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调查研究,凝聚助力乡村振兴的媒体力
2023-07-04何兰生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尤其对党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农民日报是“三农”领域唯一一家中央级党报,是我们党掌握农村一线动态的瞭望哨,是服务党和国家“三农”决策部署的媒体智库。农民日报社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始终把锤炼调研本领作为履职尽责的重要方面,不断创新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媒体力量。
一、立足形势任务,深刻认识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
加强调查研究,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加快重塑,“三农”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全新的内外部环境,必须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三农”调查研究的重要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服务“三农”工作大局,更好履职尽责。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国国情农情本就复杂,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城乡社会格局持续变迁,农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交叠存在着老问题和新情况。总结农村基层的探索实践,研究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和现象,反映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愁所急所难,都需要“三农”主流媒体主动担当作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获取充分的一手信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指出,“新闻媒介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捕捉和反映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促使各级党组织、政府及时修正偏差,使改革少走弯路,更加健康地发展”。作为中央“三农”主流媒体,农民日报社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三农”工作大局,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切实履行“耳目”职能,当好咨政“参谋”,不断总结提炼各地“三农”工作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基层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传递农民群众的诉求、期盼和建议。
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提升竞争优势。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新技术不断发展、新平台不断入场、新变化不断产生,向传统主流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以速度和体量见长,短平快的特点为大众所喜爱,但要论思想性、专业性、权威性,传统主流媒体显然更具优势。只要受众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没有改变,专业权威的深度报道就是“硬通货”,就是传统媒体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农民日报社发挥自身传统优势,通过调查研究增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的内容供给,以内容优势塑造竞争优势,提升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近年来,农民日报社持续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全力打造“视点”“观察”等深度调研品牌栏目,通过引导记者下基层、进一线蹲点调研,推出了一大批兼具现实价值与传播效果的深度报道,为深入推进融合发展、提升舆论引导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修炼“三农”新闻人格,涵养农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要始终坚守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做好党的“三农”新闻舆论工作,新闻工作者不仅业务能力要过硬,还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农民情怀。如何修炼健全“三农”新闻人格?唯有扎到农村去、走到农民中,在扎实的调查研究中、在火热的田野实践中磨练作风、加强修养。农业、农村是中国的历史源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理解了农村、农民,才能全面理解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与当下,才能深入认识我们党领导农民奔小康、抓振兴、谋复兴的坚定初心,才能深刻领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三农”使命。农民日报记者更要身到农村、脚到农田,体验稼穑的艰难,感受农民的不易,与农民面对面、心连心,以满腔热忱讴歌农民的伟大贡献,描绘大国“三农”的壮美画卷。
基层是一座新闻富矿,可供挖掘的线索信息海量丰富。调查研究该从何处入手?结合农民日报社的功能定位,我们着重围绕三方面内容加强调研: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三农”大事要事以及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举措进展。农民日报社深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将“两个维护”贯彻到调查研究的全过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农村改革等“三农”大事要事作为宣传报道的核心重点,深刻总结、全面呈现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举措进展,确保用足版面、用足平台、用足方式、用足力量做好宣传。比如,《农民日报》开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专栏,其中首篇报道《吉林,兴于粮,岂止于粮!》生动展现了黑土地上的农民将粮食优势转化为富民产业的伟大实践创造,深刻总结了吉林从传统粮食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经济大省的宝贵经验,此报道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
二是各地“三农”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创新探索、典型人物。以重大调研报道的形式,梳理总结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从个体样本中提炼总结解决共性问题的可复制推广的一般经验;发掘“三农”改革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以一个个人物典型的生动事迹,展现神州大地上的“三农”奋斗图景。近年来,农民日报深入挖掘基层创新探索,比如《“有事好商量”在村里如何实现?》聚焦福建省晋江市引入外部专业力量、不断健全村民议事协商机制的生动实践。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不幸牺牲后,农民日报记者冒着塌方、泥石流的危险第一时间抵达现场,采写《一颗红心映秀山》《知重负重 共燃理想》系列报道,动情还原黄文秀的感人事迹,致敬催人奋进的榜样力量,引起广泛共鸣。
三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以及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基层声音、基层现象、基层创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农业农村现代化仍是国家现代化的短板,“三农”仍是需要被更多人关注、被更多人看到的领域。农民日报社秉承“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的价值理念,与农村基层、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始终密切关注基层声音、基层现象、基层创造,为农民利益鼓与呼。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我国农民工就业遭受较大冲击,农民日报社派出6组记者分赴四川、河南、湖南、甘肃、广东、浙江等劳务输出、输入大省扎实调研,推出“农民工就业增收调查记”,反映各地农民工就业形势以及返乡留乡尤其是“二次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状况,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为统筹疫情防控与农民增收工作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撑。
二、掌握科学方法,领悟运用调查研究的“五字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早在2003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指出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
“深、实、细、准、效”,“五字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作风、方式、效果等多个环节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引。当前,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只有把“五字诀”切实贯彻落实到调查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保证调研方向不偏、焦点不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农民日报社全面深入贯彻调查研究“五字诀”,在五个方面着力用力:
(一)深:田间地头找答案
深入基层是“三农”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首要要求。要看到,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农业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我国“三农”发展正处于变革期,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不断完善调整,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正在从一种身份变为一种职业。“三农”新闻工作者要掌握“三农”发展全貌,必须多走基层、扑到一线。也只有和农民近距离接触,体察农民的喜怒哀乐,理解农民的行为方式和生存逻辑,从农民的视角看问题想问题,才能写出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的好文章。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特别是农村居民上网率的大幅提高,网络日渐成为“三农”新闻线索的集散地、涉农舆情话题的集中区、乡村社会情绪的表达场。我们开展调研,也要深入网上掌握信息,充分了解社会舆情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公众的诉求和态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拓展线索的获取渠道,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
调研的目的,是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基层蕴含很多草根智慧,我们在办公室觉得比较棘手、没有思路的难题,基层可能已经找到解决办法了,还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2023年春节前夕,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农民日报记者奔赴全国31个省(区、市)51个村庄,深入偏远山区、牧区、海岛蹲点调查,发现基层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如网格化管理、组建医疗小分队巡诊、党员对口帮扶高危群体、药物“拆零”、组织“敲门行动”等。我们及时以调研报告、情况反映和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为相关部门开展农村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近年来,农民日报社还把网上舆论引导作为新闻舆论工作新的重点,及时从网络中发现新闻线索并加以正确引导。如《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6元一根“新东方”玉米,农民能赚多少?》《〈隐入尘烟〉出圈:感悟乡土的力量》等评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有力引导了舆论走向。
□ 2023年春节前夕,农民日报派出记者分赴31个省(区、市)51个村庄,调研农村地区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及疫情防控工作,推出《农村疫情调查》系列报道
□ 《农民日报》开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专栏,首篇报道《吉林,兴于粮,岂止于粮!》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
(二)实:贴近农民察实情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取决于调查研究过程的深入度,这就要求我们调研作风要实,贴近农民听实话、摸实情。调研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党报记者身份、注重精神风貌,从穿衣打扮到言行举止都应朴素朴实,进农家门,坐农家炕,与农民唠家常,让农民觉得你是自己人,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农民的心里话。曾经有报道,有记者到农民家里,嫌农家门帘脏,用棍子撑开进门,农家的板凳也不愿意坐,这些细节既伤害了农民的感情,也无法取得农民的信任,更不要说听到他们的心里话、获取基层真实情况。调研中还要带着一颗谦卑的心,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放下身段和架子虚心向农民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绝不能以教师爷、指导者的身份自居,更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心态和姿态。
□ 为调查2023年初的倒春寒对小麦的影响,农民日报记者深入冀鲁豫皖陕五省采写《夏粮过春关》
□ 农民日报挖掘农村基层的创新探索,聚焦福建晋江市健全村民议事协商机制的实践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三农”新闻工作者与农民打交道最多,朴实的作风是一贯的底色。脱贫攻坚期间,农民日报记者下沉村庄蹲点调查,与湖南省邵阳县郦家坪镇罗汉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记者并不仅仅把自己当成记录者、旁观者,而是主动做脱贫攻坚的参与者、推动者,与基层干部一起,帮助村里一名光棍汉转变“等靠要”思想、用奋斗实现了从“二逛子”到保洁员的蜕变。农民日报记者的蹲点调研事迹产生广泛影响,也受到媒体同行的赞誉,被央视“焦点访谈”等节目专题报道,充分展现了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过硬品格。
(三)细:全面系统抓问题
调查研究细致深入,才能全面把握事物全貌。“三农”工作往往具体复杂,涉及主体多元,我们的采访调研要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不可偏听偏信。一项工作干得好不好、政策实施过程中有没有水土不服,既要听当地干部的意见,也要听企业主体、农民群众的想法;既要深入了解取得的成绩,也要敏锐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只有保证采访对象与采访范围的多元、全面,经过交叉印证得出的调研结果才能真实可靠、令人信服,在此基础上采写的报道也才能经得起检验。农业是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产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往往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媒体舆论引导的重点、难点。众说纷纭之时,主流媒体唯有通过严实细致的调研,拿出有理有据的报道,才能达到息纷止争的效果。受罕见秋汛影响,2022年初春,越冬小麦弱苗比例高于往年,社会公众对夏粮形势心存担忧,网上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农民日报记者前往冀中南麦区,走访大量种粮农民、合作社、农资农机经销点,以日记体形式推出纪实报道《苗情一天一个样,越看越有信心》,讲述记者亲历亲闻的鲜活故事。2023年3月,为调查倒春寒对小麦的影响,记者扩大调研范围,深入冀鲁豫皖陕五省采写《夏粮过春关》,展现“三农”战线干部群众抓春管、保丰收的干劲,有效增强了公众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信心。
(四)准:透过现象看本质
调查研究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下基层。调查研究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明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吃透问题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通过“解剖麻雀”,分析典型问题、典型经验,提高报道对推动地方“三农”工作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比如,《农民日报》深度报道《乡村运营中的八大警示》,敏锐发现各地乡村运营实践中存在的八类共性问题,对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开展乡村建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是衰落沦陷,还是蜕变重生?——对转型期乡村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思考》透过传统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衰落”的表象,辩证分析农村现代化转型中乡土秩序的调整重塑,引导公众客观全面看待中国乡村的变迁。
另一方面,要夯实“三农”理论基础,提升分析研判问题的能力。没有深厚的“三农”专业知识储备,调研只能浮光掠影,无法触及问题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三农”新闻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三农”决策部署,不断提升“三农”专业素养。
(五)效:办法可行有实效
调研的目的在于解决“三农”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提出的办法要符合各地农业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被基层干部群众理解适用,有助于真正推动“三农”工作。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出现“种植带北移”现象,农民日报记者在深度调研黑龙江、新疆、陕西等地农作物种植情况的基础上推出调查报道《北移的种植带》,就“种植带北移”现象对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应对办法,相关表述被写入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效”还要求提高调研成果的传播实效。深入的调研报道往往篇幅较长,如何让读者愿看爱看?一方面,要强化故事性讲述,多些生动的细节、鲜活的人物,增强报道的贴近性,实现专业问题的通俗化、大众化表达;另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上下功夫,运用数据、图表、小视频、3D动画等形式在新媒体端进行轻量化包装,增强作品的可视化传播和互动效果,让深度调研报道也能出圈传播。比如,农民日报社在微信公众号专设“深壹度”栏目,对报纸端的深度调研报道进行转化,通过标题提要、图片导读等形式,帮助读者迅速掌握重点,提升传播效果。
三、大兴调研之风,持续强化调查研究的机制保障
完善调研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是主流媒体持续做好调查研究的有力保障。农民日报社大力涵养调查研究的学风社风,始终把教育引导编辑记者提升调查研究本领作为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办报质量的重要方面,使调查研究成为日常新闻采编业务的必经环节,构建起加强调查研究的常态化机制保障。
健全规章制度,鼓励深入基层。长期以来,农民日报社建立起一套覆盖社领导带队下基层、新入职编辑记者基层蹲点、项目制小分队、总部—记者站协同的调研制度。根据不同采访的主题内容、覆盖面,或由社领导带领编辑记者沉到基层蹲点调研,或由骨干记者组建全媒体小分队以行进式方式开展调研,或通过总部与记者站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展蹲点报道。农民日报社还充分发挥绩效“指挥棒”作用,加强对调查研究的考核激励,在遵循质量优先、公平公开的基础上,专辟奖励绩效倾斜用于质量上乘、影响较大的调研报道,并在内部办公平台通报表扬,最大限度利用正向激励措施鼓励编辑记者投入时间精力深入调研,促进“三农”新闻生产力的释放、发展。
完善选题策划,明确调研方向。扎实的选题策划是保证稿件内容质量和新闻采编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帮助编辑记者明确调研方向的重要步骤。农民日报社着力完善选题策划机制,利用编前会、编务会、编辑大会等业务工作会议,统筹策划深度报道重点选题,引导编辑记者增强立足“三农”工作大局策划选题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全媒体思维,持续关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的涉农热点话题,运用大数据平台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选题,充实选题来源渠道和内容储备。每年结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等,策划系列专题调研活动。比如,2023年组织编辑记者开展深挖“三农”改革创新活力系列报道,采写一批在全国产生引领示范效应的“三农”改革创新典型。
强化培训引导,练好调研内功。开展调查研究,必然要面对不同的采访主题、不同的采访对象,如何提问、观察、分析、研判,步步皆是学问。当前,年轻编辑记者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充分,缺乏实操经验,尤其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并结合新闻报道实战开展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农民日报社系统性组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技能培训、业务指导,邀请资深新闻记者、专家学者做客“农报大讲堂”,讲授“三农”调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利用编务会、编前会等契机,邀请从基层调研回来的记者分享心得体会和发现的问题,形成集体研讨、互学共进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同志在《谈谈调查研究》中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新闻工作者也不妨利用新技术手段,借鉴社会学方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舆情信息分析等方式拓展调研信息渠道,不断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