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绍基撰书《刘牧庵神道碑铭》文献与书法价值浅析

2023-07-05贺子文

书画世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碑铭何绍基神道

文_贺子文

娄底市娄星区文化馆

内容提要:何绍基精于小学,工书善诗,书法深耕颜体,碑帖结合,溯源篆分,为晚清书坛重镇。其晚年撰书《刘牧庵神道碑铭》,关涉“湘军”诸多重要人物,不但可补史乘之缺、文献之失,还是研究其晚年书法的重要资料,也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取法对象。

何绍基撰书《刘牧庵神道碑铭》全称《皇清诰赠光禄大夫云南巡抚牧庵刘公神道碑铭并序》,碑石两块,青石质,大小一致,碑长251厘米,宽78厘米,厚21厘米。左右碑各18行,满行33字,共计1028字。单字6厘米见方。右碑每字完好,上部为碑额,篆书,7行,满行3字,共20字。刻功极佳,形神兼备。碑石现藏娄底市博物馆。

一、释文

碑额:

皇清诰赠光禄大夫云南巡抚牧庵刘公神道碑铭

碑文:

皇清诰赠光禄大夫云南巡抚牧庵刘公神道碑铭(并序)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钦加六品衔前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道州何绍基撰书并篆额

范蔚宗始立《独行传》,补马、班之坠例。以后诸史,祖袭其意,更有《孝义》《隐逸》诸传。凡以阐绎幽光,敦扶教本,较《循吏》《文苑》尤为重。且先顾家乘、闾史,浮词溢誉,秉笔者欲借以信今传后,往往恧焉。今于湘乡刘公得其翔实确至,乃敢书其隧道之石。

按状:公讳象谦,字虚谷,又字牧庵。其先由安化之古梅迁湘乡之杨家滩,遂为县人。世有隐德,伏而不耀,至公考卓斋公以古义律身,先正格言,未尝离手口。生子四人,伯氏象履,道光乙酉举人,耒阳教谕。叔氏象恒,己亥举人。季氏象益,国子生。公其仲也,蚤充县学生,食廪饩,九应乡试不隽,士林惜之。生平以《功过格》约敕言行,无疾容,无遽色。卓斋公弃养,葺茅茨为“罔极庐”,与两弟守墓读书,距家二十里。每日归省母萧太夫人寝膳,仍返墓所。居母忧,苫块墓旁,哀泣之声,山中人不忍闻见。友爱笃至,两弟抑抑受教,获成名业。道光初元,合邑以公名应孝廉方正制科,公辞曰:“孝廉方正,求一字之无愧且不能,况四字乎?”坚辞不就。里人称之曰:“是真可当四字无愧矣。”行古乡亭介甲法,邑中翕然从之,莠民敛肃,有王彦方、孔仲山之风。引掖后进,先德器而后文艺,子弟辈坐无交足,行无曳履。所居近杨市,或终岁不见其履迹。先业颇饶裕,祭服外无裘帛,粗缯大布,道貌浑朴,拯恤饥寒无少吝。不信释道,属纩时,谆谆勖儿孙勿以浮屠法治丧,盖性既刚正,又锐自刻屈,思扶弼圣道,为人心风俗防检,老而弥挚云。

生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廿八日寅时,卒于道光十七年正月初二日戌时。配萧太夫人,事舅姑以孝闻,合葬于岩头杨家寨。子三人:岳曙,四川补用道;岳昭,今官云南巡抚;岳昕,道衔即选知府。皆以儒生从戎,积功勋,被褒遇,致隆贵,推恩所自,增荣无疆,谓非种德氐行,粤宛钟祥,报施之不爽欤?邓湘皋丈辑《沅湘耆旧诗》,各采行谊为小传,尝为余述公学行。公弟象恒[1],与余季弟绍京为乡举同年,因更得其褆躬缮性之详,盖《独行》《孝义传》中人也。岳曙等来求铭,铭曰:

图1 清 刘牧庵神道碑铭·其一(拓片)

粤事之兴,庚戌、辛亥。衍迆披猖,沿江并海。讫于荡平,将二十载。湘军郁起,楚才大昌。冠伦魁能,萃于湘乡。三曾、三李,竞爽旂常。爰有三刘,觥觥后起。投笔弃觚,风驱电驶。皆名将姿,功崇望侈。观察在蜀,巡抚于滇。惟伯惟仲,骅骥先鞭。叔也领郡,退处覃研。深山大川,水源木本。沿溯先德,植深涵远。自卓斋翁,圣贤关楗。至我牧庵,益励绳规。孝思罔极,征车固辞。乡亭古法,俗整风移。秉正砭邪,蹈规跖矩。楷式比闾,严谨步武。老成已谢,余芬尚煦。帝资良栋,追美哲人。有贤伉俪,并缛丝纶。乡仰耆德,祀社宜神。我读遗诗,钦挹盖久。获文其碑,大书纡肘。金石吉祥,附公不朽。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孟冬月庚辰朔越七日丙戌建。

二、文献价值

碑文所称“三曾”“三李”“三刘”,联系上下文意,“三曾”当指曾国藩、曾国荃、曾国华或曾国葆兄弟,“三李”指李续宽、李续宾、李续宜兄弟,“三刘”当指刘岳曙、刘岳昭、刘岳昕兄弟。清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民变蜂起,最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此时的清军已经没有了任何战斗力,兵败如山,不得不起用地方团练,于是“湘军”应运而生。江忠源、罗泽南在湘首办团练,而“三曾”中的曾国藩最终成为湘军统帅,成就盖世功业。湘乡萧氏兄弟,李氏兄弟,刘氏兄弟、叔侄(如刘腾鸿、刘腾鹤、刘连捷、刘岳昭、刘岳曙、刘岳昕等),前赴后继,相继从军。刘岳昭随骆秉章镇压石达开部后,即往云贵平定苗人起义,累官至云贵总督。同治六年(1867),刘岳昭上奏朝廷,请诏赠其父象谦云南巡抚衔,其实也就是一个荣誉称号。三曾、三李、三刘皆为湘乡(包括现在娄底市、湘潭市湘乡市)人[2]。追索起来,湘军的最初发源地即是杨家滩(现娄底市涟源市杨市镇)。如果发掘其中的故事,这通碑文背后隐藏着波澜壮阔、饱含血泪的近代史画卷。何的这篇碑文可以说文字简洁,囊括万象,不但点出了湘军中最重要的一些人物,也谈及晚清湖湘文献巨子、新化人邓显鹤(1777—1851)。

邓显鹤,字子立,一字湘皋,嘉庆九年(1804)举人,曾为宁乡县训导,晚年主讲邵阳濂溪书院。一生致力于对湖南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编纂《沅湘耆旧集》(即碑文中“《沅湘耆旧诗》”)200卷,其中载:“象谦字虚谷,一字牧庵,湘乡人……倡行古乡亭令甲法,……悠悠义里,安得尽如君家兄弟者,买田结邻,长为无怀氏之民乎?”[3]其中有“倡行古乡亭令甲法”之句,而何所撰书碑文中有“行古乡亭介甲法”句,一为“令”,一为“介”,究当以何为是呢?查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亦作“介甲法”[4]。何绍基称书法为“书律”,横平竖直,课之甚严,于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许多现存诗稿,都是几经修改,如湖南博物院所藏《东洲居士老忘懒》《老蝯家在潇嶷乡》诗稿手卷;有的几至不能辨认,如其晚年残稿。但细看之下,字法准确,笔法精到,字字可辨,句句可读。从现存资料看,《东洲草堂诗钞》与《东洲草堂文钞》皆经过反复校雠,以确保无一纰漏,为人书碑,同样谨严。而《沅湘耆旧集》卷帙浩繁,有个别错漏,在所难免。两相比较,当以何书为是?应为“介甲法”。

三、书法价值

世人论何氏书法,喜欢引用近人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语:“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渟。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沉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模。融入行楷,乃自成家。”但这种说法是不能深究的。事实上,何氏24岁在济南得孤本《张黑女志》,即珍若球璧,不离行箧,悉心学习,直到晚年还一再题跋。现存其临此志真迹一通,显然与其34岁所书《泉山墓志》为一家眷属,用笔精悍秀整似《张黑女志》,而整体仍为颜书风貌。何绍基于北碑无所不学,从现有资料看,何把对北碑的满腔热情似乎全部倾注在《张黑女志》上。这似乎可以看成是对他的老师阮元书学思想的一种呼应。何绍基在50岁左右勤习欧阳通《道因法师碑》,60岁后遍临汉碑。其晚年之书,气息淳古,峻拔开张。他的好友杨翰(1812—1879)跋其为李概所临《黄庭经》小楷时说:“何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数十年功力,溯源篆隶,入神化境。”[5]此为的评。

《刘牧庵神道碑铭》书于同治六年(1867)冬,何绍基时年69岁,正值书艺炉火纯青之时。通篇一笔不苟,严正而不失生动。何绍基言书法,概以“横平竖直”为律,这正是其父何凌汉从小对他的教导,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他的楷书。其楷书主要取法颜真卿,他尤其对大小字《麻姑仙坛记》时时研习。其跋小字《麻姑仙坛记》曰:“大小《麻姑仙坛记》,余兄弟每见即收,每与友于闲静时,出多本互相评赏,并他帖古拓,纵横满几,色香无际,以为至乐。”[4]可见其钟爱程度。无论其青年、中年、晚年,颜书风貌皆一以贯之。但其青年时书风精整遒厚,也有《张黑女志》的影响。40多岁时,其书风受魏晋小楷影响,体势方阔,淳古浑厚,如小楷《临〈黄庭经〉册》《易安人墓志》《封禅书》《李广传》等。这一时期小楷精品很多,大字楷书如《何凌汉碑》,虽厚重方严,但略失之刻板。50岁后,其勤习《道因法师碑》,故这一时期楷书用笔峻利,体势日见挺拔,如《李星沅碑》《咸丰圣旨碑》等。60岁后,其专意于隶篆,故其楷书结构横撑,用笔略见摇荡,一如其隶。在其日记、书信中可知其晚年右臂疼痛,书写可能受到影响。他晚年留下的众多诗稿和书札用笔并不见有丝毫的颤动,这种带有抖动的用笔习惯多见于其篆隶、大楷、大字行草书作品中。何绍基早年研究许氏《说文》,热衷收集三代金文拓片,《东洲草堂文钞》中关于考释金文的题跋多达173则,可以想见他在这方面所花时间和精力。他晚年以金文笔意作小篆,融篆入隶,篆隶楷行诸体打通,恐怕和他早年的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何绍基生平所书碑石、墓志很多,如《李星沅碑》《何凌汉碑》《咸丰圣旨碑》《邓石如墓志》《重修历下亭记》等,不胜枚举。但大多数不是其自己撰文,且碑石或毁坏或不存,有的仅存拓片,有的仅存残石。《东洲草堂文钞》所收何氏所撰碑志21通,目前所见保存完好者仅此一通。此碑之后,再未见何氏撰书这样的高碑大碣。综上所述,《刘牧庵神道碑铭》是何绍基最晚撰书且保存完好的一件晚年代表作。

结语

何绍基撰书的《刘牧庵神道碑铭》有着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可补史乘之缺,可证文献之误。其书结体大方舒展,溯源篆分,熔铸颜欧,面貌独具,对后来者影响巨大。翁同龢、何维朴、谭延闿、谭泽闿、曾熙、李瑞清等,或学其迹,或师其心,无不受其沾溉。对于现代学书者而言,何绍基的书学无疑是一座内蕴丰富、取之不尽的书法宝藏。

猜你喜欢

碑铭何绍基神道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按神道 促睡眠
日本神道的《易经》视野
图说书法(187)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突厥卢尼文碑铭所记bökli čölig il及勿吉—靺鞨之称新释
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
古突厥文碑铭中ik刍议
古代突厥文碑铭文献中所反映的原始崇拜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