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一变,小学劳动教育可以更高效
2023-06-28陈小雨
陈小雨
劳动教育在提升认知、培养品德、塑造行为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可促进其他四育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立德树人的全面落实,各小学日趋重视劳动教育,但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利于全面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完善劳动教育机制,不断改善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
小学劳动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支撑作用
聚焦身体,保证落实的实践性
劳动教育并不是向学生传授静态知识,而是让学生深入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掌握劳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养成美好品德修养,促使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得到提升。小学通过科学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从实践层面促进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一方面,立德树人要求学校同步培養学生的思想品质及其他素养,单单引导学生获取书本知识,无法顺利实现育人目标。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了知识与实践,学生通过身体参与,能够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劳动教育除了具备最基本的育体功能外,还可利用劳动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内在生成认知,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另一方面,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联结是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教育依托实践性的劳动活动,协调推进个体社会关系,可让学生逐渐形成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同时,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基础上,与环境实现信息交互,直面劳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深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可实现以劳育德的目标。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灵活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及四育内容,让学生在劳动中践行道德理论、应用学科知识,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整合身心,提升落实的实效性
现阶段,很多小学生并未在日常生活中亲身参与日常劳动与田间劳动,缺乏丰富的劳动机会,难以形成劳动伦理品德与劳动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而改善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效果。一方面,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动手能力,灵活组织集体大扫除、手工操作等类型多样的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及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在组织劳动教育时,可向社会中延伸,引导学生对敬老院志愿者、环卫志愿者等社会角色进行体验,既可让学生正确认知各类劳动角色,感受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又可锻炼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及意志品质。
融合四育,增强落实的全面性
通常情况下,可从德育为先与以人为本两个方面理解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指的是着重培育学生的道德素质,只有让学生先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才能让学生更乐于学习文化知识,也只有让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正确运用有所认识,正所谓成才先成人。而以人为本则是要求将人的发展作为立德、树人的最终落脚点,教育的最终任务是为了育人,人才是根本,切忌本末倒置的为了成绩或表象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素养的培养。而劳动教育完美契合德育目标,与其他四育具有良好的融合性,能够促进立德树人理念的全面落实。如果学校仅仅依靠理论知识传授开展德育工作,没有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则难以保证德育效果。而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德育知识,深化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劳动教育紧密联系着其他学科课程教学,可利用劳动实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课程知识。同时劳动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还具备劳动强体功能,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劳动能力,能够有效补充当前较为短板的体育教学内容。此外,劳动教育还能够创造劳动美,帮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为其他四育的实施提供了实践载体,能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德育方式,能够极大提升学校育人质量。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明确劳动教育目标
为改善劳动教育实施效果,小学需在劳动教育目标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从方向上指引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小学要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对劳和育相结合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劳动教育目标,避免沿用以往“纸片式”方法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对学校思政建设中的劳动元素、德育中的劳教资源进行挖掘利用,思考分析德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连接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性发展劳动教育理念,构建劳动、德育协同推进的机制,从思想理念层面在劳动教育目标中融入立德树人。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校不能单单将掌握劳动知识、劳动体会等作为劳动教育目标,而是设计涵盖立德树人内涵的全面性目标。但劳动课程具有有限的时间,因此,学校要结合各课时劳动教育内容,细分立德树人总体目标,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此外,学校在确立劳动教育目标时,要充分体现五育跨界融合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劳动教育实践中,需带领学生获取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体魄锻炼与意志磨炼,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落实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要积极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严格落实相关课时规定,合理规划劳动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第一,合理划分学段课程任务。“意见”“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整体规划了劳动教育目标,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以及劳动品质等进行全面培养。为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要结合小学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设计科学、可行的学习任务。通常情况下,每周最少需开展一课时的劳动课程,结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低年级学段与中高年级学段划分课程任务。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学生要将日常生活劳动作为主要内容,如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等,引导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锻炼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针对中高年级,则可将简单的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作为主要内容,如组织学生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服务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通过明确划分课程任务,能够更加贴近各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第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现阶段,部分小学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存在着内容单一问题,主要带领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技能,难以全面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要认真贯彻“意见”及“指导纲要”等政策精神,统筹开展日常生活性、生产性以及服务性劳动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学校要着重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设计具体性的劳动内容,包括整理桌椅、打扫教室卫生、佩戴红领巾等,帮助学生掌握叠衣服、洗菜等生活技能,促使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劳动意识得到培养。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学校要着重开展生产性及服务性劳动教育,结合采用语言讲述、信息技术呈现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工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了解,掌握简易工具的使用方法;带领学生创造性利用废旧物品,如缝制布偶等,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及实践创造力。同时,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喜好特征,可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对医生、教师、外卖员等社会劳动者角色进行扮演,创设真实的劳动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各类从业者的艰辛,让学生养成敬爱劳动人民、不畏艰辛的良好品质。第三,引入多样性教育资源。近些年来,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劳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资源支持。因此,学校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更好地达成劳动教育目标。小学生缺乏丰富的劳动经验,将扫地、拖地等具体行为等同于劳动,不了解有用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各行各业劳动模范认真工作的场景,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知劳动。同时,向学生直观呈现创造性劳动的视频图片,包括自制口罩、自制小灯泡等,讓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意义,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融入创新精神。
融合知识学科教学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劳动教育需有机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促进学生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能力以及劳动意志的全面发展。语文、英语、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通过融合学科知识教学与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因此,小学教师要对学科教材进行认真研读,深入挖掘、利用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第一,劳动教育在语文课程中渗透。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学校要引导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以二年级上册“做手工”口语交际为例,紧密联系着劳动教育,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参与的劳动活动、掌握的劳动技能以及获得的体验情感,促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得到激发。第二,劳动教育在数学课程中渗透。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以常见的“植树问题”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此类问题的解答思路后,可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与植树活动,在劳动实践中验证数学知识,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第三,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劳动习惯,蕴含着大量的劳动教育、公共参与内容,为劳动教育的渗透融合提供了良好条件。以《为父母分担》一课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融合德育主题活动
德育与劳动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皆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德育主题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进一步改善德育和劳动教育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志。第一,校内德育主题活动中渗透。通常情况下,可从班级主题活动与学校集体活动两个方面划分校内德育主题活动的类型。班主任负责开展班级主题活动,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可结合劳动教育目标,组织以劳动光荣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引导学生绘制板报,布置教室环境。在活动实施中,组织学生结合劳动光荣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提升学生的劳动认知。学校集体活动的类型众多,如教育宣传活动、校园实践活动等,学校要结合自身条件,灵活开设能够融入劳动教育的集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专门开辟农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划分区域内种植果蔬、花草等植物,以便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第二,校外德育主题活动中渗透。很多社会劳动活动适宜小学生参与,学校可进一步拓宽德育范围,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德育实践及劳动教育活动,在发展学生社会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劳动素养。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学校可着重开展这些校外实践活动:环保活动。此类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环卫志愿活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公共参与意识以及劳动品质。科普活动。此类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意识。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观摩周边的工厂、田间生产等,向学生介绍相关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爱心活动。此类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品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践行道德理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调动家庭及社会力量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为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学校要积极联合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构建协同实施、协作育人机制,发挥教育合力。第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目前,一些家长对子女十分宠爱,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导致家校合力难以形成。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要与学生家长密切沟通,利用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线上活动及官方公众号、微信群等线上渠道,深入宣传劳动教育方面的政策思想,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知识,引导家长为学生提供日常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完成个人生活事务。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还可鼓励家长让学生尝试做一些难度更大的家务。第二,加强与社区协作。为进一步扩大学生劳动场所,学校要积极联系社区主体,共建劳动基地,避免劳动教育出现边缘化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丰富劳动体验。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组织类型多样的主题公益活动,如在重阳节组织关爱老人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走访社区孤寡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总之,只有融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各方教育优势,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及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要结合政策精神,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融合各学科教学与德育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同时,要积极联合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水平。
(作者单位:南京市莫愁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