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花鸟画中的寒雀形象探析
2023-06-29李晓钰
摘 要:宋代是花鸟画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花鸟画的兴盛程度远在唐朝和五代之上。现以宋代花鸟画中的寒雀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自然、社会文化背景,并对传世作品中的寒雀形象进行分析,探究其表现方法、审美价值以及其对后世花鸟画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花鸟画;寒雀形象
花鸟画在唐代独立分科,五代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宋代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北宋宋徽宗统治时期花鸟画发展大放异彩,是花鸟画最繁盛的时期。宋代花鸟画中的寒雀形象是在当时的社会、自然、人文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与文人雅士以及宫廷的审美相契合。
一、寒雀——麻雀形象的出现
麻雀形象在花鸟画中的出现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画家顾景秀作“蝉雀图”。麻雀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鸟类之一,“寒雀”形象既融合了宋代“寒林雪景”的审美趣味,同时又融合了百姓的生活情趣。
(一)自然背景
宋经历了由北宋到南宋的发展过程。两宋画家大多较为偏爱雪景、寒林等题材,这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艺术的影响。宋朝的“寒”主要源于气候,宋代的气温低于隋唐时期,尤其南宋时进入了气候寒冷期,气候干燥寒冷,以至于太湖、洞庭湖等湖泊多次封冻。宋朝“寒”的特点也体现在绘画作品上,如赵令穰的《雪霁图》、赵佶的《雪江归棹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马远的《雪滩双鹭图》、李迪的《雪中归牧图》等。自然环境对艺术的影响,同样也延续到了花鸟画题材的选择上。以寒雀题材来说,古人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表现一个人胸无大志、安于现状、目光短浅。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寒雀》中写道:“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这是百姓日常生活中饶有情趣的生活画面。
(二)社会文化背景
花鸟画的兴盛与宋代的社会发展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花鸟画在宋代的发展随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是符合宫廷审美的精巧富丽的绘画形式仍然占据当时画坛的主要地位,尤其在宋徽宗统治时期。二是宋代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符合市民阶级审美的花鸟画也随之得以发展。
从审美情趣角度出发,宋朝的画家喜欢用花鸟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孔六庆在《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中写道:“这是一个花鸟怀古、花鸟空间、花鸟思维、花鸟审美的时代。”悲伤、感叹、留恋等情绪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气氛。靖康之变虽有改变北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但南宋的文化氛围依然延续北宋大部分观念,如偏安、求稳等。这样的文化环境注定这是一个充满愁思和忧伤的时代。寒雀的形象自然也伴随文化的延续继续出现在南宋花鸟画中。
二、寒雀形象分析
“寒”字常出现在宋代花鸟画中,《宣和画谱》中就记载了北宋黄居寀画有《寒菊鹭鸶图一》《寒菊双鹭图二》《寒菊图一》等。表现冬天的题材在宋代花鸟画中多次出现,其中寒雀的形象也作为描绘的内容多次出现,冬日的麻雀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审美价值。《宣和画谱》中提到:“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牡丹、芍药、鸾凤、孔翠皆是富贵的形象;松树、竹子、梅花、菊花,鸥、鹭、鹅、鸭等都是清雅悠闲的形象……虽然麻雀既不是凶猛的禽类,也不是珍奇的鸟类,但其是百姓的化身,是贴近人民生活的。
(一)表现方法
1.技法多变
宋代花鸟画沿袭“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寒雀形象在画面中的表现,也因宋代花鸟画的风格分流而有所区别。
北宋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多沿袭前代风格,在花鸟画风格的表现上延续隋唐时期的画风较多。黄居寀继承了黄家绘画传统,而后又继续发展,形成精于勾勒、浓艳富丽的绘画风格。黄居寀所代表的黄家风格被视为宋初画院品评绘画作品的标准,具有很高的地位。从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图1),山鹧和麻雀两种动物形象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其中画面上方有六只活跃于枝头的形态各异的麻雀。这些麻雀有的俯身观察,有的相互对叫,有的腾空而起,形态相互呼应。在绘画技法上,采用双勾填色的方法,每一只麻雀都生动形象。整体设色以墨色为主,画面对于禽鸟的描绘生动严谨。黄居寀在继承其父黄筌画法的基础之上又更加精进,展现出他深厚的功底、精妙的绘画技巧以及超强的观察力。“黄家富贵”这一画风一直延续到崔白的出现才有所改变。
北宋中期的崔白在此时开创宋代绘画新风,摆脱以黄家绘画风格为唯一品评标准的格局。《宣和画谱》中记载:“祖宗以来,图画院之较艺者,必以黄筌父子笔法为程序,自白及吴元瑜出,其格遂变。”崔白在绘画中重视写生,其在《寒雀图》(图2)中描绘的是寒冬时节,一群麻雀在枝头,或驻足,或飞翔,形态各异。画面色彩简单,以墨色晕染为主,少量赭石色点染。崔白颇受宋神宗的赏识,他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一百多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给画坛带来了新的面貌。
南宋马麟的绘画风格传其父马远一派,属南宋院体画风。马麟的画作《梅花双雀图》(图3),表现手法极为细腻,画中两只麻雀站于同一梅枝之上,有的梅花待放,有的梅花盛开,两只麻雀一只看向天空,一只在梳理自己的羽毛。羽毛勾勒细腻,用笔劲挺有力。这幅画设色不同于黄居寀的墨色,而是以赭石赋色,以白丝毛。
由此可见,寒雀的形象在宋代的绘画作品中是常见的,并且是符合宫廷审美和文人雅士心境的。
2.重视写生
宋代花鸟画的写实性具体表现在以双勾重染的表现技法上,追求几乎不见墨迹的逼真效果。隋唐时期的画家就已经意识到写生的重要性。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格物致知的观念深入人心,山水、花鸟、人物画等画科画风逐渐偏向客观写实,画家在写生的基础上追求更精进和深入的细节刻画。黄筌和徐熙二人是早期宋代花鸟画的代表,二人虽表现风格不同,但所画花卉、动物都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之上。《宣和画谱》评价黄筌:“以此知筌之用意为至,悉取生态,是豈蹈袭陈迹者哉?”黄筌所画多为宫中花卉和珍奇的鸟类,徐熙常游历于江南一带,所画多为日常的花草禽鸟。崔白吸收黄筌和徐熙二人之所长,又不断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所作《寒雀图》中的寒雀,形象各异但却生动准确,这离不开崔白的写生与观察。
3.环境表现
寒雀以“寒”命名,所以自然伴随冬日的景象出现,雪景也常见于画面之中。除此以外,在画面的安排中,背景的选择也多为冬日特有。枯枝、落雪、梅花、竹叶等都常作为画面的表现对象,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更是常在画面中出现。如崔白在《寒雀图》中描绘的九只寒雀,其中就有八只出现在枯枝之上;马麟的《梅花双雀图》中也有两只麻雀停于梅枝之上,描绘梅花含苞待放的冬日之景;南宋吴炳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竹雀图》棘竹丛生、枝桠横出。
从麻雀本身的生活习性上看,其属小型鸟类,喜群居,因此画面中的麻雀也常聚集出现,常见的竹雀图、寒雀图中其多以两到三只的形象聚集出现,甚至更多,同时麻雀多活动于灌木丛、草丛中。麻雀胆大且近人,生性较为活泼,会将巢穴搭建在人类的居住区附近。这样的生活习性也方便了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写生,为寒雀形象在绘画作品中的大量出现提供了条件。
(二)审美价值
寒雀形象与“岁寒三友”等植物形象的结合,是画面中常见的组合。“梅与雀”“竹与雀”是常见的画面内容,这样的画面组合不仅可以满足画家创作和审美的心理需求,而且营造出的秋冬寒荒的意境也深受宫廷中人和文人的喜爱。南宋的文人高士多愿以松、竹、梅自喻,以表达自己对亡国之耻的愤恨。
这种情感和境界的追求离不开宋代绘画中一种情不外露的“无我之境”。这种情感的传达是含蓄和克制的。从宋代的审美取向来看,宋代文人充满留恋、伤感的情绪,希望通过梅、竹、雀、雪这样的常见形象传达出一种纯粹的美感。
(三)对后世花鸟画艺术的影响
寒雀形象不局限于宋代的绘画,明代林良和吕纪两位画家也有相关的代表性作品存世,如林良的《松梅寒雀图》、吕纪的《梅茶雉雀图》。他们不拘泥于宋代画风,在元代水墨形态花鸟画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发展。至明代,麻雀绘画题材有了自身的发展,虽然也多伴以松、竹、梅等植物形象出现,但在构图上,多采用更加饱满的构图形式,画面也更为复杂,既有继承传统的部分,也有其创新再发展的部分。
一类作品多表现聚集成群的麻雀形象,画面场景变大,表现的动物形象变多。从画面传达出的氛围来看,也逐渐从宋代清冷、忧愁、克制的风格转变为描绘温馨、热闹的群居场景和生意盎然的风格。另一类作品承宋代绘画风格,只描绘两到三只麻雀。
三、结语
在宋代的花鸟画创作过程中,寒雀作为皇家和民间共同喜爱的表现题材多次出现。寒雀形象凝聚当时的社会审美欣赏要求,并在社会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出现,在特定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具有相应的审美价值。宋代花鸟画的成就给后世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而这一时期不同面貌的寒雀形象、不同花卉的搭配组合,使得花鸟画的画面表现和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马麟春.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的麻雀形象研究[J].美术大观,2011(6):50-51.
[2]方佳圆.崔白《寒雀图》与北宋花鸟画风格演变[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1.
[3]贾淦清.明代花鸟画中麻雀题材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 2022.
[4]孫国庆.探析宋代花鸟画中的禽鸟形象[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 2019.
[5]刘磊.瓦雀微物常入画 适兴寄意永无阑: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麻雀题材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11):70-76.
[6]邹伟晓.宋代花鸟画禽鸟形象分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21.
[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9.
[8]俞剑华.宣和画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9]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李晓钰,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