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产医疗于变局中谋新篇
——专访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狄文

2023-06-30黄柳

中国医院院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妇产科医师学科

文/本刊记者 黄柳

妇产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需要破除“产科=接生”的传统观念,从医疗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提升医疗服务综合实力。

——狄文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

近年来,受我国生育率下降及疾病谱变化的影响,妇产科及妇幼保健医疗机构的发展与运营面临诸多挑战。狄文教授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席专家,向《中国医院院长》讲述他对学科现状与前景的思考,围绕学科发展的前沿、重点与着力点,引导广大的医院管理者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学科优质高效发展。以下为采访实录整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的主要任务,要求“针对婚前、孕前、孕期、儿童等阶段特点,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促进生殖健康,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尽管只是简单的一段表述,但其中蕴含着妇幼健康事业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宫颈癌筛查大有文章可做。我国当前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和地区,相关的筛查率仅达到了5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80%以上的筛查率。如果这部分工作可以下沉到各二级的妇幼保健院,大家的工作量将明显上升,并且在早诊早筛领域做强,对于节省整体的医疗费用支出、提升妇女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其次,在科学孕育、科学养育方面,我们的高端研究数量不少,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影响力,但现实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缺陷率跟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需要更多研究的实际转化,以及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创新筛查与诊疗模式,构建起全生命周期孕产健康服务体系。

医疗发展要突出创新化。科研对学科发展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但是目前“有含金量”的科研成果依旧太少,因此,我们需要向上接轨国际,主要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避免跟风、重复性的科研内容,注重从0到1的突破;向下则强调临床性研究和成果转化,真正将研究成果让病人获益,而这些就是1后面的无数个0。

再次,在亚专业的建设方面,妇产领域传统亚专业包括感染、内分泌、肿瘤和生殖医学。但当前,随着疾病谱发生变化,亚专业的划分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比如盆底康复、泌尿妇科学、盆腔外科学,高危产科以及青少年妇科中的生殖道畸形矫形,国内有医院较早探索这些亚专业并成就了国内知名的专科或专病中心。

以“小儿及青少年妇科学”(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PAG)为例,在国外已经属于比较成熟的学科,但在国内还是新兴学科。不管是在面向儿科还是成人的医院,能够规范开展相关诊疗工作,特别是在这一领域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团队凤毛麟角,而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降低整体的不孕不育率。此外,腹腔镜手术在这个领域的应用,也是亟待探索、意义重大的工作。

并且,近年来各大医院都在推进亚专科建设,走特色专科、亚专科或专病的路径,从1~2个特色专病起步,做精、做专、做细,最后希望能够做大,这个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临床医生可以偏废那些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科研对学科发展起到发动机的作用,这也要求年轻医生除了扎实掌握临床基本功,还要学会思考,学会管理临床数据,学会从中提炼并解决科学问题。

专访对象简介

链接

狄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母婴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五年制、八年制)副主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妇产科学》、英文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等教材主编。

在医疗保健方面,美国拥有市场化的医疗保险计划以及保健网络。在美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民众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2015年美国创新战略通过大力推动医疗技术和服务创新来改善医疗质量,此外,美国政府将通过建立医疗保障及医疗补助改革中心来探索新型的医疗护理模式。

在相关机构的医疗与公卫职责方面,医疗机构应该将预防、保健和治疗等职责有机融合,打造全方位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以满足人们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的全面健康服务需求,提升整个服务体系和医疗质量。

一是加强联动与协作。公共卫生部门应与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联系,建立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协调、研判、处置在妇产医疗服务中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病的暴发和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等。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范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时提高妇幼健康水平。通过互联网、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家庭医生式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实时问诊服务,扩大医疗资源的覆盖面,提高服务效能。

三是加强科学监测和评估。采用公共卫生科学方法,开展孕产妇和婴幼儿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是持续提升人员素质。强化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提高工作水平和素质。

一是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是现代医学的核心之一,医疗机构应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主动将医疗和保健服务进行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更高、综合性更强的整体医疗保健服务。

二是加强科学健康管理服务。妇产医疗机构作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对患者的科学健康评估和医学干预服务,通过综合评估、干预方案设计和实施、随访调整、保健指导等一系列服务形式实现医疗保健融合。

三是创新多元化服务方式。医疗保健融合需要支持多元化的服务方式,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居家诊疗等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居民家庭医生式管理,发挥医护人员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对妊娠期孕妇、产后妇女和新生儿等重点人群的关爱和管理服务,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四是加强团队协作及中西医结合。医疗保健融合需要建立包括妇产医生、保健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以及传统中医药师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开展整体化、协作式的工作。同时结合现代西医技术和传统中医药,在感染预防、术后保健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综合协作,以达到既治好病、又预防保健的目的。

近年来由于受到生活、工作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等诸多影响,我国女性的妇科疾病问题日益严峻,妇科疾病,包括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等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并呈现着年轻化趋势。

再来看一下辅助生殖医学领域,这也是近几十年发展特别快、中国学者临床科研成果卓著的妇产科领域。从1988年我国内地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到现在,我国辅助生殖医学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辅助生殖技术(ART)服务周期数最多的国家,2020年就超过了130万。虽然这一技术为无数家庭解决了生育困难,但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和挑战,例如临床妊娠率长年徘徊在40%左右,活产率为30%左右。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年龄不断延迟,这一定会长期成为生殖医学专家们需要攻克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一领域也有“多学科合作”的理念,引入基础研究团队、子宫内膜疾病研究团队、遗传研究团队、产前诊断及宫内治疗团队等等。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医学的发展,整合型医学理念的普及,以器官作为学科分界线的传统正在被打破。处理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专科转型要注意树木和森林的平衡,宏观与微观的平衡。专科医生需要有全面的临床知识。与此同时,学科交叉产生的奇妙效应不容小觑。比如生殖医学就和风湿免疫、内分泌等很多学科有交叉关联,基于广泛的专家共识与实际适应性研究,新的学科、亚专业设置值得鼓励与推广。

与此同时,人文关怀的理念更应该在妇产医疗领域予以重视并贯彻。在孕产环节,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加,如何在孕期、产后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心理辅导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妇科肿瘤而言,也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从术前评估、术中协作以及术后长期管理等等,最大程度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妇产科医师学科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