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玉米带状复种下不同玉米品种及种植密度的产量比较分析

2023-07-01王俊鹏钟志仁成春枫殷跃军

农业装备技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苏玉郑单粗度

王俊鹏,钟志仁,成春枫,杨 光,殷跃军

(1.镇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苏 镇江 212009;2.江苏农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09;3.扬州大学 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扬州 225009)

为积极应对国内油料供需矛盾的严峻形势,充分挖掘油料生产潜力,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扩大油料作物生产,稳步提高食用油脂供给保障水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运而生[1]。该种植模式能克服土壤面积的有限性,发挥土壤肥力的无限性,充分利用光热、水分资源,在玉米基本上不减产的情况下,增收一季大豆[2]。核心技术是“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因此玉米要选用株型紧凑、耐密植、边际效应强的高产良种[3]。不同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不同,品种与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也有差异[4]。玉米产量与密度高低之间具有重大关系,合理密植可以使玉米植株充分利用水、光照、温度、土壤[5],是实现增产的有效方式[6]。

密度极显著影响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增加种植密度后,玉米株高、节间长度和空秆率随之增加,而茎粗、叶夹角、叶宽、SPAD 值、穗长、穗粗、单穗质量和百粒重随之减少,叶长与产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本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置3 个不同玉米品种、3 个种植密度,比较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丰产性,探究适宜镇江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的玉米品种和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22 年6—10 月在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农谷农业科技园基地进行,种植基地农户管理水平较高,农机完备,交通便捷,排灌方便,地力中等田块。记录供试土壤类型,播种前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肥力基础指标进行测定,前茬作物为小麦。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选择4 行玉米间作6 行大豆种植模式。玉米带:品种选用郑单958、江玉877、苏玉29,行距50 cm,株距设置为19、15、12 cm,折合成带状复合种植下每667 m2玉米播种密度分别约为3 500、4 500、5 500粒,用种量依次约为1.2、1.5、1.9 kg。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60cm。大豆带:品种选用南农47,行距30 cm,株距12 cm,折合成带状复合种植下每667 m2大豆播种密度约为9 000 粒,用种量约为2.3 kg。

玉米按照目标产量与玉米种植带土壤肥力基础确定施肥量,每667 m2施用氮肥(N)15.5 kg、磷肥(P2O5)5 kg、钾肥(K2O)5 kg,即每667 m2施用高氮(27 ∶9 ∶9)复合肥57.4 kg,基肥∶追肥比例为4∶6,追肥分2 次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按4∶6分别施用,每667 m2施用增施硫酸锌0.5 kg。大豆每667 m2施用氮肥(N)3 kg,即每667 m2施用三元复合肥(15∶15∶15)15 kg,整地时作底肥施用或播种时作种肥施用,在开花期每667 m2追施三元复合肥(15∶15∶15)5 kg。6 月23 日播种,播种采用穴播,玉米每穴播1 粒,播深5 cm,大豆每穴播2 粒,播深3 cm。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设置3 个重复,每个重复面积50 m2,东西行向种植。在作物的生育期,控旺、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均采用常规管理方法统一进行。

1.3 测定项目

1.3.1 农艺性状

调查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的株高、茎秆粗度等。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玉米成熟时每个小区收获有代表性的果穗20个,调查穗部性状,测定产量构成要素,同时调查空秆率,计算理论产量。采用实割实收测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玉米的农艺性状

由表1 可知,受2022 年高温热害的影响,3 个品种的株高整体偏低,但各处理的株高在品种、密度以及两者互作间有显著差异(除拔节期)。大喇叭口期之前江玉877 的株高远低于郑单958 及苏玉29,且在中低密度下差异较为明显,随着密度增加这种差异消失,江玉877 的株高反超其他两品种。而大喇叭口期之后江玉877 的株高大幅度提升,远高于郑单958 及苏玉29。3 个品种较为一致的是,增加种植密度后,株高提升,高密度处理株高显著高于低密度。其中3 个品种对密度的响应各有差别,增加密度后江玉877 的株高增幅最大,而郑单958 的株高增幅最小。

表1 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玉米的株高

由表2 可知,郑单958 的茎秆粗度整体最大,江玉877 最小;且在生育前期品种间的差异较小,但随着植株的生长,品种间的差异变大,在成熟期达最大。增加种植密度后,郑单958、江玉877 和苏玉29的茎秆粗度变小,其中郑单958 在每667 m2密度从4 500 株增加至5 500 株时,茎秆粗度大幅度降低,成熟期降幅约12.10%;而苏玉29 在每667 m2密度从3 500 株增加至4 500 株时,茎秆粗度就大幅度降低,成熟期降幅约11.51%。方差分析表明,各生育期玉米的茎秆粗度受密度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吐丝期到成熟期的茎秆粗度受品种影响也达极显著水平,但品种与密度的相互作用在各生育期未见显著差异。

表2 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玉米的茎秆粗度

2.2 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3、4 可知,3 个品种不同密度处理间,苏玉29 穗长最长,郑单958 最短;而穗粗则是郑单958最粗。从穗型上来看,郑单958 更加短粗,苏玉29 和江玉877 更加细长。整体上郑单958 的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高于江玉877 和苏玉29,因此郑单958 有较高的理论产量。郑单958 在高密度处理下实测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343.06 kg,比低密度下增产了5.57%;郑单958 在高密度处理下实测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343.06 kg,比低密度下增产了5.57%;江玉877 在中密度处理下实测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348.87 kg,比低密度下增产了4.66%;苏玉29 在中密度处理下实测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353.77 kg,比低密度下增产了5.7%。整体上看。苏玉29 产量较高也较耐密植。

表3 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穗部性状

表4 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增加密度后,江玉877 的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都呈下降趋势,但其每667 m2行粒数在密度为4 500 株时有小幅度提升,江玉877 的理论产量在中等密度下提升,继续增加密度至高密度下反而下降。郑单958 和苏玉29 增密后,穗粗提升,穗行数、行粒数增加,但继续增密至高密度时则出现小幅度下降。结合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来看,郑单958 高密度下产量最高更耐密植。方差分析表明,穗部性状(除秃尖长)及产量各项指标在品种、密度间的差异显著。

3 结 语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玉米属于高位作物,其株高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产量[3]。合理密植玉米不仅能控制玉米株高进而调整其对低位作物(大豆)的影响,还能在一定程度增加玉米产量。本试验中,郑单958 在拔节期有较高的株高和茎秆粗度,有利于前期营养生长;江玉877在生育前期长势瘦弱,但在大喇叭口期植株迅速拔高促进了穗期的生殖生长。增加种植密度后,郑单958、江玉877 和苏玉29 株型变得更加细长。同时,郑单958 的株高和茎秆粗度对密度反映较为迟钝,增密之后变化幅度小于江玉877 和苏玉29。因此相较于江玉877 和苏玉29,郑单958 更耐密植。

卢庭启等[4]研究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后对增产有促进作用,且增密增产效应受品种和基因型的影响较大。部分品种增加密度后,穗行数和行粒数显著减少,穗长显著变短,穗粗显著变细,千粒重显著降低。本试验中增加密度后,3 个玉米品种的百粒重显著降低,江玉877 和苏玉29 的穗粒数和产量在提升至中等密度时达到峰值,而郑单958 的穗粒数和产量在高密度下都未见峰值。结合穗部性状及产量结果,郑单958 耐密植,每667 m2最适宜的密度在4 500 株;江玉877 和苏玉29 每667 m2适宜的密度为3 500~4 500 株。品种选择上,若种植密度高可选择郑单958,而密度适中则以苏玉29 为宜。

猜你喜欢

苏玉郑单粗度
玉米亲本自交系及杂交种机械粒收质量相关指标分析
基于TRU 系统对南山植物园川山茶根系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玉米新品种展示筛选试验初报
2019年东台市夏玉米品种适应性种植研究
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期试验研究
结果母枝粗度对南丰蜜橘果实品质的影响
葡萄定植当年冬季修剪技术
南丰蜜桔结果母枝粗度≤2.5 mm果实品质最佳
转继承
北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