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小儿合并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变化
2023-07-03薛栋青王小亚
薛栋青 王小亚
(渭南市第一医院,(1.儿科;(2.新生儿科,陕西 渭南 714000)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1]。现代研究[2]表明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可能与感染、食物、药物、花粉、虫咬及预防接种等相关,使具有敏感素质的机体发生变态反应,从而造成一系列损伤。链球菌为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是过敏性紫癜的重要病原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感染后可使人体免疫系统紊乱[3]。当前临床上对于过敏性紫癜的检查大都依赖有创性检查,患儿的依从性不佳,风险性大,且费用昂贵[4]。血常规是血管炎综合征的常用指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作为血管炎综合征的标记物,可能对于过敏性紫癜的早期诊断与筛查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具体探讨与分析了过敏性紫癜小儿合并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变化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过敏性紫癜小儿50例。纳入标准:初治患儿;符合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年龄2~10岁;临床资料完整;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乏患儿;全身急慢性感染患儿;合并传染性疾病的患儿;入院前4周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入院前1年有输血史的患儿;存在神经性系统病症无法配合完成试验或影响试验的患儿;合并淋巴增生性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儿。
1.2方法 血常规检测:抽取所有患儿的空腹静脉血1~2 mL,4.0℃放置10 min后,采用Symex XN-10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相关指标,包括中性粒细数目、PLT、MPV、PDW、WBC等。
1.3链球菌感染判定 取1.2中的血液样本,不抗凝后1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采用采用免疫比浊法(Beckman Immage800型)检测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含量,>200 IU/mL表明为链球菌感染。同时调查与记录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首发临床表现、身高、病程等。
2 结 果
2.1链球菌感染情况 在50例患儿中,判断为链球菌感染12例(链球菌感染组),占比24.0%。
2.2临床特征对比 链球菌感染组的性别、年龄、体质量、首发临床表现、身高、病程等与非链球菌感染组对比无明显差异(t/χ2=0.025、0.034、0.111、0.005、0.187、0.04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对比
2.3血常规指标对比 两组的MPV、PDW对比无明显差异(t=0.098、0.123,P>0.05),链球菌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数目、PLT、WBC明显高于非链球菌感染组(t=11.882、16.024、13.725,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2.4相关性分析 在50例患儿中,Spearsman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数目、PLT、WBC与链球菌感染存在相关性(r=0.672、0.666、0.598,P<0.05)。
2.5诊断价值分析 在50例患儿中,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数目预测链球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见图1。
图1 中性粒细胞数目预测链球菌感染的ROC曲线
3 讨 论
现代研究[5]表明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链球菌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特别是部分患儿在出现链球菌感染以后,患儿的血管壁上会沉积有抗原-抗炎复合物,其自身存在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伤,可导致患儿出现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毛细血管炎,促使过敏介质被激活和释放,可导致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和凝血系统功能发生障碍[6]。本文结果显示,在50例患儿中,判断为链球菌感染12例(链球菌感染组),占比24.0%;链球菌感染组的性别、年龄、体质量、首发临床表现、身高、病程等与非链球菌感染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过敏性紫癜小儿合并链球菌感染比较常见,但是在临床特征上无明显差异。当前有研究[7]显示链球菌感染后,机体血管内皮抗原可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可诱发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发展。
现代研究[7]表明,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常规指标可能存在一定的改变,尤其是血管附近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的聚集和浆液性渗出。本文结果显示,两组的MPV、PDW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链球菌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数目、PLT、WBC明显高于非链球菌感染组(P<0.05),表明链球菌感染可使得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从机制上分析,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可作为预测过敏性紫癜的重要指标,在过敏性紫癜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同时链球菌感染时,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发生改变,通透性增高,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可加速肠道内共生菌抑制炎症的作用,诱发机体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血常规异常[8]。并且链球菌可以溶解红细胞,可以与人体的细胞和细胞内部存在的内溶酶体膜形成作用,破坏人体的血小板和白细胞,从而导致PLT、WBC水平上升[9]。
本文Spearsman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数目、PLT、WBC与链球菌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数目预测链球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表明中性粒细胞数目可有效预测过敏性紫癜小儿合并链球菌感染。当前有研究[10]显示,当机体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时,可导致炎症反应细胞的浸润,受累血管进一步发展出现小血管的内膜增生,病变可累及皮肤、关节、胃肠道等部位,导致紫癜性肾炎的发生。本研究由于伦理学原因,没有纳入正常小儿人群进行对比,纳入小儿数量也比较少,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