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评价改进策略研究

2023-07-04温晓盈

新课程·上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科技评价

温晓盈

当前新课标的整体改革方向是跨学科、项目制、综合性以及实践性。这些新的方向,除了对各个科目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作出了创新要求外,也对教学评价的质量有了更高要求。信息科技课程是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成果,在原有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增设了数字时代大数据技术、算法、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技术概念。而教学内容的迭代更新,意味着教学评价的标准、量化手段也要随之调整。但要令教学评价的改进确有实效,我们应当先从新课标视角对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加以审视。

一、新课标下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其教学评价要点

(一)要重视事物的根本逻辑,需科学量化评价指标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新课标在制订期间,对中学生的素养表现展开了充分调查,发现信息科技课程中,最正确、最能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学科逻辑,就是顺延中学生能力发展的基本脉络,也就是以递进型、螺旋式逐步拓展学生素养,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对知识传输的次序选择,也要顺延信息科技的逻辑主线加以操作。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编排中,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重点基本都是专业信息技术中某个课程的缩影,这种编排方式并不符合中学信息科技教育的要点。对学生来说,这类课程要么难度过高难以理解,要么内容过于浅显令教育失效。而新课标下的信息科技课程,将大数据、算法技术、互联网、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和AI这几个发展较好的信息科技领域作为分类,设计了一整套课程内容,既能够有效拓展中学生对信息科技的认知范围,帮助中学生提前对信息科技的未来发展格局加以理解,也使中学生对信息科技知识的学习能够以递进式、螺旋上升式发展,借助由简到难的学习过程,逐步提升自身对信息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倡导以真实问题或项目为驱动,要重视成果考查

信息科技课程相较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加入了许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新信息技术内容。这些内容高度贴合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足以看出国家对学生寄予厚望。那么,作为教育一方,就应当积极跟随国家发展的脚步,重新调整课程教学的重点。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查后发现,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综合性”改革目标的达成,需要建立在課程内容充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即以真实问题或真实项目作为驱动,要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信息科技问题时能够认知和运用信息科技知识。教育教学素材不能空洞、不切实际,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持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参与到利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将信息科技新知识进行有效内化。而真实性教学评价的重点,便应以“学生学习成果”为评价。课程结束时,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一项信息技术,如此才能令“真实教学”的投入有所回报。

(三)规定性和差异性需要有机结合,需以全面性思维完成评价

在对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究人员进行调查后发现,信息科技课程的新课标中,也强调了要科学审视“规定性”和“差异性”这一评价要点。所谓规定性,指的是信息科技课程的明文规定,包含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规定和课堂内学生管理的规定。“规定”是课堂默认需要遵守的规则,也是从根本上保障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维护性手段。但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当体现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质。学生学习成果需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而不是局限在某个规则范围内。规则是形式、框架,不应当成为束缚或管制。因此,新课标对信息科技课程提出了重视“差异性”这一新的要求,认为学生之间有着必然的差异性,教育教学应当重视和利用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但考虑到课堂管理的问题,以及塑造更加健康的课程生态,教师就需要在规定性和差异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那就是对课堂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思想,保证教法具有科学价值,教学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实际,教学活动要强调学生的整体性,教师需要从旁指导,而不是单纯要求学生跟随教师教学节奏而动。总的来说,就是新课标下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具有全面性思维。

二、新课标下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评价的现存问题与诱因分析

(一)评价标准空洞复杂,缺少机动性因素

在评价标准方面,部分信息科技课程对教学的评价或空洞或复杂属于普遍现象。并且评价标准普遍缺乏一种机动性因素。深入研究发现,这是因为许多教师在设计信息科技的评价方案,十分想要以全面性的思维去考查学生,充分锻炼学生的每一个能力。但实际上,教师在相关领域内的研究不多,使得评价方案虽然内容颇多,但选项与选项之间往往并不处在同一个维度上。一些指标考查过于笼统,另一些评价指标则考查过细。例如,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只有“好”“不好”两个选项,并未对具体的态度进行分类;对学生学习过程真实性的评价,则分为“做题速度是否拖沓”“厌学情绪是否浓厚”,评价指标还细分为“做题速度与平日相比拖沓了3/5/7分钟”,厌学情绪相较于平时严重的百分比等。这种量化过细的评价指标,会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无端浪费时间。

(二)评价目标量化过度,缺乏发展性评价

在评价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认为必须对评价目标加以量化,才能更加有效和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但实际上,人文性评价和技能性评价并不处在同一个量级当中,如果教师无法有效地对这些因素进行平衡性的量化,就会导致智力评价和非智力评价的评价基准相对偏移,导致学生许多思想和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正面反馈。而即便是思想、逻辑思维并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其情感也具有相对复杂的特质,如果不能有效将学生评价的种种方面进行科学的量化组合,就会导致学生无法通过教师的评价建立信息科技学习的自信心。此外,初中生具有比较宽广的发展空间,教学评价除了要针对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以外,还需要放眼未来,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那么一旦教师在设计评价目标时,只注重评估学生当下的能力,就会令评价过程显得十分机械,导致学生这一评价对象之间没有任何差异性显现,而量化的科学性价值不足,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异化,可参考性价值降低。

(三)评价过程教师占主体,学生评价不受重视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实际上,教学评价需要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查,如果单纯由教师负责评价工作,那么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就会出现偏颇。许多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水平相对自信,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会一笔带过,即便进行量化的评价,量化的质量也远远不及学生评价的质量。这会导致整个信息科技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评价结果受教师主观意识的直接影响。这明显会降低教学评价的真实性,也影响信息科技课程优化的整体质量。部分学校为了维护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会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对课堂和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价。但一部分学校并不重视学生评价工作,未采取专人、专事、专办的原则组织学生完成评价,而继续由教师或班主任作为监管者来监督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这令学生评价成为一种形式,无法对教学成果进行反馈,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质量优化的质量。

三、新课标下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评价的改进策略

(一)师生共评:提升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价值

首先,教师评价主要包括两点:(1)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成果以及学生学习内容的整体完成情况。(2)教学环节的合理性。这一点要依照教师提前预设的教学计划进行比对分析,重点是分析教学计划能否对课堂活动起到促进作用;预设的教学环节能否有层次地达成教学目标;现用的教学方法能否跟上教学进度。其次,学生评价则要以学生小组评价、学习反馈评价两方面入手:(1)学生小组评价是由学生组成小组,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学生也要自我评价,最后再将评价的具体内容针对个人整理成册。这一部分主要针对学生对自身学习质量的评价。(2)学习反馈评价主要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加以评价,具体可分为对课堂知识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计划的具体呈现质量、教学面貌和教学态度以及学生本人对整个课堂的建议。师生共评令师生能够对自身的现状产生客观认知,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习惯、调整学习方向,也有利于教师优化教育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态度。

(二)全面評价:科学设置评价及量化标准

全面评价指的是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还要从道德层面展开科学的综合评价。第一,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新课标中的学业要求,可以将评价分为以下几个内容: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互联网工具和平台,进行较为精准的信息搜索并贡献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在常见的应用中掌握编码、组织、传递、接收和验证网络数据的技能;能够使用网页编辑工具、在线写作工具创建网络文档,以及在线上课堂中进行学习和交流。第二,要对学生的道德规范进行评价。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生的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是否爱护机房当中的计算机设备,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能否主观维护软硬件的质量和安全,以及在互联网上的发言是否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准。教师需要先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固定使用的电脑,以实现对专人专机的有效管控。学生进入机房内,不能携带与学习无关的用品,在课堂结束的5分钟前,需要对计算机的安全情况进行判断,并配合教师完成对计算机状态信息的记录。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简单的课堂对话来调查学生的互联网使用道德意识,如需要购买软件时,学生是选择在正规渠道购买还是购买盗版;在浏览互联网中的某些信息时,一旦发现涉及病毒、不健康等内容,选择点击还是向官方网站举报。

(三)弹性评价:充分尊重个体存在的差异性

弹性实际上就是在规则性和差异性之间所找到的平衡点,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平衡点。教师采用弹性评价的思路,本质上是为了尽可能尊重学生在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但也要保证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质量。要实现弹性评价,教师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个体的变化性,二是学生的差异性。首先,学生必须在课堂中具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而不应是教师知识传输的容器。对此,在日常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思维和心理反应的变化,当在传授某个知识点时学生产生了比较消极的情绪反馈,教师不应继续推进教学进度,而是要停下来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情绪或者认知方面的落差。这意味着教学评价不能完全依靠所设定的评价标准来完成,而是要根据学生当下的状态进行弹性处理。对于学习态度较好但学习质量不佳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评价的结果,为学生适当加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动态评价:高度重视学生过程成长性

动态评价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动态评价旨在克服静态评价所存在的弊端。具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对学生信息科技操作的过程进行评价。也就是在学生实践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认知状态、思维模式、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操作的正确性进行评价。第二,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评价。也就是评价学生的学习吸收能力,即学生在接触到新知识时能否迅速将其应用在实践过程当中。这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比较细致地观察每位学生的知识反馈情况。第三,要对学生的情感变化进行评价。这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和改良课堂,并不是单纯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标准化的评价。因此,评价重点是分析学生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感性认知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勤坚.机遇与挑战:新课标观照下的信息科技学科发展展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7):20-22.

[2]唐冉.面向新课标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22(11):5-10.

(作者单位:三明教育学院)

编辑:陈鲜艳

猜你喜欢

新课标科技评价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