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渠道阵痛难消
2023-06-30杨现华
杨现华
2012年5月,董明珠接替执掌格力电器(000651.SZ)20余年的朱江洪,当年格力电器营收就破了千亿,风头一时无两。时光荏苒,当公司交出2022年的年报时,股价几以跌停收盘,格力电器怎么了?
从几乎跌停的股价可以看出,格力电器交出的成绩单显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2022年格力电器的空调收入几无增长,主要竞争对手则稳步攀升。疫情反复和上游房地产的低迷影响的只是格力电器?从公司与主要经销商缩水的关联交易来看,核心经销商为格力电器贡献的收入正在大幅减少。这一年格力电器裁员9504人比例超过10%,公司难道要靠裁员来保住业绩的增长吗?
空调核心业务难回高峰,格力电器多元化布局也难以贡献太多的利润。与竞争对手多元化集中在家电有所不同,格力电器多元化方向涉及多个领域,从传统的生活电器到相关不大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但反而成为格力电器的业绩黑洞。
业绩、分红低于预期
格力电器2022年实现营收1901.51亿元,同比微增0.2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45.07亿元,同比增长6.26%。年报中,公司给出了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0元(含税)的分红方案。
2022年中报时,格力电器已经每10股派10元,因此全年分红为每股派2元,2020年和2021年为10派40元(含税)和10派30元(含税),2022年的整体分红力度显然是低于前两年。
分红方案出炉后,市场“一片惊愕”。而且为了使公司的分红显得“合理合法”,格力电器还特意修改了规则。公司与年报同时披露了《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修订稿),称2022年至2024年每年每股现金分红不低于2元或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当年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50%。
一年多以前的原稿中,格力电器对分红的规定是“2022年至2024年每年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当年净利润的50%”。2022年格力电器每股收益为4.43元,根据原来的规定,公司每股分红应为2.22元。格力只要多拿出12亿元即可满足这一规定。
对于2022年年底账面现金超过1500亿元的格力电器来说,多拿出12亿元出头的现金没有任何困难,可公司宁愿选择修改规则,也不愿意多分红,是董事长董明珠的再次任性还是另有原因呢?
2017年,格力电器就曾因不分红引发市场的轩然大波,彼时年报发布后股价一度逼近跌停,全天也是以重挫近9%收盘,交易所甚至对格力电器下发了关注函,要求公司解释不分红的原因及合理性。
如今相似的一幕似乎再次上演。年报发布后,格力电器盘中跌停,全天收跌9.96%,距原本的分红底线少了约12亿元,市值一日跌去220亿元左右,可谓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分红不及预期,业绩也难以让市场满意。2022年格力电器的营收基本没有增长,四季度还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局面。当然这不是格力电器一家的情况,在疫情反复和地产低迷下,竞争对手也增收困难,但这两个客观因素消退后,格力电器还是没有快速反弹。
2023年一季度,格力电器实现营收356.92亿元,同比微增0.44%;实现归母净利润41.09亿元,同比涨幅也不过2.65%。美的和海尔两大竞争对手的收入都实现了7%左右的增长,净利润涨幅则都超过了两位数。
不过报表确认的收入和隐含收入并不相同。从前瞻指标看,格力电器的实际经营成果似乎要好于报表的表现。2023年一季度末,格力电器合同负债为239.84亿元,较2022年年末的149.72亿元明显增长,599.88亿元的其他流动负债也较上一年末的577.49亿元有所增长。
多家机构也都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表态,认为在合同负债和其他流动负债等业绩“蓄水池”的储备下,有望在后续季度逐步释放至利润端。至于能否兑现期待,扭转目前的低增长态势,市场只能拭目以待。
经销商抛弃格力?
格力电器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核心产品-空调的收入增长出现了问题。2022年公司空调业务收入为1348.59亿元,同比增速只有2%出头。与美的和海尔等竞争对手相比,格力电器对单一产品的收入更为倚重。
2018年,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收入曾创下1556.82亿元的历史纪录,之后便急转直下并于2020年创下1178.82亿元的阶段性低点。也就是说,在疫情3年期间即2020-2022年,格力电器的空调收入增加了不到170亿元。
作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美的集团的空调收入已经超过格力成为市场第一。
在格力電器创下营收新高的2018年,美的集团的暖通空调收入刚破千亿为1093.95亿元,其规模相当于格力电器的70%左右;之后美的集团暖通空调收入逐年上涨,至2022年已经增长至1506.35亿元,与格力电器创造的历史纪录仅有一步之遥。从2020年起,美的集团暖通空调的收入就超过格力电器,稳居行业第一。同样是疫情期间,美的集团暖通空调收入增加了近300亿元。
从占格力电器空调收入的70%,到2022年是其收入的111.7%,美的集团只用4年就完成大幅反超。即便空调不是最主要收入来源的海尔智家,疫情期间其空调收入还增加了逾100亿元,涨幅超过30%。可见疫情反复扰动和上游房地产低迷的客观环境并不能成为格力电器空调业务收入下降的主要理由,这是否是经销商纠葛造成的影响呢?2022年,格力在河北的主要经销商宣布放弃格力转投飞利浦名下,格力电器与经销商的矛盾就此公开化。
不仅如此,主要由格力电器经销商组成的京海互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原名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也开始大幅减持格力电器股票。其原本多年来持有格力电器8.91%的股份,2020年三季度集中减持后,又于2022年二季度大幅减持。两轮集中减持后,持股比例下降至6.47%。
从格力电器披露的关联交易可以看出,主要经销商贡献的收入确实在减少。2022年格力电器分别向浙江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下称“浙江盛世欣兴”)和河南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下称“河南盛世欣兴”)销售了57.32亿元和41.42亿元,合计98.74亿元,连续两年不足百亿,而2021年合计金额为89.92亿元。
之前的情况并非如此,2017-2019年几家主要经销商为格力电器贡献的收入接近200亿元。2017年,包括浙江盛世欣兴与河南盛世欣兴以及还未与格力电器公开决裂的河北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分别为格力电器贡献营收57.26亿元、75.1亿元和51.5亿元,合计金额为183.85亿元。2018年,浙江盛世欣兴与河南盛世欣兴分别贡献66.98亿元和104.96亿元,171.95亿元的收入贡献与上一年相仿。2019年,上述两家经销商与山东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分别为格力电器带来了52.03亿元、87.2亿元和49.35亿元,合计贡献营收188.58亿元,创下新高。
2017-2019年主要经销商虽有变化,但几家经销商合计为格力电器贡献的收入基本在180亿元上下。即使对于当时收入已经增长至2000亿元的格力电器来说,接近200亿元的收入贡献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几家经销商贡献的收入在创下新高后转眼又从高位滑落。2020年也就是疫情爆发元年,格力电器向上述3家经销商分别销售了45.09亿元、42.86亿元和31亿元的产品,合计金额骤降至118.95亿元。最近两年已经不足百亿,与高峰时相比直奔腰斩。
2019年,格力电器上线线上商城“董明珠的店”。根据年报介绍,2019年“董明珠的店”注册分销店铺超10万家,全年销售额累计突破14亿元。2020年,格力电器开启双线融合的“新零售”营销模式变革,董明珠当年直播13场,带货收入约476.2亿元。
2020年电商渠道对家电零售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2022年贡献率已经达到57.8%,线上渠道占比进一步加强。
不管是行业趋势也好,格力电器主动求变也罢,传统经销商对格力电器收入贡献的影响正在减弱。而且,经销商获得的利润要么原地踏步,要么缩水明显。难赚钱的局面下,还有多少经销商会坚持下去呢?
根据格力电器的公告,2022年浙江盛世欣兴的净利润为3977万元,净利率还不到1%为0.63%。河南盛世欣兴的净利润为4133万元,净利率也不过1.04%。这两家经销商的收入基本依靠格力电器,并无其他重要收入来源。
这还是盈利有所恢复的结果。2020年,两家经销商空有50亿元左右的收入,浙江盛世欣兴的净利润只有200余万元,河南盛世欣兴的净利润也不过1300万元出头。
早前情况并非如此。2018年,浙江盛世欣兴的净利润为1.03亿元,2017年也有9176万元。2017-2019年河南盛世欣兴的净利润都在4000万元上下,之前的2016年为1.14亿元。
在线上已经占有逾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线下经销商显然是不可能的了。格力电器推动开启双线融合的“新零售”营销模式变革,又恰好赶上疫情爆发和地产萧条期,渠道变革短期阵痛似乎还未结束。
裁员近万人为何
曾几何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连续几年给员工涨薪而博得了良心老板的好名声,每年人均涨薪1000元的政策也让格力电器普通员工分享公司成长的好处。如今格力举起了裁员的大旗,而且裁员规模接近一万人。
格力电器年报显示,2022年年底,公司员工总数为72380人,较上一年的81884人减少了9504人,占比达到11.61%。也就是说,2022年格力电器裁员比例超过一成。在几家主要家电上市公司中,格力电器是裁员力度最大的一家。
虽然前几年对外宣称涨薪,但东方财富Choice显示,2018-2020年格力电器人均薪酬为11.82万元、11.2万元和11.01万元,甚至有所下降,直至2021年人均12.59万元才较前几年有了一定的增长。2022年,格力电器人均薪酬为15.35万元,这是否与裁员补偿有关呢?
在大幅裁员的同时,格力电器的高管们并没有亏待自己。根据年报,2020-2022年,公司关键管理人员报酬2171万元、2878万元和3158万元,疫情3年增加了近千万,涨薪幅度达到了逾45%。
疫情期间,格力电器的营收涨跌互现,净利润涨幅同样如此,即便增长也不过是5%左右的低增长。管理人员如此明显的涨薪,依据何在不得而知。既然关键管理人员可以大幅度加薪,格力电器又自相矛盾大幅裁减员工,而且是一线生产工人。
年报显示,2022年年末,格力电器的生产人员为51931人,较上一年的59973人减少了8042人。这就是说,约85%的裁员都发生在一线生产员工身上。
除了一线工人,格力电器裁员的另一个重点是技术人员。2022年年末,公司技术人员为12977人,较上一年的14233人减少了1256人,裁员比例达到8.82%。技术是格力电器安身立命之本,生产员工是制造业的基石,格力电器裁员就偏偏主要对这些员工动了手。
多元化锚定何方
2022年,格力电器除空调外的其他各项收入合计占比尚不到30%,空调收入牢牢占据了70%左右的收入。在这些非主业收入中,有贸易性质的“其他业务”收入超过350亿元,占到了营收的20%左右,这块业务占比不低,但贸易性质的特点使其毛利率基本在5%以下,难以贡献多少净利润。
也就是说,在经过10年的努力后,格力电器多元化业务的收入仅仅占到公司收入的10%左右,且公司多元化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明显的突破口。格力电器多元化布局范围很广,最新纳入公司合并报表的是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力钛”),这是格力电器于2021年出资18.28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0.47%股权后改名而得。
2021年格力钛仅仅并表2个月就亏损了4.17亿元。2022年格力钛营收为25.87亿元,亏损金额19.05亿元。根据之前的收购公告,2020年格力钛营收43.25亿元,亏损金额6.88亿元,2021年前7个月公司营收10.58亿元,亏损7.63亿元。
格力电器收购之后,格力钛营收大幅缩水,亏损明显增加,公司当年就计提了商誉减值1.52亿元。格力钛的全部商誉为6.13亿元,格力电器溢价收购而来的新能源资产成了公司的利润黑洞。
格力电器的多元化较其他公司略晚。从年报来看,2012年也就是董明珠成为公司董事长后,公司提出要寻求横向发展相关(制冷暖通设备)多元化,但之后并未明确多元化的具体业务方向。
直至2016年,格力電器才在年报中具体谈及了拓宽多元化新产业布局的具体方向,公司还将2016年定义为转型元年。在疫情期间,格力电器成立医疗健康板块。
10年的多元化努力,究竟哪一个“风口”会给格力电器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呢?
截至发稿,格力电器没有回复《证券市场周刊》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