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改变世界的事

2023-07-04

国企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科考科幻人类

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银河帝国》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三体2:黑暗森林》

在浩瀚宇宙中,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白点,但这个小小白点却是我们的一切。

——《流浪地球2》

解码“全球变暖”,极地科考进行时

2022年,多个国家出现超过40℃的极端天气。长时间的热浪、肆虐的山火和大面积的干旱,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全球气候专家疾呼:“这样的极端天气在未来很有可能变得‘不极端。”

在《流浪地球》中,因为极端天气,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面临逃离太阳系。而现实中,为了解码“全球变暖”,科学家们早已开始了极地科考版的“流浪地球”。

2019年9月到2020年10月,来自德、中、俄、美等20个国家的442名科考人员搭乘“极星”号科考型破冰船远赴北极,进行长达389天的科考行动,带回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它们将会解答人们关于气候变化的疑惑,也将左右人类未来的重大决策。这就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行动——马赛克计划(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观测计划。

“天气为什么这么热”的答案为什么要到北极去找?

其实,北极地区可以说是北半球的“天气厨房”,负责制造亚洲、欧洲、北美洲几周甚至数月的天气,甚至还会对温带地区的气候产生持续影响。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极成了全球变暖的“重灾区”。那里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原本气候的稳定性正在被破坏,冷空气更容易南下,暖空气更容易北上,因此北半球的人们开始经历更加极端的寒冷和酷热。

全球变暖效应正在北极放大,这就相当于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放大镜去研究气候变化。这也正是科学家们选择“组团”去北极找寻答案的原因。

然而,在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开展长时间的系统性调查又是另外一回事。即使是最强大的破冰船也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动力在冬季破开厚厚的北极海冰。于是他们选择把船冻结在海冰上“漂流”。

这也正是,马赛克计划的特别之处:依靠洋流驱动,完成穿越北极的科考探险。

2020年2月24日,“极星”号被洋流带到了N88°36′,距离北极点只有156公里。这是人类和自然合作完成的一次创举。此前,从来没有一艘船能在冬季向北行进这么远。

在极端气候下进行科考,极其考验科考装备的稳定性、适用性、先进性。我国始终坚持推进极地科考装备国产化,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造的“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也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该船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并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

贵州詹阳重工研发的“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也多次搭乘“雪龙2”号奔赴南极。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南极,水陆两栖、适应性强、速度快的它,是名副其实的科考“重器”,可以承担人员物资运输、冰盖探路、人员设备搜救脱困等任务。此前“南极1”号极地全地形车就解决了科考队员的出行难题,每天往返基地和机场多次,被誉为南极“公交车”。

柳州重工研制的956EHD挖掘机、926EHD挖掘机、856H MAX装载机和DW90A- H矿卡,也在南极科考中大显身手。

许多国产极地科考装备,我们在《流浪地球》电影中也能看到其身影。其实,科幻作品的天马行空与地球的环境变化、人类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态危机成了很多科幻故事发生的前提,也是很多科幻情节铺陈的逻辑。

在科幻作家白贲看来,科幻作品本身并不承载着提供未来预言的功能,但科幻作品中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应对措施确实会对现实具有借鉴意义:“科幻小说里幻想出来的灾难,并不一定会实现,但它的那种视觉冲击和感情上的刺激,会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避免灾难这一广义问题,也会促使我们思考人和自然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和谐共处。”

当下,科技进步和自然的矛盾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在众多科幻作品中,以科技应对生态危机仍是最主流的主题。不管这一生态危机是人类引发的,还是自然自身演变的结果,其主题都是人们如何面对它:比如,《沙丘》中人类利用技术去面对、解决危机;《流浪地球》中太阳系不适合生存了,人类便制造行星发动机以图带着地球到另外一个星系安家。

这样看来,这些今天只是挑战世界之极的装备,在未来可能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

开拓“第五空间”,边界正在被打破

人类大脑中的一个意识,立即就能和智能电子设备交互,简直无所不能——这是很多人都曾经幻想过的事情,也是无数科幻作品中的主题。如今,这一切即将成为现实。5月26日,由埃隆·马斯克联合创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宣布重大进展:公司已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脑机项目可以开始在人体做临床试验了。

从AlphaGo到ChatGPT,在Open AI公司研究的人工智能應用“大杀四方”的当下,马斯克对AI的态度可谓是标新立异:应该让人脑与计算机融合,成为“半机械人”,帮助人类与AI实现共生,避免AI对人类造成“生存威胁”。

抱有如此科幻观点的马斯克,在与以“科学、严谨”著称的FDA产生互动后,给人一种虚拟与现实边界正在打破的既视感。

其实,这样的情境早已在1999年上映的《黑客帝国》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影片中,网络黑客尼奥对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产生了怀疑。直到黑客组织首领墨菲斯告诉他,其实,现实世界是由一个名叫“母体”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人类就像被豢养的动物,没有自由和思想。在这里,真与假、虚与实交替,人类只能想方设法通过掌握的程序和代码,在虚拟现实(VR)世界中,打败“母体”,才能重获自由。

虚拟现实(VR),这个构想并非来自于科学家,而是源自科幻作家对未来的幻想。

1935年,美国作家斯坦利·温鲍姆在科幻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中描绘了一副眼镜。只要戴上眼镜,就可以进入虚拟的世界,拥有虚拟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与虚拟世界里的角色交谈、互动。这本小说几乎完全预言了今天的VR眼镜,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VR构想的起源。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0年,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就曾建议将VR的中文译为“灵境”。他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我对灵境技术及多媒体的兴趣在于它能大大扩展人脑的知觉,因而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新的历史时代要开始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初被人们看作是浪漫主义幻想的VR也慢慢地与现实接轨,并进化成新的形态——元宇宙。2021年,Facebook更名为Meta,宣布正式进军元宇宙。一时间,开拓者、追随者纷纷抢入这个新赛道。

2022年,元宇宙赛道火热,各地国资纷纷入局,一些元宇宙产业政府引导基金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其中,上海国盛集团以领跑元宇宙新赛道为目标,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了商汤、云从、依图等一批为元宇宙提升效率的AI算法行业领先企业;在集成电路领域,投资了壁仞科技、摩尔线程和兆芯等一批为元宇宙提供底层算力芯片的企业。

5月,由上海大型国有商贸流通产业集团百联集团与IBM携手成立的百联科创中心宣布,以百联集团商业零售为基础,以发展线下零售新技术、新体验为目标,联合百联商业投资集团、科创投集团共同搭建“元宇宙应用平台”。

9月底,全国首支投向科幻产业的股权投资基金——北京首石科幻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在石景山正式落地,重点推动科幻、元宇宙全产业链培育。

10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元宇宙赛道第一股”飞天云动,背后有着三家浙江安吉国资公司的身影……

在来势汹汹的VR时代,网络空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疆域”,已深度渗透进人类的生产生活,成为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空间”。主流观点认为,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对这个时代是否完全正向妄下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绝对的网络安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前提。

基于此,2022年1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并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当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项原则”,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据悉,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我国目前已与81个国家和地区的274个计算机应急响应组织建立了“CNCERT(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高度融合的趋势凸显,可以预见网络空间边界和游戏规则被破坏的风险会越来越大。仅从2021年上半年,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协调处置跨境网络安全事件3425起这一数据,就能够印证这一点。

就如《流浪地球2》中,展现了人类的人工智能系统被攻击、入侵、控制的多个场景。这与其说是科幻作品的无尽幻想,不如说是对人类网络空间安全的一次警醒。现实世界中有海陆空的边界,但在虚拟世界中,任何人和国家都不是一座孤岛。

彻底消除饥饿,人类共同的问题

在电影《星际穿越》的开头,地球上小麦、秋葵等基础农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面对遍野黄沙,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仰望星空,放纵想象和灵感,而是每日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倒数着所剩不多的光景。本是NASA工程师的男主角,不得不成为一名农民。“不需要工程师了,我们不缺飞机、电视,缺的是食物”,这句对白一时成为经典。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具体到某个时间、某个国家、某个人,或许只有真正走到绝境,才能真正体会到。

虽然我国创造了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彻底消除饥饿,但是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吃饱”仍然是人们每天睁眼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5月3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共同发布最新《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称,2022年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约2.58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较2021年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3亿人有所增加。

一直以来,我国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为实现粮食增产,1992年我国科研团队在全球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和材料,并历时二十余年自主创新,创制出一批增产20%以上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创立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困扰国际小麦界长达60多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同时,我国还坚持多年多地试种海水稻,终于在2018年让高原戈壁的喀什地区飘起了稻香。

神奇的远不止于此,沙漠养海虾、太空种菜育种等,也屡屡让世界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力量。

多年来,为了解决填饱肚子问题,各国的科学界、企业界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人造肉、人工合成蛋白质等“人工合成粮食”,虽然一度备受诟病,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弥补了世界粮食的不足。

2014年8月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汉堡”在英国首都伦敦问世。这个汉堡的“牛肉饼”是荷兰研究人员用牛的干细胞培育而成。

2021年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宣布,我国在一碳生物合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项技術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

在国际合作方面,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我国现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农业科技交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取得这样的成效,可以说离不开中国企业的付出和努力。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贝雷斯1号糖厂项目,安徽农垦集团与津巴布韦联合成立皖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中化下属先正达集团的农艺师团队指导当地农民提升耕作技术……中国国有企业带着先进的农业技术走出国门,用实际行动助力全球各地农业发展。

在供应链领域,中粮集团以大豆、玉米、小麦、食糖、棉花等农产品为重点品种,不断加大港口、码头等物流设施和仓储设施建设,与全球主要出口国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起横跨东西半球的粮食走廊,有效畅通全球粮食供应链。

在科幻发展史上,以“粮食”或农业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多见。或许是因为这类题材太过日常,相比于恢弘的太空战争和令人目眩的未来世界,显得有些平淡乏味。但是仍不乏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神食》、阿瑟·克拉克的《深海牧场》、刘慈欣的《吞食者》这样的佳作。

透过科幻和现实,我们可以看到,粮食之于能源、矿产、金融,显得更为重要。可以略带黑色幽默地说,如果没有粮食,人类就不复存在,地球也就完蛋了。这样一来,什么矛盾纠葛,什么利益冲突,一切的一切,全都不值一提。

猜你喜欢

科考科幻人类
PL-01:科幻飙车党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考延期为哪般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