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抡”大锤
2023-07-04于勇
于勇
“疯魔”,填补技术空白
作为核电机组的关键部件,核电锻件的制造是世界公认的绝对的高精尖技术,也曾一度是我国急缺、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造出来,我们不仅能突破封锁,更能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彼时,刘伯鸣便暗下决定:要全力攻坚,为中国制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久后,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刘伯鸣的肩上——制造第三代核电装备核心部件锥形筒体。该项目是第三代百万千瓦核电装备国产化进程中必须突破的生产操作型难关。
锥形筒体外形相当复杂,类似2米高、4米多宽的“米斗”,按照设计标准,锥度、厚度、椭圆度等技术指标要求非常苛刻,不仅要保证筒体大、小圆的同心度,还不能出现较大椭圆,可谓形状异常复杂、锻造难度等级最高的筒类锻件。
制造这样的筒类锻件,在国内尚无先例,对制造企业的锻造水平和极端制造能力都是一次严苛考验。
项目攻关期间,刘伯鸣近乎“走火入魔”。上班时,他满脑子想的都是锻件变形过程和工艺参数,与工艺技术人员讨论方案构想和改进措施,常常顾不上休息和吃饭。即便下班回到家,他也是闲不住,找来面团模拟锥形筒体的变形,借此来反复琢磨锻压操作中的关键要点。到了关键锻造环节,他更是3天3夜吃住在单位,每一个锻造过程都亲自操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伯鸣终于找到了锥形筒体在专用芯棒拔长、专用马杠扩孔叠片增减时机等锻造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并且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筒体拔长优化方案。
操作台上,刘伯鸣认真观察着形变的料面,变换着指挥的手势,牢牢掌控着每一处要点。硕大的锤头稳稳施压,精确地控制着锥形筒体的每一丝形变……国内最大的首件CAP1400锥形筒体最终一次鍛造成功!
就这样,刘伯鸣带着工友们用“疯魔”般的毅力,成功填补了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中仿形锻造技术的空白,登上了国际高端锻件产品制造的又一座顶峰。
工匠,锻造大国重器
锻造“大国重器”,热加工技术可谓关键中的关键。在这一领域,“手艺人”刘伯鸣不仅技术一流,还培养了很多精兵强将。
“热加工都是集体作业,我们的操作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刘伯鸣非常注重对青年技工的“传帮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并手把手地指导。
他牵头创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了“劳模工匠讲堂”“创新联盟互学互促”等活动,为老员工和新入厂的技校生专门开授了《超大型锻件操作实战要领》《锻件质量问题及解决途径》等课程,帮助大家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2020年,刘伯鸣劳模创新工作室承接了直径达8.7米的EO超大型管板技术攻关任务。面对“小锅烙大饼”的难题,刘伯鸣带领团队成员反复思考工艺参数、琢磨锻件变形过程,最终决定实行“体外锻造”,像擀饺子皮一样使锻件加工达到了工艺尺寸。
近年来,刘伯鸣还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们攻克了诸多超大、超难锻件及核电高端产品锻造工艺难关,填补了多项国内行业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为我国在超大锻件制造领域赢得国际话语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水压机锻造厂工作了33年,刘伯鸣创造了40多种锻造方法,开发31项锻造技术,攻克90多项工艺难关,填补40多项行业空白,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2022央企楷模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创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成为企业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获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编辑/车玉龙 统筹/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