从国内外农业生物安全专业现状、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程课程设置、软硬件教学资源、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新农科人才;农业生物安全;专业建设;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7-0178-04

Discussion on the Culture Regimen of New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Talents

—— Taking the Agricultural Biosecurit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Scheme of Lin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Yunguo   FENG Guifang GONG Min   KANG Dacheng   WANG Fangfang   YU Jiaojiao   LIU Yim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It was discussed on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by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agricultural biosecurity major of Lin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It was discussed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biosecurity majors at home and abroad, talent training goals, diversifie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s, full curriculum settings, school software and hardware teaching resources, experiment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strengthened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agricultural biosecurit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ulture regimen

隨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际贸易往来频繁,生物入侵所带来的生物灾害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如何严防生物安全风险、加强生物安全监管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而具有生物安全背景的新农科人才相对缺乏,培养农业生物安全专业学术型、应用型、管理型多元化复合人才迫在眉睫。因此,临沂大学设置农业生物安全专业非常有必要性,切合时代需求。基于此,课题组成员从多方面对临沂大学农业生物安全专业建设方案进行了探讨。

1 国内外农业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国外高校未设置专门的农业生物安全专业,通常设有食品质量安全、动植物检疫等相关课程[1]。国内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物安全专业的相对较少,福建农林大学于2005年开设了首个该专业,随后湖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院校开设了农业生物安全专业[2-3]。

2 临沂大学农业生物安全专业建设方案

2.1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农业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海关和口岸、动植物检疫、环境保护及其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农业生物安全、有害生物风险评估、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评估等有关的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活动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2.2 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4年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科研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农科人才。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分年级分方向培养,一年级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邀请国内创新创业优秀人才,讲述从灵感闪现到创业成功的经历。二年级实行学业导师制,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加入感兴趣的教师科研团队,通过科研训练进行科研素养的培育。

基于前2年的观察和考评,从三年级开始分方向培养,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和管理型3个方向。一是学术型。对于有较高科研素养的学术型学生,继续让他们参与到科研团队中当科研助手,或者利用寒暑假到科研院所学习,开阔视野并提高科研能力。二是应用型。对于对生产生活比较感兴趣的应用型学生,利用寒暑假让他们开展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要什么人才,生物安全专业需要哪些技能,如何利于在校时间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三是管理型,对于表现出突出管理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社团、社区等公益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日后进入企事业管理岗位打好基础。

四年级学生借助各类技能大赛机会锻炼提升自己,利用实习机会磨练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和兴趣点,借助网络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再充电。

3 课程设置

根据当前社会需求以及未来农业和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方向,确定农业生物安全专业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3.1 毕业课程要求

农业生物安全专业毕业课程要求如表1所示。

3.2 课程设置及其学期安排

课程设置类型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各类课程学分、学时设置如表2所示。

3.3 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除了必修课程,还有大量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在最后一年学习,要求最低选修64学时,4学分。课程有农业昆虫学(3学分、48学时),杂草学(3学分、48学时),资源昆虫学(2学分、32学时),环境保护学(2.5学分、40学时),微生物研究方法与技术(2.5学分、40学时),数据库原理与应用(3学分、48学时),贮粮害虫(1学分、16学时),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3.5学分、56学时),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3学分、48学时),农药残留与检测(3学分、48学时),农产品质量安全(3学分、48学时),生物安全专题报告(1学分、16学时),科技论文写作(2学分、32学时),农药环境毒理学(2学分、32学时)等。课程会随着时代发展和培养方案要求进行及时调整。

4 软硬件教学资源

临沂大学是一所理、农、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临沂大学专职教师2 000余人,博士占1/3以上;省部级以上人才70余人次,各类学者300余人,博士生导师百余人。临沂大学固定资产4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亿元。拥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现有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40余门。获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25项,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全校具有农业生物安全知识背景的教师众多,多数教师熟悉生物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有些曾在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任职高级工程师,具有生物安全检测一线的工作实践经验。这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可以很好地承担农业生物安全的教学任务。学校的软件硬件资源均可以很好地支撑农业生物安全专业的建设,培养具有生物安全专业技能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5 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5.1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临沂大学拥有超低温冰箱、生物安全柜、PCR仪、酶标仪等高精仪器设备,有扫描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50余台大型共享仪器,可以开展检疫性动植物病害的检测与诊断、农药药物分析与毒性测定、农药残留检测、外来入侵生物的生态适应性监测等试验。依托临沂大学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很好地满足生物安全教学和实验的需求。

5.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经过几年的发展,临沂大学与临沂市农业局、临沂质监局、地方农产品检测中心、动植物检疫局等政府和企业部门,签署了产学研合作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建立了农业生物安全专业的社会实践体系。

学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或农场实验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见习实习,还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为期两周的专業和“两课”社会实践,从而让其更好地理解生物安全的理论知识,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日后的学习。

5.3 强化劳动教育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必修课开设[4]。作为农业生物安全专业的学生,需要经常去条件艰苦的环境或者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很难完成艰巨任务。因此,1~4学期每学期进行一周的劳动教育。除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外,还借助实验、实习、实践等环节,把劳动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砺坚强的意志,为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为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寒暑假让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去企业实习;第二,劳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学科教学活动中穿插渗透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第三,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4],重视过程评价。

6 结语

临沂大学已具备开设农业生物安全专业的各项条件,但新专业的建设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5-6]。农业生物安全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需要学校大力支持,不断加强师资、场地、仪器等软硬件的投入,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控生源质量,强抓学生培养质量,深化教育内涵,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7-8]。

7 参考文献

[1] 朱宏建,周鑫钰,周倩.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 价值工程,2010,29(7):167-168.

[2] 艾洪木,侯有明,杨广.生物安全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00-102.

[3] 冯桂芳.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4(12):17-2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07-09)[2022-04-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 15_472808.html.

[5] 何晓芳.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农业院校“生物安全”教学内容的思考[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23):219-222,273.

[6] 王冰,丁延芹,林榕姗,等. “新农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10(6):30-34.

[7] 邓兰生,涂攀峰,田江,等.新农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5):252-254,257.

[8] 尹志欣,朱姝.欧盟保障生物安全措施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中国,2012(2):26-28

(责编:何 艳)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专业建设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方案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研究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