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石油石化专业“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3-07-05张晋波王晓璐

科技风 2023年18期
关键词:石油化工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张晋波 王晓璐

摘 要: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国全面开启新征程,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全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石油化工行业乘着改革的春风,将迎来快速的高质量发展,相关石油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增长,特别是懂原理、会操作、能检修且懂得一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石油石化人才。由此可见,只有深化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石油化工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石油化工;人才培养

2022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三教(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强化人才战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然而,随着我们社会高质量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的需求,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行业、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石油石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唯有这样才能促进石油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1 需求分析

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能源消耗日益增加,石油石化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根据相关调查,在对多家石油石化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高职院校石油石化类(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石油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类型主要有六种:第一,生产线员工,参与实际生产、运行、调试、维护等工作,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占总人数的70%;第二,生产线的技术人员,他们参与石油生产的技术服务、石化产品的质量检验,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占总人数的15%;第三,基层管理人员,参与生产组织、管理等相关工作,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占总需求的5%;第四,产品销售和售后维护、调试人员,这类人才需求量占总需求量的2%;第五,科研人员,从事石油化工行业的研发工作,这类人员需求量占总人数的5%;第六,其余为行政人员。因此,高职院校应以行业需求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标准,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教育与就业的直接联系[1]。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这需要将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我们的毕业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并且更容易成长。我们希望我们的毕业生都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专家,并且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保持领先地位。英国“工读交替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让毕业生们可以从一年的职场经历开始,并且可以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达成职场上的成功。

3 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高职院校石油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在石油化工行业,工艺流程、技术类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主要方式是院校、企业合作参与产品的生产,并以此实际生产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实现产品的生产,最终促进学生成为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2]。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学习包括人文素质知识、思政理论、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拓展,有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的交替进行;另一种是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中锻炼技能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课堂僵硬、单一的学习氛围。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数字化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等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學习内驱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学校通过内培外引,加强师资建设,校内教师与校外一线工程师、技能大师合作开发实践课程,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或者直接从企业挑选专业人才,坚持校本合一、培养,真正完善订单培养模式。

3.2 岗位递进式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教学与岗位相结合,针对岗位需求进行专门人才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简单地说,就是高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提供二元教育的生产实践培训基地。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需要根据实际岗位的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在第一学年,着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二学年是50%专业理论学习,50%岗位实践学习,由企业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培育,实行二元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岗位需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第三学年直接进行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院校可以开设钻井现场操作、化工生产一线等专业技能仿真培训课程,模拟真实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让学生掌握常减压、催化等专业操作技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分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企业实习基地,实现教学与工作的直接衔接[3]。

3.3 三方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方结合就是高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者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行业标准、企业实践、专业理论为基本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此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技能比赛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代练,在比赛中学习。总之,它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过程是在两个地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校园实训基地和企业。之后,在石油钻采现场、化工单元分析检测实验中心、管道运输操作培训中心等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考核,直接获得钻井工、采油工、化工操作人员、分析检验工等资格证书。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校内外交替双重培养,使学生获得一线钻井内外钳工、井架工、司钻工、化工设备运维、化工产品检验、采油工、作业工等实际操作能力。总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在行业中需要的综合性技术技能人才。

3.4 引进企业参入专业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我们特别组织了一个由部门、企业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建议小组,旨在对该领域的人才培养进行综合性的指导,帮助制定合理的培训标准,完善相关的教育资源,并及时反馈有关的就业情况。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项目,我们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实习和实习的机会,以及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我们将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聘用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来担当教学任务,强化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并重视“双师”人才的培训[4]。

3.5 校校合作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在石油钻采、油气储运、化工生产等建设石油化工仿真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运营要充分吸收采纳中原油田、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中油管道公司等大型央企的先进理念和行业标准。实训室不仅满足在校学生的相关教学,还可以举办各种企业的技能培训、竞赛等活动,既能满足学校正常教学,又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使实训室的资源利用最大化。

3.6 校企共建高水平教师队伍

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双师”素质建设为重点,通过人才引进、外出进修、企业顶岗锻炼、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双师素质,逐步形成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长效培养机制,提高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通过企业专家入校授课、学生赴企参与企业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实训比例,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职石油石化专业教学团队。

3.7 循环递进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联手石油石化行业知名企业,构筑一个工学相融的实习实训课程,从了解石化行业的知名企业——实习实习,再到顶岗实习,实现了工学实习的有机融合。第一学年,通过开展石油化工企业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家企业。第二学年,我们安排第一个课程,通过参观企业的工厂,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这家企业。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第三学年,我们将重点关注实践性的技术实践,并让学生进行实习。第五、第六学期,我们将让他们作为一名正式的员工,参加实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后,根据实习情况撰写毕业论文,并获得相应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的双重认证。

4 “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

通过与企业合作,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教育,还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师资力量,并为其提供完善的实践基地,从而更好地满足其对于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牵头,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以学院院长和企业专家为主体双重领导,一线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分别为校内外导师的形式,采用校企一体化的管理理念,我们把文化思政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双提高与行业的发展理念相结合,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针对不同的企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和合理调整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通过深入推进基本素质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把握好科学的理论,拥有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并成长为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较强的终身学习才能、熟练掌握石油石化生产过程、精细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6]。

4.1 完善课程体系,架构“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始,让学生们参观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企业,进行1~2周企业认识体验,主要是认识现代石油化工生产及装备,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并通过参观了解其企业文化。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根植融入石油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传统石油石化精神,不断加强石油文化、企业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企文化交流,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系统完善的思政育人环境。第二个学期,理论教学与实践观摩有机结合,校内理论老师重点讲授专业课理论知识,同时定期带领学生赴企业参观实践,在一线生产车间或场地,由企业工程师或高级技师进行规范演示、示范操作,让枯燥乏味的空洞的理论与一线生产有机结合,变成活的原理,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大二学年,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实用的技术,并且让他们更好地与企业相互理解和合作。大三学年,实习实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涵盖了校园内的实习,还涵盖了企业以及社会的实习,实习实训的学习时间比例高达50%。在这门课的全部内容中,包含了培养员工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部分。

4.2 “员工式”人才培养坚持“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深度融合,我们致力于打造出一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多种专业技能的卓越教师队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求教师们深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求教师们积极探索,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将现代技术与模拟技术有机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平台旨在提升学习者的技能、专注度以及全面发展能力。

以石油钻井仿真实训为例,通过联合多家企业,我校打造出一个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钻井仿真实训基地,它的外观逼真,布局与真实钻井现场一致,采用先進的技术,能够精确地模拟现场实体操作,拥有先进的自控系统,可以对各种生产参数进行准确的监测,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我们将教授学生(或员工)如何正确地理解井场结构布局,以及如何操作仿真实训设备,不仅学会熟练地进行操作,而且对各种参数分析、评估下步操作方案,以及根据模拟井况进一步完善操作计划,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实践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校内与校外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学生与企业合一”已经成为我们的必修课。

4.3 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始终贯穿与“员工式”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党的领导,把牢办学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深化“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和实践活动感悟的思政育人体系。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政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情怀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相统一。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融入石油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

此外,还开设了一批公共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努力扩大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实现由校本培养向校企联合培养转变,实现企业文化、职业规范、岗位角色无声融入“员工式”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以职业生涯设计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实习实训、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创新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自主设计、实施、构建的主动学习。经过不断尝试和发展,“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使我校石油石化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其中很多毕业生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央企录用,不少学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随着市场和企业形态的不断变化,“员工式”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中。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石油石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紧扣产业发展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满足石油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及时关注行业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自觉主动融入学生课堂,努力为石油石化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石油化工类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广东化工,2022,49(07):200201+204.

[2]于立国,高海军,杨博.高职院校石油化工类专业“三进三延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9):4047.

[3]李斌,張晗.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J].绿色科技,2021,23(07):269271.

[4]王茂森.浅谈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3):146147.

[5]蔡丽杰.“员工式”实践教育模式在高职石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评《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J].化学工程,2021,49(01):2.

[6]刘立新.高职院校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课程的诊断与改进实践研究[J].化工管理,2020(34):1516.

作者简介:张晋波(1986— ),男,汉族,山西晋中人,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化工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石油化工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石油化工应用》2022年征订启事
《石油化工建设》第40卷总目次
石油化工工艺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