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的本草考证及其综述
2023-07-05蔡欣航薛嘉宁王程宇汤睿赵容
蔡欣航 薛嘉宁 王程宇 汤睿 赵容
【摘要】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学书籍以及与槟榔相关的现代书籍与期刊,分析了槟榔的基原、产地变迁、与大腹皮的区别、槟榔皮的考证、功效主治、致癌因素以及槟榔在现代医学应用的研究七方面的问题。得出了古代槟榔与现代槟榔为同种基原槟榔,槟榔主要产自在南海亚热带沿海的国家和地区,随历史发展槟榔基原并未发生变迁,主产地为越南、马来西亚、广西、广东、海南、台湾。槟榔与大腹子是同一种植物,由于环境因素、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等长期影响的结果,以致在某些形态特征上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指出了槟榔确可造成口腔细胞发成癌变。分析表明槟榔为四大南药之一,应用范围广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槟榔;本草考证;槟榔碱;大腹皮;口腔癌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2-0058-06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and Review of Areca catechu L.CAI Xinhang XUE Jianing WANG Chengyu TANG Rui ZHAO Rong
1.School of Pharmacy,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alian 116600,China;
2.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 116033,ChinaAbstract:By consulting ancient herbal books and modern books and journals related to Areca catechu 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Areca catechu L.,the change of producing area,the difference between Areca catechu L.and abdominal skin,the textual research of Areca catechu L.skin,the efficacy and indications,carcinogenic factor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reca catechu L.in modern medicin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reca catechu L.are the same source of Areca catechu L.Areca catechu L.are mainly produced 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ong the subtropical coa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The source of Areca catechu L.has not changed with historical development.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are Vietnam,Malaysia,Guangxi,Guangdong,Hainan and Taiwan.Areca catechu and Dafuzi are the same plant.Due to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climate and human factors,they can produce different degrees of variation in som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t is pointed out that Areca catechu L.can indeed cause canceration of oral cell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Areca catechu L.is one of the four southern medicines,which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has good research valu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words:Areca catechu L.;Herbal Textual Research;Arecoline;Large Abdominal Skin;Oral Cancer
檳榔是四大南药之一,在我国的药用历史已久。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成熟干燥的种子。早在魏晋时期槟榔就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乃至今日槟榔依然是沿海地区人民常食用的水果,在我国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咀嚼槟榔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槟榔的药用价值慢慢被发现,从而应用于医药行业,在临床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全面、系统地综述槟榔的本草考证与槟榔的发展应用历程,以期为后续槟榔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槟榔的基原考证
根据《中国植物志》中对槟榔的记载“槟榔Areca catechu L.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长1.3~2m,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披针形……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1]。如图1A所示。古籍《南方草木状》记载:“槟榔树,高十余杖,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端顶有叶。叶似甘蕉……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2]古籍《本草图经》中对槟榔的记载:“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如桂竹;叶生木巅,大如头,又似甘焦叶;其实作房,从叶中出,旁有刺若棘针,重叠其下;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肉满壳中,正白。”[3]古籍《本草乘雅半偈》中对槟榔的记载:“初生似笋……旁无枝柯,本末若一……皮似青桐而浓,节似菌竹而概。大者三围,高者九丈。叶生木端,似甘蕉棕榈辈……刺若棘,遂自折裂。擢穗缀实凡数百枚。”[4] 《中药鉴定学》记载:“羽状复生,丛生于茎顶,长达2m,光滑无毛,小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不规则齿裂。”[5]A《中国植物志》B《本草图经》C《中国树木分类学》
如图1所示,根据古籍中槟榔植物的图A和图B与现代《中国树木分类学》图C的对比可知古代的槟榔和现代的槟榔为同一种植物。现代文献对槟榔植物形态的描述和古籍中对槟榔植物的描述引茎直上,高无枝,环状叶痕,叶生木巅, 叶狭长披针形。可见古籍中描述的植物和现代文献描述的植物为同一种槟榔。由此得出结论古代槟榔与现代槟榔为同种基原槟榔。
2槟榔产地变迁考证
槟榔为四大南药之首,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中国植物志》中对槟榔的产地记载为:“产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1]《中国树木分类学》对槟榔的产地记载:“原产马来;广东海南,越南及台湾,亦有人工栽植者。”[6]
古籍《本草经集注》对槟榔的产地记载为:“生南海。”[7]古籍《新修本草》对槟榔的产地和种类的记载:“生南海。此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大……生交州。爱州及昆仑。”[8](根据记载交州为中国广西和广东、越南北部和中部。爱州:所在今越南清化)《本草图经》言:“生南海,今岭外州郡皆有之。”[3]《花镜》载:“槟榔……生南海,今岭外皆有。”[9] 《新修本草》中记载:“南洋传入木香、槟榔、没药等。”[8] 可知槟榔来源南海附近国家。具体来源于哪里没有确切记载。
《槟榔》[10]一书中记载迄今为止槟榔在哪个国家起源尚无确切的证据,许多国家、地区均称自己为槟榔的发源地,包括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研究认为槟榔起源于菲律宾,有人认为起源于马来半岛及临近的岛屿;有的研究认为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又有人认为起源于菲律宾、斯里兰卡、中国华南地区、中国台湾、爪哇、东印度群岛。书中记载印度人Bavappa认为槟榔起源于东印度群岛的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接壤地区,证据是在该地区发现的槟榔属多达24个种。
根据现代文献和古代文献对槟榔产地的记载主要为越南、马来西亚、广西、广东、海南、台湾。主要产自在南海亚热带沿海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可认为我国最早记录的本草槟榔均为当时已经传入我国的槟榔,但具体何时传入尚无确凿记载。
3槟榔与大腹子的区别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成熟的种子,大腹子原植物为大腹首次出现在《海药本草》当中。唐代《新修本草》中对槟榔的记载为“大如桄榔……又似甘焦叶……旁有刺若棘针,重叠其下……皆有皮壳。”[8]唐代的《海药本草》中记载:“槟榔生南海诸国,树空茎叶根干,与大腹子异耳,又云如棕榈也,叶茜似芭蕉状。据当时记载可知槟榔与大腹子有区别。”[11]
在早期的槟榔与大腹子的本草考证文献当中记载:“近代,孔庆莱撰《植物学大辞典》将槟榔定名为 Areca catechu,另将大腹子定名为Areca dicksuil Roxb.,并分条论述”。五十年代,时逸人著《中国药物学》称大腹子与槟榔为近缘植物。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均表示两者为同科同属的不同种植物。求真经查《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修订本)载:“槟榔属,棕榈科,约54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澳大利亚北部。”[12]《本草纲目》中时珍曰:“大腹以形名。所以別鸡心槟榔。”[13] 《本草求真》中弘景曰:“向阳者为槟榔。向阴者为大腹也。”[14]大腹子又叫鸡心槟榔。向阳而生的为槟榔,向阴而生的叫大腹。《食疗本草》中记载:“槟榔名有仁槟,宾门,大腹子,洗瘴丹,马金南及青仔等。”[15]当时槟榔就有大腹子的别名。槟榔产自印度,中国南海台湾,南亚诸多地区由于向阴向阳的生长环境,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的影响而产生了种属进化变异的现象。故笔者得出的结论与早期槟榔与大腹子考证的结果一致:槟榔与大腹子是同一种植物,由于各种环境因素,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等长期影响的结果,以致在某些形态特征上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
4槟榔皮的考证与研究
槟榔皮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其别名又叫大腹毛、槟榔皮、大腹皮。主要产地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区。《中华本草》中记载:“餐季至次年春季采收成熟的果实。者后干操,纵潮两瓣、剥取果皮。生用。”[16]味辛,微温。入手足太阴经。降逆气除胀满,有利于肠胃可以去除食物积滞。可以治疗冷热之气导致的阴阳不能升降,鼓胀浮肿等症。是利尿通便的辅药。
槟榔皮的主要功效有“下气宽中,行水消肿”[16]。主治湿阳气机滞留、脘腹胀满气闷、大便不畅、水肿浮肿、小便不利。
槟榔主要泄有形之气滞,大腹皮主要散无形之气滞。5槟榔的主治病症及其方剂
《中药大辞典》记载槟榔又名槟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经、大肠经;有杀虫,消积,行水,截疟的功效;可以治疗绦虫病等虫积腹痛、食物积留,腹泻、里急后重、水肿浮肿、疟疾等病症[17]。清代《本草新编》载:“槟榔,味辛、苦,气温……入脾、胃、大肠、肺四经。消水谷,除痰癖……治后重如神,坠诸气极下,专破滞气下行……如始。”[18]其相关方剂及主治病症详见表1。
结合现代中国药典[19]和古代本草可知槟榔在中药学中属于驱虫药,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6槟榔的水果食用方法
宋代的《本草图经》中记载槟榔有食疗方法:“得扶留藤与瓦屋子灰同咀嚼之……不食此无以祛瘴。”[3]可知古代一些南方地区有生食槟榔的习惯,乃至现在嚼槟榔仍是一些人的喜好。扶留藤为胡椒科的一种植物,又叫蒟,有特殊的气味。经过研究和调查得知现代槟榔也有多种食用方法。
6.1印度食用方法印度人食用槟榔,把槟榔果取出,切成碎片,然后再醮取适量的蛎灰,醮好后还要用蒌叶把槟榔包起来,再放到嘴里慢慢的嚼食,槟榔的印度食用方法可以促进唾液分泌,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6.2黎族食用方法黎族世代都有食用槟榔的习惯,他们食用槟榔时喜欢把槟榔果削成瓣儿状,然后用栳叶把槟榔包起来,再配上烟丝和石灰膏一起放到嘴里慢慢嚼食,能让人的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它可以缓解疲劳也能预防疾病。
6.3海南食用方法海南当地人食用槟榔的方法与其他地区食用槟榔的方法不相同。海南人食用槟榔时先把槟榔切成片状,然后撒上贝壳粉调成的膏状物腌制一到两天,腌好之后取出用蒌叶包裹起来,再慢慢咀嚼,开始时会有绿水出现,这时把蒌叶吐掉,过一会绿水消失,液体就能变成红色,这种食用方法有止渴生津提神醒脑的功效。
7槟榔致癌因素
槟榔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于2004年将槟榔归类为第一类致癌物。据报道,咀嚼槟榔会导致口腔癌的发生。根据食用槟榔及其与口腔癌间的关系的论文记载:“食用槟榔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与口腔癌发病率且与口腔白斑和口腔扁平苔藓等癌前病变密切相关。食用槟榔导致口腔癌是因为槟榔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具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甚至有些成分可以直接致癌性,这些物质包括槟榔生物碱、槟榔鞣质、槟榔特异性亚硝胺和活性氧等。”[20]
根据咀嚼槟榔与口腔癌风险的Meta分析的论文记载:“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咀嚼槟榔对口腔癌的合并检验分析为Z=7.57,P<0.01,合并后的OR为8.93,95%的CI为[5.07-15.47],同时嚼槟榔的次数和时长都与口腔癌有关联(P<0.01)。”[21]可见咀嚼槟榔与口腔癌有关联,口腔癌的发病风险随嚼槟榔年份和量的增加而增加。
《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大鼠实验:给大鼠饮服含5 ppm诱癌物质4-硝基喹啉I-氧化物的水16周后,另给大鼠口服含200 ppm的另一种诱癌物质N-2-芴基乙酰胺(FAA)饲料,8周后结果发现加服槟榔的大鼠肝细胞发生癌变的数目显著高于只服 FAA的大鼠。这一结果表明,饮食槟榔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诱发的口腔瘤N-2-芴基乙酰胺诱发的肝癌具有促癌变作用。可知槟榔的确有致癌作用。
2003年的8月世界卫生组织的给出专业报告关于槟榔的致癌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的主要观点是:一些人在食用槟榔的同时用蒌叶当配料,蒌叶的主要成份是强致癌物亚硝酸胺,因此槟榔具有强致癌作用;经过检验得知印度的槟榔中含有烟草,烟草中的致癌因子之主要是亚硝胺类,因此可知食用槟榔的确会致癌,只是食用的方法不同致癌的作用物质不同。
结合前者的论文结果和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报告分析,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口腔细胞发生病变,进而会导致口腔癌。且咀嚼槟榔的配料蒌叶,其成分含有亚硝酸胺,也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8槟榔的现代药理
槟榔种子中含有生物碱为槟榔碱,及少量的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桉榔碱等均与鞣酸结合形式存在。还含有黄酮类,单宁类,酚酸,原花青素,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
8.1槟榔具有抗炎作用唐敏敏等人对槟榔籽提取物抗炎作用及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可知“槟榔中含有生物碱,黄酮类,单宁类,酚酸,原花青素,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22-25]这些物质均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以多糖的抗炎作用为例,唐敏敏等[24]的实验数据模型显示槟榔多糖对LPS诱导的巨小鼠噬细胞RAW264.7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由于炎症是机体对致炎物质的刺激产生的防御性反应[26],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物质的抗炎作用评价[27],由实验数据所绘制的柱形图可知,在20~100μg/mL浓度范围内,槟榔多糖有较好的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的作用,并随多糖浓度升高,其抑制NO分泌作用增强,可知槟榔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8.2槟榔具有抗氧化作用张璐等[28]将槟榔籽干燥、粉碎后用75%乙醇提取,以75%乙醇提取的提取液为研究对象,经过分析一些由基的清除能力,并测试其还原力、对二价铁离子的络合能力,综合分析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可知槟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通过唐敏敏等[29]对槟榔多糖粗提取物ASP对三价铁的还原能力以及对二价铁的螯合能力进行实验,在实验测定范围内,ASP和Vc对三价铁的还原力均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实验结果表明ASP具有一定的三价铁还原能力。二价铁离子的螯合能力隨ASP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升高趋势。可知槟榔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8.3槟榔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8.3.1槟榔碱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槟榔碱损害男性生殖系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生殖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应[30-31]。氧化应激是组织或细胞内有大量中间产物堆积、氧化与抗氧化动态平衡被打破,平衡更倾向于氧化一方,进而对组织细胞产生损伤[32]。由于睾丸组织和精子质中富含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受破坏,进而影响生精过程。
8.3.2槟榔碱对女性生殖系统与妊娠的影响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孕妇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新生儿出生结局受影响。Deb等[33]对195名奸娠妇女进行调查后发现,奸娠期每日摄入生槟榔的剂量与其分娩的婴儿死亡率有明显的关联,妊娠期女性服用槟榔越多,婴儿的死亡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妇女每天摄入4枚或更多槟榔与其分娩的婴儿死亡经历独立相关(aOR=8,95%CI[1.9,34.3],P=0.005)。总结可知槟榔对女性的生殖系统与妊娠有显著的影响。同时通过“在禽类、小鼠和斑马鱼等多种动物胚胎模型中。”[34-35]可知槟榔碱还具有明显的胚胎毒性。
8.4槟榔碱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槟榔碱可诱导小鼠慢性肾小球硬化以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36-37]。槟榔碱通过对肾部结构的影响进而对人体尿液的过滤重吸收产生影响从而对泌尿系统产生影响。
对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研究[37]表明,停止咀嚼槟榔可降低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首次复发的风险。槟榔和其成分经历代谢活化和亚硝化最终产生致癌物,导致正常细胞DNA突变和DNA链断裂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可以促进肿瘤进一步发展[38],该机制在膀胱癌细胞中存在。同时,槟榔碱也会通过诱导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间接导致膀胱癌的恶化[39]。
8.5抗抑郁作用槟榔抗抑郁作用主要是蒙药槟榔十三味丸抗抑郁作用和改善抑郁综合症状。白荣等[40]对68位患者采用槟榔十三味丸进行治疗,观察给药后与接受给药前的第1周、第2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为治愈总有效率为94.12%。
8.6其他药理作用经过查阅资料可知槟榔还具有改善肠胃功能[41]、调节血糖水平抗动脉粥样硬化[42]、缓解疲劳[43]、调节血糖等作用[44],可知槟榔这味药前景广阔,药效作用范围之广,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9结果与展望
槟榔为四大南药之一,在我国的药用历史已久。早期的槟榔与现代的槟榔为同种。槟榔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乃至今日槟榔作为沿海地区人民常食用的水果,在我国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咀嚼槟榔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槟榔的药用价值慢慢被发现,从而应用于医药行业。在临床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中医药方面具有杀虫,消积,行水,截疟的功效。
在西医方面槟榔具有抗炎,促进胃肠动力,对生殖系统,抗抑郁等多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可广泛的将槟榔应用到医药行业。近年来槟榔的化学成分槟榔碱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许多新的药理活性已经被阐明。因此槟榔碱可以开发成新的药物。我国对槟榔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近年来关于槟榔的研究逐渐深入 ,然而对槟榔的作用机制、体内代谢和抗动脉硬化、缓解疲劳有效成分的研究却有限 ,以后的工作应着重于这些方面 ,为更好的开发利用槟榔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中国植物志 全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33.
[2]晋·嵇含.南方草木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卷下.
[3]宋·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73.
[4]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 [M].冷方南,王齐南,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495-496.
[5]刘芃.中藥鉴定学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304.
[6]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98-99.
[7]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M].尚志钧,校.芜湖: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63:68.
[8]唐·苏敬.新修本草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34.
[9]清·陈淏.花镜 [M].陈剑,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21.
[10]覃伟权.槟榔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4-6.
[11]唐·李珣.海药本草 [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3.
[12]乔立新,赵扶叶,张兴国.中药槟榔与大腹子的考证 [J].中药材,1997(6):312-314.
[1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M].马美著,校点.武汉:崇文书局,2017:147.
[14]清·黄宫绣.本草求真 [M].赵贵铭,点校.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4.
[15]唐·孟诜.唐·张鼎,增补.食疗本草 [M].吴受琚,俞晋,校注.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443.
[16]沈丕安.中华本草 [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179.
[17]卫生报馆编辑部.中药大辞典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483.
[18]清·陈士铎.本草新编 [M].柳长华,徐春波,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70.
[1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81-382.
[20]邵小钧,席庆.食用槟榔及其与口腔癌间的关系[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42(6):668-672.
[21]胡依娜,李红艳,邹艳辉.咀嚼槟榔与口腔癌风险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10):1227-1232.
[22]唐敏敏,宋菲,陈华,等.槟榔籽提取物抗炎作用及化学成分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7):2035-2042.
[23]SIES H.Oxidative stress:a concept in redox biology and medicine[J].Redox Biol,2015(4):180-183.
[24]唐敏敏,陈华,李瑞.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槟榔多糖工艺及其抗炎活性[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9):21-24,74.
[25]NONAKA G,HSU F,NINSHIOKA I.Structures of dimeric,trimeric,and tetrameric procyanidins from Areca catechu L.[J].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1981(15):781-783.
[26]KIM K H,MIN J K,CHANG W H,et al.Suppression of lung inflammation in an LPS-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model by the fruit hull of Gleditsia sinensis[J].Bmc Complementary&Alternative Medicine,2014,14 (1):1-8.
[27]ELHAJJ I I,HAYDAR A A,HUJAIRI N M,et al.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Le Journal Médical Libanais the Lebanese Medical Journal,2004,52(2):96.
[28]张璐,郑亚军,李艳,等.槟榔籽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37(8):1-4.
[29]唐敏敏,宋菲,王辉,等.槟榔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对细胞内氧化损伤抑制作用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5(6):1136-1141.
[30]周思安,刘斯薇,金力行,等.槟榔碱对生殖与泌尿系统的影响[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9(5):413-417.
[31]SARADHA B,MATHUR P P.Induc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by lindane in epididymis of adult male rats[J].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2006,22(1):90-96.
[32]GUPTA A K,TULSYAN S,THAKUR,et al.Chemistry,metabolism and pharmacology of carcinogenic alkaloids present in areca nut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concentration[J].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20(110):1-10.
[33]DEB A K,DUTTA S,HNICHHO C,et al.A case control study investigat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gh infant death in Saiha district of Mizoram,India bordering Myanmar[J].BMC pediatr,2017,17(1):23.
[34]CHANG B E,LIAO M H,KUO M Y,et al.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arecoline,the major alkaloid in betel nuts,in zebrafish embryos[J].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2004,70(1):28-36.
[35]ABBAS G,KASHIF M,MUDASSAR,et al.Cytotoxic,embryotoxic,insecticidal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standardized Areca catechu nut[J].Pak J Pharm Sci,2018,31(2):385-392.
[36]LIN S H,CHIOU S J,HO W T,et al.Arecolineinduced profibrotic proteins in LLCPK1 cells are dependent on cJun Nterminal kinase[J].Toxicology,2016(344-346):53-60.
[37]CAO J,XU R,ZHAO X,et al.Areca Nut Chewing and an Impaire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as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Recurrence[J].Sci Rep,2016(6):29466.
[38]UEHARA O,TAKIMOTO K,MORIKAWA T,et al.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MMP9 in gingival epithelial cells induced by prolonged stimulation with arecoline[J].Oncol Lett,2017,14(1):1186-1192.
[39]UNGPRASERT P,CHEUNGPASITPORN W,CROWSON C S,et al.Individual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risk of acute kidney inju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Eur J Intern Med,2015,26(4):285-291.
[40]白榮,苏和.蒙药槟榔十三味丸抗抑郁作用和改善抑郁综合症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5):21-22.
[41]杨新.焦槟榔“长于消食导滞”的炮制机制浅述[J].光明中医,2020,35(3):438-439.
[42]石翠格,胡刚,汪海.天然药物槟榔碱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2):2780-2783.
[43]TANG M M,CHEN H,WANG H,et al.Antifatigue effects of polyphenols extracted from Areca catechu L.husk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main components by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Bangladesh Journal of Botany,2016(45):783-790.
[44]HUANG P L,CHI C W,LIU T Y.Areca nut procyanidins ameliorate streptozocininduced hyperglycemia by regulating gluconeogenesis[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13(55):137-143.
(收稿日期:2021-12-29编辑:杜玲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