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实践路径

2023-06-30赵杨

公关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引言第二课堂传统文化

赵杨

摘要: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人才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衍生和升华,是高职院校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之一,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对于高职院校践行文化育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第二课堂, 高职院校

引言

文化是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主线贯穿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院校文化建设,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有益[1]。千禧年代的大学生身处大社会环境中,文化意识、自主理性意识薄弱,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论是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还是对于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创新文化传承[2]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育人的现状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其自身具有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参与自主性的基本特点,是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认同感、培育文化创新意识,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增强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径,更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但目前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融合的文化育人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形式单一落后。当下,部分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施的教育形式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参与积极性低,主要以开展课程、专题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主,且在大数据信息时代,活动的开展渠道仅限于线下活动,线上教育仅部分涉及,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零散式的讲座、论坛、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较难产生系统、持续性的教育影响。

二是注重理论传授。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更倾向于理论方面知识的传授,重视基础知识、理论内容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脱离第一课堂,相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接受信息、获取资源比较多样性、思维比较活跃,更重视人文关怀,对于纯理论层面知识的传授,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文化育人效果。

三是师资队伍薄弱。当前,部分高職院校第二课堂具体工作的开展主要落在专职辅导员、行政兼课教师身上。一方面,不利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另一方面,削弱了第二课堂的实效性、深度性。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专业教师担任,虽重视第二课堂教育,但由于专业技术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具备相对全面的育人功能。

四是体系建设不健全。为推进传统文化育人,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号召倡导加大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但均没建立健全“第二课堂评价体系”,使得第二课堂教育工作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无法考量与改进;设置“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院校,评价体系形式较单一、不完善,缺乏从实践的角度检测。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现实价值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校园的方法和路径[3],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升华,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职院校也在纷纷进一步加强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开展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贴合学生实际的系列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培根铸魂。

(一)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文化建设是关键、是软实力,要保证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一流的院校文化来引领,而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引领高职院校师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互补共生[4],其内容民族特色鲜明、内涵博大精深,涵盖政治、文化与社会、心理等方面,不仅有利于个人修养的提升,还有利于扩大格局,增强自觉抵制腐朽文化思想的意识;其次,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儒家主流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是德育的宝贵理论资源,立德树人要培育的时代新人,就是要求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之间具有延习性,这对于落实根本任务、文化育人来说起到重要作用。

(二)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务院明确提出高校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在培育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时,更应该深刻认识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对塑造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底蕴深、涵养人心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建设,两者之间的交互联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文化创新的主体意识,还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三)丰富与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相较于第一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第二课堂是一种通过参加有组织性、目标性的课堂外活动以获得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更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其一,它弥补了第一课堂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形式单一、时间集中、内容固定的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第二课堂形式多样、教学时间、教学地点范围广泛,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兴趣需求,文化育人效果更持久;其二,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独特的教学形式可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实践能力,除此还能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其三,第二课堂的制定与时俱进,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更具有时代性,目标明确,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大学生需求,让其在活动中激发自身潜能,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效能。

(四)增强文化自信与人文关怀

近年来,韩流、欧美等文化的来袭,占据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绝大数业余的文化生活,日韩明星、歌手陆续成为大学生崇拜的偶像,追星的热潮只增不减,不管是日常生活交往中,还是各种新媒体上,韩流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相继的国外商品、国外生活习惯、国外服饰穿搭成为大学生争先模仿的对象,这些日常行为习惯,以文化为载体严重入侵大学生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感降低、文化自信意识逐渐薄弱[5]。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应利用实践形式、教学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平台,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我修养、文化“育人”、“熏陶人”的功效,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主流思想,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加强文化自信认同。

此外,高职院校的教育在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关怀,两者则应是相辅相成、相为互补、互相促进。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融合,恰好满足学生在获得职业教育的同时获得人文关怀,使其成为既拥有技能技术,又有文化涵养、人文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目标导向夯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高职院校在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也必须牢抓这一根基。为此,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必须明确目标导向。高职院校应坚持正确方向,以文化育人为目标导向,结合院校实际情况、自身特色,弘扬与传承内容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

另外,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高职院校也应对青年的素质构成、特点等进行调研分析,遵从他们的自身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成长需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探索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系统性学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既能让学生学习到系统性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又能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7]、价值意蕴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夯实理论基础。

(二)扩展第二课堂教学方式

第二课堂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局限于以专题讲座、论坛等形式开展,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自身的特性,扩展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第一,在校园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打破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开辟既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又有别样的文化体验的新型第二课堂教学方式,比如:开设花艺、茶艺、陶艺、剪纸、音乐等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课程,设立校园社团课;依托各二级院部学生会、学生党支部等学生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化的活动;以重要节日为节点,按照不同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结合不同的教育主题举办形式多样的系列文化活动。

第二,構建相互协作、互补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寒暑假实践活动,通过前往具有文化历史、文化故事的地区文化场馆进行参观、考察,体验传统民俗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入心入脑,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继承和弘扬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

第三,注重隐性教育,如将传统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结合,将传统文化渗入到校园建筑、人文观景、教学场所中,为大学生营造可视、可见、可听、可感的文化环境。

(三)与时俱进依托网络媒介

在互联网、新媒体加速发展的时代,传播媒介逐渐增多,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育人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材等传统形式,应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网络传播媒介。抖音短视频平台,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豆瓣、知乎等社区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每日都会用的信息资源交流、共享媒介工具,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当下大学生喜爱、常用的通讯、娱乐工具,适当的创新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比如,可利用现代化媒介进行前期宣传,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也不仅限于线下,可线上、线下相结合,还可以利用新的道具技术将文艺课程内容进行视频讲解、情景再现;除此,以当下最热的抖音短视频、微信视频公众号为传媒载体,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走进学生、贴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

(四)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品牌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战略是高职院校教育由单一的“规模扩张”“数量型增长”向“整体优化”“内涵式发展”转变的体现,文化品牌不仅有利于凝聚校园文化,提升社会公众认可度和影响力,还承载并引领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高职院校可根据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以传承与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重心,联动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系列性的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形式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进而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育人品牌,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相融合的育人模式,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品牌取得成果[8],实现内涵式发展。

(五)建立健全管理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依据第二课堂开设的实际活动情况建立健全管理评价体系,一方面要注重评估内容的整体性和合理性,比如,对开展的相应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程度,更应重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其积极性与表现能力,综合学生的表现进行整体性、合理性、综合性评估;另一方面,应丰富第二课堂管理的评价形式,在传统的问卷问答的形式上,可增添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的问题形式,不仅提高学生答题吸引力,还能更全面的评估其表现。

弘扬、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打造更具内涵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意识、切实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PR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国勘察设计,2017(02):30-31.

[2]鞠雪,赵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第二课堂”的实践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3):50-51.

[3]周新胜,李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传承策略研究——以安徽大学皖江学院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5):111-113.

[4]伊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第二课堂的实现路径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2):04-06.

[5]岳志慧.通过第二课堂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功能[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03):128-129.

[6]王曼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理路[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08):82-91.

[7]张铮,王传辉.共生教育视域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耦合及实现路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2):60-62.

[8]王渊源,千颖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J].财富时代,2021(01):216-217.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引言第二课堂传统文化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