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2023-07-04代丽玲
代丽玲
埃里克森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属于“角色同一性混乱”的时期,并未形成健全的人格,思维具有可逆性,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对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立足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小组合作模式为“敲门砖”,可促进学生智力发育和德育的双线发展。
一、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性和德育性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受年龄和社会经验不足的限制,其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仍有局限性。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而想要达到这一教育目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是一种直接的教育途径。但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共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有部分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是由班主任或是其他学科教师所担任的。虽然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每一个学科的特性是不同的,其教学方法也有诸多差异,因此学科兼顾是不科学的。另一方面,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这很难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性。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有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地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只是考察科目,不计入中考总分,认为只要道德好就行,从而忽视了这一学科的学习,这种认知弱化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和教师枯燥、单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有直接的联系。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发挥学科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首先,部分学生因为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不高,无法发挥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初具规模,所以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学生非常想展示自己,并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如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那么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很难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重要作用。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不仅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學习意识和能力,以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重要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思维碰撞和发散中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是组内有差异,组外水平一致,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完全可以实现取长补短,一方面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其次,自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发育,也要兼顾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这一育人目标范畴之一。此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同时也是具备主体差异性的人,受遗传基因、教育、环境、主观意识的影响,其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不同的,包括他们的智力发育、性格、思想、气质、道德认知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合作中培养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此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一定会因个体差异性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便十分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从弗洛伊德的“道德认知”角度来说,学生已经逐渐朝着“超我”的“我”发展,会为别人考虑,所以开展的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学生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不仅可以高效地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布置的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小组合理分配依据,为良性合作做铺垫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处理好小组的合理分配。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打造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起着重要的助力作用。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传统座位前后的分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对维护课堂秩序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小组学习最直接且传统的分配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但是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如,有的小组成员都属于沉默寡言型,那么这个小组的学习氛围就会十分沉闷;而如果小组内的成员都组织能力强,但是思维发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在考虑问题时就容易出现单一化和刻板化,起不到学生优势互补的作用,也不能保证教学的时效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组内有差异,组外水平一致”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组,但是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其次要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合理分组,以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效率。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分配中,所谓“组内有差异”的“差异”并不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差异分配,而是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可以活跃组内氛围等,这都作为“差异”的考虑点。所以,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教师所考虑的因素也要综合且全面,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比如,在教学“发现自己”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定位,要在认知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逐渐在完善中形成健全的人格。考虑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角色同一性混乱”的时期,不愿意表达,也不好意思表达,有些学生会出现“认知自卑”的心理,所以可以让学生采用匿名的方式写下同学的优点,然后以“福袋”的方式整理好,由教师发给学生。然后采用小组抽签的方式,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如“你性格真的很棒”“我喜欢你的笑容”等,这种方式是比较开放且自由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外貌来说,部分学生会自卑、焦虑,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美是没有定义的,玫瑰固然美丽,但是茉莉、百合一样都是美的。”从而升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在遵循“组内有差异,组外水平一致”的原则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二)树立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这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各类问题。无论是认知还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分析学生行为,合理引导,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合作,如小组竞赛、小组情景模拟等都可以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类模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课堂,为课堂教学带来积极氛围,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保护自我”时,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3岁的小女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人跟踪,小女孩内心很慌乱,她边走边想怎样才能摆脱歹徒,这时候她发现前面有一家便利店……以这一情景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進行角色扮演。首先,教师要明确任务目标,布置相应的合作任务,通过这一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从而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其次,小组内要明确分工,学生分别扮演歹徒、小女孩、便利店老板等。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忽视组内任何一个人。最后,针对如何自救展开方法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但是也要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维持好课堂秩序。这一情景模拟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打造高效课堂。
(三)结合现实生活挑选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日常应用性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身心发展、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同时也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中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所教学的主题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的合作探究,更有利于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其次,合理运用讨论方法或者是情感体验方法,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体验,使学生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性。
比如,在“在社会中成长”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相关的社会性主题,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如利用新媒体技术播放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探讨看到这类图片的相关感受,以此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展开小组的讨论,引起共情。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社会的认知范畴;另一方面,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更有利于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统一的目的。
(四)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思维的差异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共同目标作为连接纽带,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合作交流,达成目标。但是,受环境、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等影响,学生肯定是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分歧,而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学习为媒介,要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以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的发展。那么,针对课堂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如果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求同存异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比如,在“亲情之爱”这一课的教学中,因学生家庭的不同,所以对亲情的认知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认为亲情是比较温暖的,有的学生认为亲情是比较严肃的,这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因为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家庭的认知不同。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别人的意识,要学会包容,从而达到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重要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教育任重道远,不仅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发育,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而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其自身的综合性和德育性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小组合理分配依据,为良性合作做铺垫;树立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模式;结合现实生活挑选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思维的差异性。这不仅对打造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付本军.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5):167-168.
[2]于卫民.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6):134.
[3]邢立靖.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2).
(作者单位: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印江第二中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