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一线调研为突破口做好粤港澳大湾区报道

2023-07-04吴哲李凤祥曾美玲唐子湉

中国记者 2023年6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 吴哲 李凤祥 曾美玲 唐子湉

今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考察,深刻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从2017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帷幕就此拉开。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第一时间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在南方+客户端上线“粤港澳大湾区”南方号、开设大湾区频道,多年如一日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调研”。

随着大湾区建设形势和工作要求的变化,大湾区调研的领域和深度也在随之调整和拓展。近两年,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进一步聚焦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关注湾区青年,深入一线现场蹲点,践行“四力”,努力讲好新时代湾区故事。

一、因时而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找准调查研究突破口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9月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方案发布,2022年6月南沙方案出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引擎。

六年间,粤港澳三方携手,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大湾区从2017年的经济总量超10万亿元,发展到2022年超13万亿元,朝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记者的看家本领。尤其是做好重大领域政经类报道,更要站在时代背景深刻变化和世界局势复杂变化的历史坐标下,找准调查研究的突破口。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调研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发挥南方日报作为华南主流政经大报的团队优势,紧抓每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问题,力图呈现当下最全面、最透彻的观察和思考。

(一)走出去寻找“世界级湾区”的路径

第一波是2017年推出的“世界级湾区深调研”。当时规划纲要尚未出台,尽管大湾区的战略性、重要性人尽皆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口号广为传播,但世人对大湾区的概念尚很模糊,世界级湾区应该是什么样?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实现目标?又有什么样的路径?却没有人能说得透彻明白。

于是我们选择走出去,到世界去寻找答案。2017年8月,大湾区工作室派出骨干团队赴纽约、东京、旧金山三大湾区,历经40天实地走访、行程53754公里,收集了大量一手研究报告和资料,形成调研报告、参考报道、报纸深度报道、全媒体产品和专报等产品,总字数规模超过10万字,在南粤掀起一股深调研热潮,获得了上级部门表扬,所提出的意见建议也被省大湾区办吸纳作为决策参考。2018年又接连推出了金融篇、科创篇、港澳篇和珠三角篇。

(二)到产业湾区寻找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规划纲要为大湾区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广东又相继发布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大湾区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那段时间,南方日报紧锣密鼓,策划推出了深度解读、专访报道、评论员文章、反响报道和新媒体产品等,在全省掀起了贯彻落实热潮。但针对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依然在追问:同样地处亚洲、产业基础雄厚,粤港澳大湾区能够从素有“产业湾区”称号的东京湾区的发展经验中,获得什么借鉴?

2019年3-4月,大湾区工作室两次赴日调研,深入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等核心城市,实地采访日本政企学界人士百余名,收集一手资料和基础数据超过30万字,推出五篇“世界级湾区深调研·日本行思录”,精准分析广东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遇到的问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2020年,在国际舆论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坚守大湾区阵地,聚焦广东以大项目补齐发展短板、加码稳投资对冲疫情影响等战略举措,推出“大湾区·大项目”——广东新产业布局系列观察、“知识产权护航创新发展”大湾区深调研等。

(三)“蹲点”三大平台寻找创新探索的实践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2022年6月,国务院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至此,横琴、前海、南沙,粤港澳大湾区三个重大平台的发展路线图已悉数亮相。

这三大平台在战略定位上各有侧重,但都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

在这些重大文件发布的关键节点,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都会整合采编力量和资源,第一时间浓墨重彩做好政策宣传贯彻解读工作,运用全媒体、多样化的呈现手段,取得立体传播效果。与此同时,我们深入粤港澳三地,邀请在港澳各界具有高声望的权威人士发声,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如港交所前行政总裁、滴灌通创始人及主席李小加生动地把国际金融资本、国内金融资本分别形容为“咸水鱼”“淡水鱼”,寓意交融。信德集团行政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何超琼赞叹横琴方案“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发展机遇”,寄语澳门青年要把握机会。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从父辈起就经历了开发南沙的岁月,他希望南沙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上能有更多创新引领举措,促进粤港澳合作交流。这些港澳人士的重磅发声,与内地专家的分析解读形成强烈呼应,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采访团队分三路奔赴横琴、前海、南沙深入蹲点,践行“四力”,连续三天与受访者同吃、同住、同劳动,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三名大湾区奋斗者的工作与生活。整版通讯《湾区逐梦人的日与夜》讲述了横琴创业青年周运贤、深圳前海创业者吴海波、南沙港建设工程师黄炳林的奋斗历程,呈现大湾区切实可见的变化和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因势而变——从“小人物”故事折射时代大变化

立足新阶段,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谋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要“把规划抓在手上、把项目落在地上、把未来融在路上、把百姓记在心上”。

进入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优化调整,香港与内地有序恢复人员正常往来,粤港澳大湾区活力再次迸发,为各行各业加快发展提振信心。而经过前期的调查积累,我们已采访过大量的智库专家、港澳名流,也走访过各大项目、各大平台,做过的报道数不胜数。如何在新阶段继续有所创新?我们决定转换思路,从“小人物”入手,记录大湾区普通人的人生百味。这组“湾区故事”系列不仅在广东获得良好反响,也在境外广泛传播。

(一)一别三年:跨境家庭故事折射粤港通关重要意义

1月8日,内地与香港在封关三年后恢复首阶段通关。而在此之前,我们一直长期关注着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一个特殊群体——跨境家庭、情侣。受制于广东与港澳之间疫情通关政策的频繁调整,过去每个周末可以轻松往返于粤港之间的自由行被按下了暂停键,异地夫妻、情侣的见面变得非常艰难。而这样的跨境家庭,保守估计就有数十万计。

此前,记者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在多方搜罗和不懈努力后,采访到了四个跨境家庭:他们中有克服封关带来的挑战、最终迈入婚姻殿堂的异地情侣;有在内地当医生,与家人三年未见面、但各自努力生活等待团聚的香港青年;有离乡背井的“港漂”,三年里经历了多次集中隔离才得以与父母短暂相聚;有因疫情搁置了内地发展计划的香港创业青年等。通过采访一组有代表性的个体,以他们有血有肉的故事,折射出粤港两地通关的重要意义。

经过前期的扎实采访和策划准备,特稿《湾区故事:一别三年,我们的爱未停》1月9日在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报道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呈现了疫情下不同人物被改变或影响了的人生轨迹。无论是把婚纱塞进行李箱孤身赴港结婚的湖南妹子,还是大年初二接到医院指令义无反顾返岗的港籍医生,整篇报道风格积极正面,虽然每一个人物故事都面临着不同的困难与挑战,但都传递出了保持乐观与充满期待的一面,也展现了大家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信心。

(二)百业兴旺:服务行业趋暖反映经济复苏活力

2月6日,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来往不限人数、无需预约、取消核酸检测要求。记者选取了最依赖人员往来的三个行业作为调查参照系,即导游、保险代理、金融服务,同时深入采访业界和相关行业协会,推出深度报道《湾区故事:恢复通关满月,忙碌的日子回来了》。

故事中,干了30年旅游工作的香港金牌导游,疫情3年甚至做起了保安,如今带团邀约再次爆满;专做内地客源的保险代理人一度艰难转型度日,现在忙着到处拜访客户;曾帮助无数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金融专业人士,又变回了“空中飞人”,“一切好像回到了疫情前”。从他们的故事,结合行业数据变化,展现大湾区百业兴旺的火热场景。

(三)港澳春茗: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民间力量

3月21、22日,2023年广东省春茗在香港、澳门举办,这是2019年以来广东春茗首次恢复在港澳同时举办,由广东省主要领导带队参加,意义重大。

经前期紧密筹划和联系采访,我们推出了深度报道《湾区故事:久违的港澳春茗,涌动的商机无限》。记者选取了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大湾区面孔:何超琼一句“我是大湾区人”在全国两会上出了圈,如今港澳代表委员们都在忙啥?“00后”的“大湾区总裁”登场了,23岁的年纪如何在南沙独当一面?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执行会长林迪夫说,民间社团要成为大湾区的聚力点、传声筒、桥梁纽带。这些故事小中见大,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民间力量。

(四)家族传承:续写爷爷与广交会的“半生缘”

4月15日,第133届广交会开幕。数据显示,广东是全国第一贸易大省,香港仍为广东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在参加本届广交会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中,排名第一的仍是港商。这说明,举办逾半个世纪的广交会依然是推动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我们开展大湾区调查研究的绝佳平台。

在翻阅了诸多参加广交会的香港企业名单资料后,记者锁定了几个深度采访的对象:“80后”香港采购商李志峰,他的爷爷李欢连续参加了130多届广交会,是广交会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参与者。作为家族企业接棒人的参展商陈浩荣,自小随着父亲参加广交会,现在已能独当一面。还有一群来自湾区各地的商会代表和香港青年企业家,希望前来拓展人脉,寻找更多合作机会。经过多日跟踪采访,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推出《湾区故事:“老广交”的家族传承与百届情缘》,成为广交会系列报道中的一大亮点。

三、因人而话——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湾区青年故事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

青年是大湾区的未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几年,受香港“修例风波”冲击和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影响,部分港澳青年对大湾区,尤其是内地城市的了解不深乃至存在误解。如何运用新时代宣传方式,守好舆论宣传阵地,让湾区青年与湾区机遇产生共鸣?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一直想做好的课题。

于是我们选择主动走进湾区青年群体,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他们所喜爱的Vlog形式,讲述湾区青年的故事,在境内外传播大湾区正能量。

(一)用“港味”语言走进湾区青年群体

从2020年开始,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就策划推出《港青喺(在)湾区》栏目,采用“专访+短视频”的形式,从香港受众的视角、欣赏习惯和社会习俗出发,直观展现创业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安居乐业的真实生活,先后推了10期报道,每期内容“港味”十足,并以粤语表达,在推特、脸书等境外平台对港对外分发,被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查立友、推特外籍大V@Jerry's China等转发。2021年五四青年节,这一栏目升级为《湾区新青年》,受访对象拓展到澳门地区,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例如,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首位香港籍教师,入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首位香港籍医生,首批在广州公职机构任职的港澳人才,澳门前行政长官崔世安之侄、澳门执业律师崔天立等,他们现身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故事,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带给港澳青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用Vlog形式实地走访“探湾区”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又孵化了一个新的栏目《唐唐探湾区》粤语短视频Vlog,强化“南方名记者”培育对象唐子湉的IP形象,持续打造“两文三语”精品短视频,至今已更新到16期。

与《湾区新青年》不同的是,《唐唐探湾区》以创业园区等平台载体为调查对象,以Vlog打卡的方式实地走访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佛山、东莞等地青年创业基地,帮助港澳青年加深对创业政策、创业园区的了解。节目同样采用粤语主持并制作繁体字幕版本,表达方式强调“港风港味”,亲和力强。为加深服务性,还设计了“省心、省钱、赋能、便利、舒适”五个维度,对创业园区进行测评,通过扎实的采访、真实的故事及案例,为港澳青年创业选择提供真实细致的参考。在传播渠道上,力主打通平台壁垒,特别是利用好脸书、推特、优兔等境外读者常用的社交媒体,进行中国形象传播。

四、结语

六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一直深耕大湾区主题,无论是沉下去到粤港澳三地寻找亟待破解的体制机制问题或率先探索的创新实践,还是走出去到三大世界级湾区寻找他山之石,深入调查研究都是我们一贯的坚持。因为我们深知,在这片5.6万平方公里、覆盖8600万人口的热土上,到处呈现勃勃生机,而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9+2”城市群内部,如何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如何应对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唯有脚踏实地,既要“上接天线”更要“下接地气”,用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心去思考、去观察,把笔头对准人、对准事,才能讲好生动鲜活的大湾区一线故事。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