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系水目山

2023-07-04孙云芝

大理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塔林

孙云芝

生在云南,游过的地方很多,爬过的山也不少。但让我游了无数次依然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祥云的水目山。

我出生于祥云县云南驿镇天马村,一个坐落在水目山山脚下的村子,我和水目山的缘分,打出生就开始了。在云南驿镇,过年习俗除了走亲访友之外,便是逛庙会。初四是白马寺会期,初八是水目山会期,初九是天华山会期,在大多数云南驿人过年习俗中,只有把庙会都赶了,才算过了年,我向来是一个注重传统的人,每年游水目山便成了一种习惯。

以前,大年初八庙会这天水目山是最热闹的。从父辈开始,爸爸每年庙会都去,从来没有间断过,他经常跟我们回忆他儿时就从水目山上挑梨下来卖,添补家用的日子,他对水目山的情,是从小融于骨子里的那种。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去水目山赶庙会了。那时交通还不发达,上山靠脚力,旁边阮营和天马村的村民们上山卖东西就要拼脚力和体力了,得把货物从山脚挑着上去。儿时每年的大年初八,吃过早饭后,我和爸爸、几个邻居、邻居家的小孩就会一起从天马出发,顺着田间的小路,穿过几片豆田再越过几片麦田,经过天马的新海埂,再往前走马上就可以上山了。

成年后,带着儿时亲历的回忆,跟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迹多次探访,我才真正感受到水目山的美和浓厚的历史。

我觉得水目山的美,除了下庵、中庵、上庵之美外,山脚通往山上的山路也是极美的。因为从小到大都是步行至水目山,因此,通往水目山小路上一年四季的景色,早已深深印入我的脑海。春天,路两边的山茶花了,一团团,一簇簇,远远看去,茂密的叶子中点缀着朵朵粉色的茶花,这些茶花争先恐后地盛开着,给大山带来了无限的春意。梨花、桃花、李子花也竞相绽放,白的一片,粉的一片。山路是难走的,但一路的风景总会让我们充满期待,期待著路上遇到更加美丽的风景。夏天,松树成荫,半路上两个水潭里的水清澈见底,一阵阵风吹来,在炎炎夏日为上山的我们带来些许凉意。水潭的四周长满绿绿的秧草,我们就会拔了长势很好的秧草,编成“海螺”或者小篮子。秋天,梨儿桃儿挂满了枝头,等到深秋,果实摘完了,红的黄的树叶,在蓝天的映衬下美如一幅画卷。冬天,花儿草儿们相继枯萎,只有青松还是那样的绿。早晨起来,枯萎的草上结了厚厚的霜,踩上去嘎吱响。一年四季,上山的小路皆有不同的美。

走通小路,就来到下庵地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前的九龙壁。顺着九龙壁爬行80个台阶左右至“水目胜境”牌匾。再往前就是天王殿,门口塑有四大天王。进了门就来到了弥勒宝殿,弥勒宝殿里有一个巨大的弥勒佛开口大笑着。弥勒宝殿外的荷花池里荷花正在盛放,红的黄的金鱼游来游去。从弥勒宝殿出来就到了下庵的前院,“寺抱塔”呈现在眼前。据了解,水目寺塔为密檐式十五级方形实心砖塔,通高18.17米,该塔外有寺环抱。这使其在云南佛塔建筑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建筑样式,在全国也属罕见。寺抱塔右边的一道小门进去是神犬殿堂,殿内塑有土地公等雕塑,香火很旺。

从前院出来,经过的是中院,中院是素斋堂的院子,院子里栽满了白的粉的山茶花。走完院子中间的路,便来到水目寺,水目寺于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1984年至1987年重修。走进水目寺,下庵的整个后院就呈现在眼前,院子里的花坛里留下了明代时僧人们就种下的明代梅花和月季花,历经390年,依旧古香古色,寺中有院,院中有花,每年冬末春初,梅花开放,香味弥漫整个水目寺。此外下庵还有南北配殿、大雄宝殿,南北两边有僧房、香橱、职事堂、斋堂、茶室、云会堂,大雄宝殿里雕塑着释迦牟尼等大佛。

接下来就是去中庵了。通往中庵的石阶两旁,长满了参天古树。古树的树根深深地扎在水目山的泥土里。树干很粗,枝叶茂密,行走于石阶上,大树完全遮住了太阳。斑驳苍老的树皮上面长着青苔,有些树上爬满了老藤,粗大的藤蔓上长满了大片翠绿的叶子。石阶的左手边修建了石桥和水池,走在石桥上,头顶的树遮天蔽日,脚下的落叶厚厚地堆积于石桥周围,坐在树林下的石凳上,感觉和自然融为一体,和水目山悠久的历史融为一体,还仿佛和古人在进行对话,看见300多年前旅行家徐霞客游水目山的场景。还看见他写下水目山游记:“旧寺有井,有大香樟,有木犬,有风井,有塔……”

继续往上走会看到一棵树龄有1100年的参天古树,古树名为“佛心树”,佛心树介绍牌上写道:相传水目山宝华寺建成后,有万道金光围绕寺院,僧人顶礼膜拜后金光汇成一股钻进了这棵空心树。后来,每逢戒期这棵树都会光芒四射,寺院僧众都要到树下设坛祭拜,“佛心树”因此得名。

在“佛心树”不远处,就是中庵,中庵又称普贤寺,是明朝嘉靖二十八年,由临济宗僧人了益法师创建,已有400多年历史。儿时的中庵,一棵白山茶和月季,几盆盆栽把中庵点缀得幽静、古朴,殿内还供奉着千手观音。现在的普贤寺是重新修建的,供奉的是普贤菩萨,院子里栽着几盆白的粉的牡丹,最近一次我们去的时候,牡丹正在盛放。

从中庵出来,步行70个左右的台阶,就到了上庵。上庵是山上规模最大的寺院,也叫宝华寺。宝华寺红色木头雕空的大门上还雕着金色的仙鹤和马鹿,手工精细、惟妙惟肖。罗汉殿内,塑有五百罗汉,玉佛殿供奉着三尊玉佛。罗汉殿和玉佛殿是水目山的主要景点。大殿屋顶的4个角落里悬挂着风铃,风铃在风中摇曳声响,伴随着红墙青瓦,寺院愈发古朴而静谧。宝华寺西南角有一株至今1000多年的唐代狮子头茶花,每年初八庙会,茶花都会开放。茶花绽放,是水目山独有的一抹红色,历经千年,依旧红得如此艳丽,如此鲜明,那样生机勃勃。它和水目山一样,静静地矗立着,似乎在诉说着祥云的历史、书写着祥云的现在、描绘着祥云的未来。

游完上庵后,我们便顺着五祖坟那边,边走边下山了。下山的小路,依旧是石阶路,路的两旁长满了松树、矮杜鹃和一些我不知名字的小花小草,下山就不费力了,感觉心旷神怡,行走不久就来到了塔林。

塔林在以前也被我们称之为“和尚坟”。水目山塔林,陆续建于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据不完全统计,安葬于水目山塔林的僧人达三万余人。北岗塔林占地很大,依山而建。有僧塔71座。整个水目山僧塔过百,是国内唯一的子孙式佛塔群。每座塔均有地宫,地宫内,祖师和徒子徒孙的舍利罐由上至下安放在地宫的石架龛内,多则数百个,少则几十个。故有“北观少林寺,南看水目山”之说。

北岗佛塔造型优美,刻工精细,基本造型遵循塔基、基座、覆钵式塔身、塔刹、相轮结构。塔体一般为水滴样,上大下小,基座束腰四边或六边形,有一层或数层。基座六面刻有龙、麒麟、马、鹿等瑞兽和花纹。塔刹有数个相轮,上放置日月宝顶,或直接放置日月宝顶于塔身顶端。并有砖塔、石塔之別。所有墓塔从上到下全用砂石砌成,并沿山岗成梯级排列,错落有致,掩映在莽莽苍苍的松林中。远远看去,塔林和松林交相辉映,影影绰绰,是水目山最具特色的景点。

儿时,地宫尚未重修,是对外开放的,我们在地宫内玩耍,到处可见僧人们的骨灰罐。那时还可以看见佛塔的题记,现在,在时间的风蚀下,有的已经无法辨识。现在,每每走到塔林,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总会弥漫全身。历经千年,水目山的这片塔林,似乎在守望着过往的人,也在守护着水目山这片净土,更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和探秘空间。

再往下走,就看见塔林入口处的朱红色浮雕墙。浮雕墙的雕刻记录着僧人圆寂后的身后之事。讲述了两种僧人的墓葬形式:火化墓葬,圆寂、火化、超度、修塔、安放地宫;肉身墓葬,坐化、超度、修塔、肉身入地宫。从浮雕墙下来,塔林也就走完了。

近几年,我还是每年都会去游水目山。水目山所有的景点,包括一花一草,其实早就刻在了我的脑海,去水目山于我而言,不是旅游,更像是每年定期看望一位老友。“老友”默默等候,只为等我每年的如期而至。从小到大,家在水目山下的我,不知游了多少次水目山,但我还是喜欢去水目山,每次去水目山总会有不同的收获,也许是收获内心的宁静,也许是收获灵魂的归属感。虽然也会有孤独的时候,但是,水目山,伫立在那里,风雨不动,包容着我的一切,我和水目山的缘分,打出生开始,就从未完结。

如今,水目寺曾经“和尚千人,尼姑八百”的繁荣景象早已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更多的是置身于美好环境中的遐想。水目山的美,美在悠久的历史和上千年的佛教文化内涵,也美在醉人的自然景观。于我而言,更美在一种精神寄托。它见证了我快乐的童年,见证了父辈那些艰苦的日子,也见证了祥云县蒸蒸日上的发展,见证着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是世世代代祥云人民的乡愁所在。

近几年,过年时水目山上吃的玩的已经搬到“水目胜境”牌匾右边一条相对宽敞的路上,过年的时候一路都是吃的玩的,热闹得如同小吃街一样。今年,带儿子去水目山游玩,他赖在“小吃街”那里就不走了,要这要那,根本不愿意爬山。开始的时候,我有点生气,但回头一想,那不就是我小时候的样子吗?我知道,他将来也会恋上水目山,如旅行家徐霞客一样,如我的父辈一样,如我一样……

猜你喜欢

塔林
交河故城佛塔·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agoda of Jiaohe
不负塔林——中国石化齐鲁石化55周年发展纪实
塔林
贵定阳宝山塔林调查简论
贵州古塔建筑纪略
爱沙尼亚塔林古城
塔林:一座免费享受公共交通的城市
皮洛士战争期间罗马与大希腊的关系研究
塔林:欧洲的十字路口 爱沙尼亚的“混血” 古城
塔林,玲珑剔透 琥珀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