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对我国人防工程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2023-06-29夏源
以俄乌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对民众造成的空袭灾害、损失,论述人防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针对我国新时期人防工程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为城市综合防护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俄乌战争; 空袭; 人防工程; 防护体系
TU927 A
[定稿日期]2022-05-12
[作者简介]夏源(1978—),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建筑设计方面工作。
1 俄乌战争对我国人防工程建设的启示
1.1 人防工程建设立足长远,是必要的国之大事
做好人防体系建构,完善人防规划,进而抓好人防工程建设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战争威胁应该做出的必要准备,是国之大事。
1.2 人防工程是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国防和社会意义
人防工程是指在城镇中保障居民和物资安全而修建的工事,其使用的主体对象是城镇居民。我国贯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对有效保护城市居民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增强城市的综合防护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多年来我国人防工程建设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完善提升的方面还有很多。
2 新时期我国人防工程建设的应对与思考
2.1 构建更完备的地下防护空间网络
2.1.1 常抓不懈结建人防工程
我国量大面广的地下人防工程,主要是二等人员掩蔽所和物资库工程,一般结合住宅、酒店、商场、学校、办公等民用建筑修建,简称结建人防工程(图1)。平时可作为汽车库和设备用房使用,战时保障城市居民就近掩蔽,保护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并保持战争的有生力量。
结建人防工程是人防综合防护的主体,要坚持“以建为主、应建尽建”的原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人防工程。
2.1.2 大力拓展城市地下空间兼顾人民防空需要
现阶段,我国的人防工程总体上呈现相对孤立、分散的建设状态,应该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连通的地下防护空间。要大力拓展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比如将地铁、交通隧道、地下公路等整合形成地下交通干线,将相邻的人防工程及地下空间连接贯通,以点连线、由线连网、由网成片;成片的地下商业、地下服务设施、地下交通与人防工程交织在一起,形成平战合用的地下综合体,解决单一人防工程的孤岛问题,最终形成强大的地下防护空间网络。
2.2 补齐重点人防工程建设短板
从内部数据了解,全国大多数城市,重点人防工程(如人防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专业队工程、一等人员掩蔽工程)建设比例不达标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弥补城市防护体系的短板。
2.2.1 人防指挥工程
人防指挥工程是人民防空指挥机构在战时实施安全、稳定、有效指挥的重要场所,在人防工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其防护标准最高,不仅要求有较高的防核武器冲击波抗力,还要求采取防电磁脉冲和防震、隔震等措施[2]。
2.2.2 医疗救护工程
医疗救护工程是战时抢救伤员的重要人防设施,根据等级不同分为3类:救护站、急救医院和中心医院。首先,相关主管部门在医疗用地及医院地下室的规划、方案审批环节应更加从严要求,按相应等级的医疗救护工程合理配置。其次,这类工程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等因素,结合人防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多层级的战时医疗配套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要求。第三,应加强这类工程的平战转换要求,特别是急救医院、中心医院的主要保障设施应建设到位。
2.2.3 防空专业队工程
防空专业队工程是战时保障各类专业队掩蔽和执行勤务而修建的人防工程。包括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治安、防化防疫、通信、运输7种,由队员掩蔽和装备掩蔽2个部分组成。与医疗救护工程同理,防空專业队工程必须在规划层面做好统筹安排,在相关职能单位或者重要经济目标附近合理布局,满足相应辐射半径的服务要求。
2.2.4 一等人员掩蔽工程
一等人员掩蔽工程是战时坚持工作的政府机关、城市生活重要保障部门(电信、供气、供水、食品等)、重要工矿企业和其他战时有人员进出要求的人员掩蔽工程,也需在规划层面提前考量,在建设层面严格落实。
以上重点人防工程建设及运维的投入都相对更大,需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前统筹规划,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保障战时功能合理使用。此外,高等级人防工程也可与城市应急抢险救灾的相关需求联动起来,实现复合利用,具备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增强城市发展的韧性。
2.3 提升人防工程的应急反应能力,向更加智能化发展
2.3.1 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俄乌战争告诫我们,现代战争已不再有单纯的前沿阵地、战略纵深、后方之分,从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后方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遭受敌方打击。这要求人防工程必须在开战后很短时间里,建立起足够抵御现代战争的防御力,开始发挥其防护效能。
提高防空体系快速反应能力,要改变以往人防工程早期、临战和紧急的平战功能转换时限为战争来临前30天、15天和3天的工作理念,减少平战转换工作量。
2.3.2 人防工程的信息化、智能化
将信息化、自动化系统融入传统的人防工程建设中,未来建设的防空地下室可能具有更加智能化的特征,包括设备管理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信息技术、AI技术取得一定成果的当代,防空地下室不应停留在“空袭进行中,保障避难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层面;未来的防空地下室应该从空袭前到空袭后的一段时间中,能发挥空袭预警、通告避难人员、指挥组织人员掩蔽、提供庇护、组织安全疏散等多方面作用。
2.4 完善城市外围的疏散避难体系
除了在城市中为留城人口建设人防工程,我们也需要对城市外围的疏散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提前建设,以达到战时人口疏解,多渠道保存有生力量的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外围规划一定的疏散地域,建设相对集中的疏散基地,这些疏散基地还可以和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统筹考虑,实现复合利用。疏散基地的建设重在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保障通信系统互联互通。
2.5 加强人防工程的建设管理和宣传教育
人防工程要建好、使用好、维护好,发挥出战时良好的防护效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主管部门应力求把人防工程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计划,不断优化人防工程的建设管理制度和程序。
此外,应加大人民防空的宣传力度,社会应给予人防工程及其建设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长时间处于和平环境中,社会上滋生了“人防工程不能抵抗现代化武器、人防工程是花钱在地下室建造的无用工程”的偏颇观点。俄乌战争已经证明了人防工程仍然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只有平时加强对人防工程的管理维护,积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人防教育,提高他们对人防工程、战时防护的认知, 并定期组织进行人防掩蔽的避难和疏散演练,才能保证人防工程在战时发挥应有的效能和综合防护力。
3 结束语
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我们的美好愿望,然而战争从没有远离人类社会。人防工程是防备敌人空袭、有效掩蔽人员和物资、保存后方有生力量、积蓄战争潜力的重要工程设施,是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国防和社会意义。
新时期,必须重视人防工程建设,作为人防工作者更要不断完善自身技能,通过提升人防工程建设水平,构建更完备的城市综合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1] 吴涛,谢金容,杨延军.防护工程建筑学[M].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2008.
[2] 杨延军,李建民,吴涛.人民防空工程概论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