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评融合”理念下的小学作业改革新思路
2023-06-29孙妍
孙妍
[摘 要]“学评融合”理念下,教师革新作业设计理念,从目的、诊断、设计三个方面推进作业改革,从内涵、价值两个方面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有效的作业评价机制,并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落实“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学评融合;作业;核心素养;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1-0032-04
“双减”政策为作业改革确定了方向,促使教师群体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双线并进,直面作业改革痛点,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作业设计与评价改进策略。
一、把握“学评融合”理念下的作业改革新航向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减负提质”要求作业设计更加注重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互动参与,强调在获得必备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个性化发展,从而真正促使课堂教学朝着更加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探究与分享有深入且广泛的指导与依托。概括来讲,笔者认为作业改革需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向。
1.作业目的转向:从“单一诊断”到“学评融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强调全面育人,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是《课标》释放的重要信号。这意味着,作业不再作为课后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单一诊断工具。“学评融合”强调将评价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使教育真正从“知识时代”向“素养时代”转变。基于此,作业应朝着个性化、特色化方向改进,充分开展与课堂学习相一致的探究思考与动手实践活动,实现学与思的同步推进。
2.作业诊断转向:从“主观随意”到“技术赋能”
作业改革要求教师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对作业进行有数据支撑的多维度诊断分析。其一,指向学生群体的差异化诊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区分,并基于此对作业容量、难度和类型等进行梯度规划,使作业更具有针对性和可选择性。其二,指向学生能力要素诊断。教师通过对作业内容、形式的安排,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全方位发展。其三,指向学生思维水平诊断。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其思维应该是始终保持连续的,且应由低阶思维逐渐向高阶思维攀升,其中也包括个体增值性的自我审视与改进。
上述种种分析结果内隐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极大地依赖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统计、建模和可视化分析,结合学生的历史数据,如作业成绩、学习风格、思考方式等,建立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业发展等不同维度的计算模型,不仅能够动态地描述学生当前的发展状况,还能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进行模拟推演,提供实时跟踪,帮助教师进行决策及获得反馈,让教师及早发现群体性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育教学。
3.作业设计转向:从“割裂离散”到“整合连续”
新型作业改革,需要从整合的角度进行作业设计。首先,“瞻前顾后”。作业无论是从时空界限上还是内容上均能对课堂教学起到补充和延伸作用,任何一门课程都应有相互关联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其次,“左右关联”。不同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共同研究设计跨学科作业。设计这类作业的关键在于找准“联结点”,以此为基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再次,“知行合一”。作业设计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此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最后,“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在内容上关注社会热点;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使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性学习的作用。
二、明确“学评融合”理念下的作业设计新路径
作业设计应遵循“于高处立、向宽处行、就平地坐”的整体设计原则,不断丰富作业内涵,深化作业价值。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作业评价观,从而实现作业质量的根本性提升。
1.作业内涵:从“唯作业观”走向“大作业观”
“大作业观”作为一种新型作业观,以探究性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为依托,以学习方式的改进为理想支点,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施过程性评价的载体。“大作业观”之“大”,最为重要的是视域之大、取向之大、实践之大与评价之大。作业对学生一般认知能力的考查已颇有成效,但教师受课堂时间和展示空间的限制,不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和个性化的反馈指导,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作业设计不仅要在功能上实现技术性改造,还应以作业观的变革为契机,架起学习实践与评价改进之间的桥梁。
2.作业价值:从“教学辅助”走向“课程环节”
在深化作业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对作业育人价值的认知也从“课堂教学辅助”向“课程关键环节”转变。从教学视角出发,作业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简单补充;从课程视角出发,作业则是教学过程锁链式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是全方位贯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作业即学习活动”的价值认知,这与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具有一致性。这样的转变能使作业成为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引擎。
作业价值的转变更契合“学评融合”理念下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诊断的要求,即学生基于原有认知,通过完成作业呈现其对课前、课内及课后新知的内化吸收过程。這里更强调对问题思考模式、角度的诊断,以及对个性化、创新性的思维过程的展现。
三、完善“学评融合”理念下的作业体系架构
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创新作业类型方式的要求,即“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因此,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1.基础层作业:渐进型进阶
基础层作业以渐进型进阶为特征,以高效落实国家基础课程要求为支撑,确保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发挥基础层作业的诊断功能,通过研判学情,持续为教学赋能。高质量的基础层作业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和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结构化设计,以便在有限的作业时间内,最大化学生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投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独立性和责任心,还有助于家校合作的有效开展。
2.拓展层作业:靶向型迁移
拓展层作业以靶向型迁移为特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指引下表达对作业任务的个性化理解。拓展层作业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在内容上深度聚焦,在结构上高度凝练,构建情境化的闭环式任务系统,辅助学生以作业为跳板,增强自主建构、自我反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单元长线作业往往最能体现“靶向型迁移”这一特点,设计遵循一致性、统整性和差异性原则,具有高结构、强关联的特点。单元类作业持续时间长、内容覆盖广,其中各项活动的主题具有指向性、内容具有连续性、任务具有明确性。在完成单元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极大限度地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固有的框架体系以及知识零散单一的排列方式,以统整的系统学习方式重塑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使思维品质向纵深发展,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从而培养核心素养。
3.融合层作业:创想型探究
教师应尽可能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以“创想、探究、跨学科”为特征的融合层作业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让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更具个性。
跨学科作业和项目式作业现已成为作业设计的主流,跨学科作业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在综合化的交叉渗透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作业则立足于学生的学,通过探索研究习得知识,在充分展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使其在想象力、创造力、合作交流能力、科学素养等方面均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圆柱”“圆锥”“比例尺”等内容后,我校教师为六年级学生设计了一项跨学科的项目式实践探究作业——设计花坛。
【作业样例】
在重大节日期间,公共绿地上都会设计不同规模和样式的花坛,营造节日气氛。请综合利用数学、美术、生物等学科知识,为居民区或校园设计一个节日花坛。
(1)结合所学立体图形设计花坛
①绘制花坛平面图
绘出花坛平面轮廓。自选合适的比例尺,如1∶100、1∶1000等,并注明图纹样式及所选取的花卉品种。绘出花坛的图案后,用数字或图例符号在图上标记不同色块区域所选用的植物,标记需要与图旁附注的植物材料表相对应。
②绘制立体效果图
标出花坛所在的道路、广场或绿地等,来展示及说明花坛的摆放效果。应从不同角度给出花坛侧视图,为制作及施工提供可靠参考。
③列出植物材料表
植物材料表内可以包括诸如植物的中英文名称、科属分类、花期、所需数量等内容,以便于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及阅图。
(2)提供花坛设计说明及主要参数
简要阐述花坛的设计主旨、构思;开展实地测量,计算你设计的花坛的体积、表面积等数据,为后期刷漆、贴瓷砖等施工做准备。
学生积极完成这项作业,过程和结果如图1所示。
相较于传统的专科专项作业,跨学科作业、项目式探究作业均致力于在淡化学科边界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认知,尊重差异性,为儿童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培养皿,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奠定学生全面且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聚焦“学评融合”理念下的作业有效评价与反馈
1.作业评价与反馈困局
目前多数作业仍主要承担巩固知识的责任,机械而重复,而大批量作业外加“全批全改”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这导致部分教师将工作量转嫁给家长或学生群体。研究发现,额外附加给教师的行政性事务,使得教师对学生个性化和高质量的反馈和指导难以实现。对答案对错的简单判断和延迟性反馈取代了深层次和高质量的反馈,致使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完成效率较低。
2.主动参与式评价活动
“学评融合”理念落地的关键是以人为核心开展自评或他评的学习活动。自评和他评都是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象征,要想顺利开展自评和他评活动,制订符合实际的标准,将开放性的生成任务转变为客观的价值判断,这两点尤为重要。其中,面对同一开放性的生成任务,衡量不同的人,其要求和标准也应不同,这样以人为核心的个性化评价才能真正助力学生学习实现增值。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多种角度和方式都会对学生的认知体系造成冲击,促使学生不再停留在原有的简单认知上。此外,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会让其更加深入地理解评价标准。以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为例,笔者通过评价内容等级细化来表征学生学习活动参与情况(见表1)。
评价与反馈的细致化是有效评价与反馈的重要特征。学生主动参与的互动式评价反馈则更加具有积极效应。同时,在作业评价与反馈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个性化原则,了解学生的长处与短板,从而助推学生参与包括完成作业在内的整个学习过程,解决学生实际且具体的疑难困惑。
3.人工智能赋能学业评价与反馈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挖掘学习者潜力并为其准确分析学情水平与个性化成因,提供实时动态的指导建议,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多方诉求。
大数据能蓬勃发展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投入、主观课业负担、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父母期望和学业成绩等个性特征生成“个人画像”。首先,大数据通过对个人背景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多样学习品质和作业完成量表的标准化检验,给予学生关于学情的初步诊断,在勾勒学生“个人画像”的同时将其准确进行群体分类与定位;随后,依据学生的网络学习痕迹、家校评价信息等教育数据,动态架构多方位、多维度的个性学习数据库,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追踪与调整;最后,借用大数据对规模化的测评数据进行信息挖掘、规律探索,为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提供多路径解决方案。
当然,“学评融合”理念下作业改革的落地还需要更多的探索研究与实践。作业改革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一环,作业“破局”更能打通落实“双减”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当前我国包括作业在内的学业评价体系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虽然开展大规模的以诊断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有其必要性,但其已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掌握层面,日渐强调和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为此,无论是一线实践教师抑或是高校研究学者,都需要更多地聚焦对评价的“学习功能”的研究,规避因过度强调评价的诊断性,导致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评价负担不断加重,但评价改进却止步不前的情况。同时,教育工作者期待更多的技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强化评价的科学性,尤其在加强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的背景下,基于学习活动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研发科学的计算模型和个性化学习模型,开展大规模的质量提升与科学诊断研究,以此助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助力学校育人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慧娟,钱丽欣.为培养时代新人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详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J].人民教育,2022(9):13-17.
[2] 张生,王雪,齐媛.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评价:“学评融合”新理念及核心要素[J].中国远程教育,2021(2):1-8,16,76.
[3] 赵茜,钱阿剑,张生,等.回应“双减”要求的有效作业特征与实践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22(7):59-69,77.
[4] 张生,张平,曹榕,等.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精准减负:提升减负政策效能的关键:基于小学生学习投入与主观课业负担类型的划分及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14-121.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