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在恩施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2023-07-04朱茜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恩施州乡村振兴

朱茜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有着及其重大的意义。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一项大工作。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恩施州地属山区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挖掘其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借助民族文化促进恩施州地区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文以恩施州洞下槽村为例,由点及面,围绕民族文化在恩施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乡村振兴;少数民族文化;恩施州

【中图分类号】G249.27;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079—03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三省(市)交汇处,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29个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恩施州要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地区发展,可以借助当地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以及特色旅游业融合发展,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推动恩施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协调发展进步。

一、乡村振兴工作的重大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农民富裕”。

目前我國的国情,乡村和城市的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要想实行乡村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有着极大的意义。乡村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居于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激发乡村活力,实现经济发展。

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一)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民族文化同样如此。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文化,但这些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应用也同样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深化改革和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华民族的高贵民族品格、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再一次向世人凸显其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要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注入精神动力。只有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使得文化发展事半功倍。

(二)民族文化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助推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在很长时期内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尤其注重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恩施州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于本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全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帮助。民族文化的发展,可以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民族特色旅游、民俗相关产业发展等等。通过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恩施州的经济发展,对中国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三、恩施州乡村发展(以洞下槽村为例)

(一)脱贫攻坚成果

恩施市洞下槽村,距离恩施州城20多公里,国土面积2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森林覆盖率达85%,下辖7个村民小组,共927户3184人。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26.1%,集体经济空白,村民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仅靠土地生活,人们生活十分困苦。贫瘠、闭塞、落后成了洞下槽村的标志。而在恩施州这个地处山区,整体经济较为落后,仍属于贫困地区的地方,洞下槽村的状况只是恩施州贫困村的一个缩影。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洞下槽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洞下槽村的“尖刀班”带领群众,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凝心聚力攻克贫困堡垒,全村265户798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摆脱了千年贫困问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5万元。2020年1月,洞下槽村作为“亮点村”接受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验收;2020年8月,高质量通过全国精准脱贫普查验收。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18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手中无米,叫鸡不灵”,只有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更好地实现“村强民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新征程的起点。洞下槽村的脱贫成功也为其他地方的精准扶贫工作做了一个优秀的示范。

(二)乡村振兴的实施

脱贫之后,乡村振兴工作便成为了当下洞下槽村工作的重点。而洞下槽村则在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中,将探索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与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一是将恩施州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二是通过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三是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为乡村振兴插上信息化翅膀;四是通过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持续改善社会民生;五是通过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些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这些政策的有效落实,无疑为洞下槽村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让洞下槽村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

四、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在中国进行民族认定工作之后,有了56个民族,而除了汉族占据绝大多数人口外,其余的均是少数民族。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在这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也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根据环境、发展、信仰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民族在其所处的独特环境系统中形成,而日常生产生活、传统节日、仪式祭礼以及人际交往等共同体活动是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基因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民族文化的现状

恩施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例如“西兰卡普”,提到土家族,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个。作为土家族艺术文化的代表之一,随着现代纺织与印染品进入少数民族生活,逐渐走向民族生活边缘。走在街上,几乎已经看不到身着土家族服饰的人们了,“西兰卡普”这种特色织物,已经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

再如,土家族因为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形成的具有独特的“下养牲畜上住人”的吊脚楼逐渐消失,其中蕴涵的技术文化基因与美学观念也难以传承,类似现象不胜枚举。

(三)民族文化的发展

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此种情形下,相对于发展,更需要去探索的是保护与继承。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因为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才有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基础。保护民族文化,也是保护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结合恩施州洞下槽村具体情况分析)

(一)民族特色旅游产业

恩施州以山水旅游资源冠绝全国,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禀赋异常。恩施州以土家族、苗族为主,此外还有多个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孕育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是恩施州的最大优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恩施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随着社会的發展,旅游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文化旅游日益成为现代旅游的热点,人们在选择旅行目的地的时候,除了关注自然景观也在关注着该地区的文化底蕴。一个地区,如果有着自己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文化基因,在旅游产业的竞争中也就有了一份独一无二的优势。“不可替代性”,是旅游产业发展要抓住的重点,而恩施州的民族文化就具有这种特性,其具有独特性、艺术性、神秘性、互动性,成为恩施州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不断升温。

恩施州洞下槽村拥有恩施灯戏和恩施玉露制作工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厚重。当地有关部门结合其中的优势,走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洞下槽村能人回乡牵头成立龙赶湖合作社投资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灯戏水乡”文旅品牌,以奖代补引导村居搭建统一制式的廊柱、翻盖屋檐,修建廊亭,引导村民种树栽花。新建综合性办公楼、村卫生室及文体活动场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让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受熏陶,自觉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2017年以来,通过有关部门项目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目前第一期已建成儿童乐园、烧烤园、灯戏楼、振兴楼、茶园游步道、自行车道等。村民从以前的农业从业人员转向了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从农业生产角色转向了旅游服务角色,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增加了就业,同时村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得以飞跃提升,这种质的转变将对洞下槽村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洞下槽村将自身拥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色的“土家女儿会”、元宵节灯会、腊八节等土家族传统节日,举办或者承办相关的庆祝活动,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提升知名度,吸引游客来到此处,展示当地的民族文化,促进本村的经济发展,拉动当地旅游业的进步。近年来,洞下槽村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

(二)民族特色文化产品

打造本土文化产品和品牌,形成特色的产业链,对提升恩施州的形象和知名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恩施州是一座旅游城市,旅游收入占当地产业收入的比重很大。打造本土品牌,显得尤为重要。

土家族历史悠久,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留存,比如西兰卡普等特色手工艺品,比如豆干豆皮等本地区特色食物,比如肉连响、龙船调等特色的民族作品,如此种种,皆可以成为当地特色品牌,打造成恩施的名片,同时也推动了本地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实现合作共赢。通过网络直播、综艺接拍、名人带货等方式,提升本地产品的知名度,牢牢将本地产品和恩施发展绑定,用特色产品代名恩施州,和乡村振兴的政策相结合,使得民族特色文化能融入各种产品中,实现文化的变现。“恩施玉露”和“利川红”打出了名气,从而享誉全国,不仅拉动了恩施州当地茶叶产业链发展,同时也和旅游业发展相辅相成,带动了更多产业的发展。

六、民族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实质是文化的振兴和文化的自觉,通过民族文化的振兴,实现民族文化和乡村振兴的融合,从而实现整个地区的发展。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直接关系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度和效益,对推动我国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实践情况看,民族地区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存在一些难点和痛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不畅,具体体现在少数民族“流动的”或“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以及农地地块分散等抑制了规模种植的发展和市场主体进入农业的积极性。且受制于区域治理问题,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较为有限,其内生发展动力需要持续性激发。

文化振兴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深入发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激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在动力的重要抓手。要维护各民族团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繁荣多元民族文化,在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和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深入发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内涵,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做到有序开发、适度利用。要充分保护和发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做好传统民族村寨的规划与保护,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交融。

综上所述,只有切实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民族产业,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优势,才能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跟上国家的步伐,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早日建成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刘豪兴,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廖紫依.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农村产业革命分析[J].山西农经,2021(23).

[4]朱蓓妍.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研究——以湖北恩施为例[J].参花(下),2021(11).

[5]曹登科,王慧.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产业革命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12).

[6]李明,么加利.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危机与应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8(7).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恩施州乡村振兴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贵州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新加坡发展之路对恩施州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