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2023-07-05汪行舟
汪行舟
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每堂课上,更应扎根于每位教师的心灵,使每节课都能起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堂,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能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守住课堂主阵地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交相融,贯穿于学科专业教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要强化教师对于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同感。只有思想上认同,才能形成行动上的自觉,这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因此,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的落实见效质量和育人效果。
二要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重要认识。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重在强调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要坚持立德树人,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贯穿到育人全过程。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应当以学生的价值塑造为引领,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策划与设计时,注重课程基础性、引领性、时代性三种属性的有机统一。
三要挖掘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是将价值观引导隐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其育人功能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不被学生所直接感受到。比如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不限于专业课堂、实验室、医院的临床教学病房等,也可以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还可以是文艺节目会演现场等,处处可以有思政。
占领思想新高地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主载体,挖掘各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政元素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在价值引领上与意识形态教育是一致的,因而必须占领这个思想新高地,才能站稳守好高校这个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思想这个阵地,我们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一要线上和线下齐发力。形成矩阵力量推进课程思政与意识形态教育融合,占领新媒体网络宣传阵地。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创新高校课程思政和宣传工作,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促进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和共享,为课程思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更为宽广的“蓄水池”。
二要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效应。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拓展和进一步延伸,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应该充分发挥、打造利用好这种载体,积蓄更多“活”的资源,让学生有更多平台或机会,充分展示自我、互动交流,便捷发表正确的思想观点,在润物无声中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践行核心价值观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使课程思政和意识形态教育既接天线更接地气。
一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根铸魂。通过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革命圣地、革命博物馆和其他红色教育基地,介绍和宣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革命先烈学习的热情,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意识形态育人实效。
二要因地制宜创建特色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悟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持续注入青春力量。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要求,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旗帜鲜明地在课程思政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