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2023-09-01陈世佳
陈世佳
(丹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丹阳 212300)
1 病原学
1.1 生物学的特性
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隶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马立克病毒属[1]。MDV 核酸特点是线状双股DNA,全长约180 kb。MDV 的基因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同类物(如gB、gC、gD、gH)的基因和MDV独特的基因。gC 与诱发肿瘤有关,gB 诱导中和抗体。
MDV 的复制是典型的细胞结合病毒的复制方式,病毒从感染细胞到正常细胞的传递通过形成细胞间桥完成[2]。MDV 诱导的发病机制包括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病毒复制周期。
1.2 基因结构与功能
MDV 以细胞结合和游离于细胞外两种状态存在。细胞结合性病毒又叫裸体粒子,可见于肿瘤组织中,与细胞共存亡;游离于细胞外的病毒即完全病毒存在于羽毛囊上皮细胞,随皮屑排出污染环境,在疾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3]。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病鸡和带病毒鸡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尤其是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带病毒鸡。在受感染鸡群的血液、肿瘤、羽毛囊上皮细胞中均可以发现病毒的存在,其中以羽毛囊上皮细胞中的非细胞结合性病毒的传播性最强。
羽毛囊上皮细胞是MDV 适宜的靶细胞,随着皮肤代谢和羽毛脱落进入外界的大量完整病毒是自然条件下最重要的传染源。MDV 污染鸡舍环境并和空气中的灰尘颗粒混合,随空气传播,这也是MD 不易控制和消灭的原因。
2.2 传播途径
一年四季均可引起易感动物的发病且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或者消化道传播。MD 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因此往往造成MDV在鸡群中广泛传播。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鸡群抵抗力弱,甚至可以达到100%的感染率。
2.3 易感动物
易感性最高的宿主是鸡,发病的峰期为2~7 月龄。MD 可以感染不同品种的鸡,但宿主发生肿瘤的抵抗力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鸽子、鹌鹑、鹅、山鸡偶见受感染的报道,不感染哺乳动物。但近年来,以色列Davidson 等分别报道了MD 危害火鸡并造成重大损失。
3 致病机制
MDV 的复制是典型的细胞结合病毒的复制方式[4]。MDV 从侵入鸡体后,到引起鸡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这段过程一般需要经历3 个时期,即:病毒溶细胞感染时期、病毒的潜伏感染时期、转化和肿瘤的形成时期。
4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4 种类型。
4.1 神经型
神经系统受侵害可见病鸡运动失调,侵害的神经不同所导致的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坐骨神经受侵害。脖子斜向一侧是颈神经受侵害的表现。侵害腹神经时,拉稀为主要症状。迷走神经麻痹会引起病鸡嗦囊膨大,呼吸困难,可见仰脖喘气。臂神经受损时,病鸡可表现为翅下垂,一般表现为单侧麻痹。当坐骨神经受损时,发病鸡步态不稳,甚至出现“劈叉”姿势。
剖检可见受侵害的神经横纹消失,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神经肿大,局部或弥漫性增粗可达正常的2~3 倍,往往呈单侧性,通常情况下可以与另一侧进行比对。
4.2 内脏型
常为急性发病,病程短,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精神不济、食欲不佳、体重减轻、下痢、羽毛粗乱,外界给予刺激时反应慢。通过触诊病鸡时可以发现腹部明显增大。
死后剖检,往往在多处内脏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肿瘤为灰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切面平滑。卵巢无正常的结构,呈菜花样。马立克氏病中非肿瘤性变化是法氏囊和胸腺萎缩,少数情况下发生弥漫性增厚的肿瘤。
4.3 眼型
肿瘤细胞主要侵害眼睛,虹膜色素几乎完全消失,形成“灰眼病”。瞳孔缩小且变形,丧失对光的调节能力,边缘变成锯齿状,严重时只剩一个类似针头大小的孔。
4.4 皮肤型
比较少见,由于缺少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不易被发现,通常在宰后褪毛才会发现羽毛囊增大,皮肤上有小结节或瘤状物,少数毛囊有炎性渗出物。
5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在没有明确结论时,可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
5.1 病毒分离
将疑似发病鸡的羽毛囊处理后经卵黄囊接种4日龄鸡,于19 日龄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可生成病毒痘斑[5]。
5.2 琼脂扩散试验
抗原和抗体在具有疏散网状结构的琼脂糖中相向扩散,形成沉淀。具体方法是先制备厚为2~3 mm的琼脂糖凝胶板,室温下冷却后打孔,形成梅花形图案。MD 阳性血清加到中央孔中,周边1 孔加MD 标准琼扩抗原,而待检羽根则加到其他6 孔中。加样完毕后放置在湿盒中,37 ℃温箱中孵育,24 h 后观察。若出现白色沉淀线,说明检测鸡感染过MD 或有MD抗体存在。
5.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改变PCR 仪的控制温度会使DNA 在体外高温变性成单链,低温时引物与模板结合,DNA 酶最适温度时形成与模板链互补的新链。PCR 的优势:特异性强、操作简单易行、分辨率高、灵敏度高、易自动化、对标本纯度要求低的特点,可用于鉴别MDV 的致弱株和野毒株以及肿瘤中的病毒DNA。MDV、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REV)、淋巴白血病病毒(LLV)和淋巴增生性疾病病毒(LPDV)皆可引起鸡的肿瘤病变[6],肉眼可见变化相似的情况下可以用PCR 来鉴别。
5.4 免疫荧光试验
取鸡的淋巴组织制成悬液后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或鸭胚成纤维细胞(DEF),然后放置于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一般5~14 d 便可产生典型的蚀斑,以MDV-1 型单抗做间接荧光试验,若为阳性则说明分离病毒为MDV-1 型病毒。
6 防治措施
6.1 中西药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均无效,主要以预防为主。1993 年,在浙江省淳安县十几家养鸡户的鸡都感染了MD,他们采用中药加百毒杀对病鸡进行试验性治疗并取得一定效果[7]。方法如下,可供参考:用十味中草药(金银花、蒲公英、丹参、生地、钩藤、地龙等)组成方剂,煎熬取药汁拌饲料喂鸡,同时用百毒杀溶液进行消毒。
6.2 综合预防
搞好卫生消毒工作,预防雏鸡的早期感染;加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水平,提倡生态养殖,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增强鸡群的抵抗力;坚持自繁自养,科学饲养不仅可减少病毒带入鸡舍的可能性,而且能避免病毒的传播与扩散;采用全进全出制度,杜绝各种传染病的继代循环感染;防止通风不良,温度过高过低等应激因素和预防禽呼肠孤病毒感染(ARI)、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V)等能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传染病。
在确诊有MD 的爆发时,首先淘汰处理患病鸡并按程序对鸡舍进行打扫消毒,空置一段时间再引进新的雏鸡。
6.3 疫苗接种
防控MD 的关键是疫苗接种,而生物安全性措施的严格采用可以限制雏鸡的早期感染,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即使出壳后接种有效疫苗效果也微乎其微。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疫苗有单联、二联、三联苗和重组DNA 疫苗。虽然这些疫苗并不能抗感染,但MD 发病率还是显著减少,降低了部分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发挥疫苗的作用,我们要选择适宜的疫苗并规范操作。单价苗如HVT、GVI-988 可在1日龄接种。通常父母代用血清1 或2 型疫苗,商品代则用血清3 型疫苗,以避免血清1 或2 型母源抗体的影响。
7 结 语
要想消灭MD,必须做好防治工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从病原、流行的基本环节和易感动物3 方面着手,才能起到好的预防效果。除此之外,疫苗的研制与更新也是重中之重。
对于送检病鸡的养殖场,首先应该淘汰处理病鸡,并对鸡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因为病毒可能会与空气中的灰尘混合,但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可使其失活。其次,鸡舍要空置一段时间后才能再次引进新的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