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2023-07-04王虎王艳杰赵东方李红波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王虎 王艳杰 赵东方 李红波

摘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然而,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如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劳动教育制度不健全、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及家庭劳动教育观念出现偏差等。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长效机制、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现实困境;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5-0017-04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努力构建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学校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学校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并深入领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各级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在劳动教育基础上的延伸,具体是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主体秉承创新性、发展性、系统性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技能教育,培养学生纪律意识、自觉意识、劳动素质以及劳动品质,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高尚品德,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显然,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劳动精神、劳动情感的培养。然而,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长期处于次要位置,劳动教育的开展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基于此,笔者全面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并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维度出发,全方位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匮乏

1.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是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但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机会少于其他任课教师,导致劳动教育课程专职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难以形成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无法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现有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存在专业不对口、专业知识薄弱等问题,难以保证授课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2.课程资源匮乏。劳动教育可分为狭义的劳动教育和广义的劳动教育。狭义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理论课、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专业服务等。目前,虽然众多学校设置了上述课程,但依然存在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等问题,各级学校并没有因地制宜,结合自身情况开设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课程。广义的劳动教育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保持身心愉悦,但学校学生团体组织的校园活动常常突出娱乐性,思想引领作用不足,劳动教育的导向性并不突出。

(二)学校劳动教育制度不健全

1.劳动教育制度不完善。完善的制度是保障劳动教育良好实施的前提,然而,当前学校尚缺乏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制度,使得学校、社会、家庭各自为政,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2.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目前劳动教育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使得劳动教育无法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虽然中央有明确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但在基层学校,劳动教育具体由哪个部门、哪个领导负责,尚缺乏清晰的规定,导致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分工不明,相互推诿,严重降低了教育成效。

3.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仍然偏重“德、智、体”的评价标准,缺乏针对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

(三)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

1.社会不良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及物质主义等不良思潮逐渐盛行,使得人们过分崇尚金钱,人心无处安放,精神家园逐渐失落。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下,人们对“挣快钱”趋之若鹜,不再听从老祖宗“勤劳致富”的教诲,渴望像网红、明星一般轻轻松松地“躺着挣钱”,长此以往,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逐渐被淡漠。在这种错误劳动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普遍不愿意参加辛苦的劳动,接受劳动教育的意识逐渐淡薄。

2.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继承不足。我国的劳动教育思想源远流长,陶行知提出“不会种菜,不算学生”的劳动教育观,更是把“不会烧饭,不得毕业”作为硬性规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蕴含了无产阶级的劳动基因,传承了劳动精神的品质要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等等,既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精神源泉,更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一抓准”张秉贵、掏粪工人时传祥、“铁人”王进喜等劳动模范更是鼓舞人们奋斗的偶像。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财富。然而,近年来,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继承不足,劳动教育的文化氛围受到了严重影响。

(四)家庭劳动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劳动教育的全面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然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许多家庭不重视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及“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多数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孩子没有必要参加繁琐且耗时的劳动教育;二是部分家长存在蔑视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片面认为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甚至将体力劳动者作为反面教材对孩子进行反向教育;三是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增加,加之孩子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大小事务一律代办代劳,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导致孩子出现了怕苦怕累、过分依赖家长、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着力提升劳动教育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各学校应定期对劳动教育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二是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加强后备师资力量培养,着力提升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增强劳动教育任课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各级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劳动实践课指导教师,或者安排劳动教育任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修,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劳动经验,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2.注重劳动教育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最光辉的职业,应把“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作为奋斗目标。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要制定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标准,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增强教师对岗位的认同感,提升教师敬岗爱业的意识;二是要强化正向引领作用,定期邀请劳动模范走进校园,向师生分享他们的感人事迹,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1.在理论教学环节,除了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之外,还要加强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学习。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主题团员日等活动,结合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及新工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要广泛开展生活劳动实践,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后勤部门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习惯,组织学生做好校园卫生、宿舍卫生、勤工助学等劳动,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个人生活问題,强化劳动意识;二是深入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实践,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生产”的劳动实践,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同感;三是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体验活动,制定劳动实践方案,把劳动课堂搬到社会中,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以此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3.积极拓展劳动教学新形式,充分利用慕课、校园网、短视频、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打造独具校园特色的劳动教学宣传平台,构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时代性及互动性。

(三)建立学校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1.建立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学校应设立劳动教育专项资金,确保劳动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除借助自有资金外,学校还应积极调动社会资金,加强劳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二是设立劳动教育专职管理部门,明确规定劳动教育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实施形式及考核办法,做到有章可循;三是完善劳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要强化教学管理,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各级领导要主抓教学管理,对于劳动教育的学时分配、师资配置及实习基地建设等,要制定详细、合理的指导文件,增强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2.建立学校劳动教育考核体系。一是学校要定期检查劳动教育的管理情况,将管理制度及管理成效纳入考核指标;二是学校应经常检查与督导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效果,对于教学优秀人员,应给予奖励,对于消极怠工人员,应给予批评,纠正他们的认识;三是劳动教育理论课的期末总评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应重点考察学生听课、回答问题及参与讨论等情况;四是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应重点考察学生的劳动表现及劳动成效。

(四)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

1.加强典型事迹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媒体的发展,阅读网络化的趋势不断扩大,对新闻工作者的创作手段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创作,不断挖掘尊重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讲好劳动者的故事,让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占领网络舆论的主阵地,纠正“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共识。

2.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引领作用。文艺工作者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扎根于生产劳动实践,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创作出能够反映劳动者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使“劳动美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有利于劳动教育的社会氛围。

(五)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

1.端正劳动教育态度,转变劳动教育观念。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庭教育主要通过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做派、言谈举止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家庭教育伴随终身,因此,家长的劳动观念是家庭劳动教育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一方面,家长要及时更新劳动观念,转变狭隘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家长应厘清学习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转变“重智轻劳”的教育观念,应明白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实际应用上,劳动是学习的一种延伸,孩子可以在劳动中实践知识,加深理解,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发展。

2.拓宽劳动教育路径。一是家长要结合孩子的特点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劳动教育路径多样化,例如带孩子进行田间劳动,让孩子体会农民的辛苦,在生活中杜绝粮食浪费,珍惜劳动成果;带孩子走进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让孩子学会奉献;带孩子观看《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等文化节目,让他们学习专业严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家长在设计劳动实践活动时,要让整个过程充满吸引力和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例如,对于完成效果良好的劳动实践活动,家长可给予精神奖励甚至物质奖励,让孩子在劳动中收获喜悦和快乐。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党和国家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教育理念与国家政策,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要避免回归到体力劳动,而是要立足新时代,遵循创新性、发展性、系统性原则,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维度出发,全方位构建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情感,引导学生养成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施泽东.新中国70年党的育人目标的演进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20,(15).

【责任编辑 孙小梦】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