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能源话语隐喻架构对比研究
2023-06-28张袁月陈纪宁
张袁月 陈纪宁
摘要:能源话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中英能源白皮书作为典型的官方能源话语隐含着两国应对能源问题的不同价值立场。基于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分别建立21世纪中国能源白皮书语料库和英国能源白皮书语料库,对比分析中英两国如何通过隐喻性话语建构能源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研究发现,两国均使用了建筑架构、容器架构、军事架构、经济与科技架构、集体架构、运动与方向架构,但各有所侧重。中国主要使用了比赛、建筑等隐喻,深层架构体现了中国政府奋进拼搏和注重实干、集体主义价值观、历史现实指向的时间观;英国重点使用了容器、军事隐喻等,激活了期待实现低碳话语霸权的政治立场、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未来指向的时间观。中英两国应当积极寻找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共同话语和共同利益,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发展进程。
关键词:能源话语;能源白皮书;概念隐喻;架构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3)01-0067-09
一、引言
能源在人類文明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能源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备受瞩目的议题,人类对于能源与社会关系的多样化认知促使能源人文蓬勃发展,作为其重要体现的能源话语逐渐兴起并备受瞩目。能源话语是围绕能源(或特定能源品种)的生产、运输、消费、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等诸多议题而产生的话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政治倾向性。[1]话语反映了人类的身份、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信息,能源话语代表了各国的能源战略利益,而这恰恰是“国家间关系变迁、地缘政治格局调整、权力重新分配的重要支点”[2]。
能源白皮书是由政府或官方机构发布的代表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政策倾向、价值立场的文件,是研究能源政治话语的重要语料。国外对于能源政治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多集中于政治和传播学领域,只有较少研究对能源白皮书的话语进行具体分析,如Boykoff探讨了能源话语媒介的政治功能[3]。国内目前对于能源白皮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政策[4]、生态环境[5]、气候变化[6]、低碳经济[7]等领域;在话语研究方面,于红考察了中国能源白皮书英译文的词汇特征[8],赵秀凤等从国际生态话语视角出发,采用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中英能源白皮书的话语建构[9]。
隐喻作为一种建构话语认知的工具,在能源话语的生成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国别差异视角下的能源话语建构中,隐喻充当了不同国家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投影仪”。国外学者将批评隐喻分析应用于能源话语的地缘政治和价值立场研究,凸显了能源话语的“政治”属性。[10-11]国内学者利用概念隐喻相关理论研究了国内外媒体报道[12-13]、演讲报告[14-15]中的隐喻架构,结合话语传播分析政治话语的架构策略;在能源话语研究方面,刘阳利用语料库工具Wmatrix考察了国外能源机构和能源公司发布的能源报告中的概念隐喻[16]。然而,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外文语料,分析西方政治话语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与身份建构,缺少中英语言对比分析视角下的隐喻架构研究,导致对中西方建构话语时所持态度与观念的差异阐释不足、中英语言认知的可接受界限模糊。
鉴于此,本文以21世纪中国和英国能源白皮书为语料,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架构理论,分析文本中的概念隐喻、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中英能源白皮书主要体现了哪些概念隐喻和架构;第二,中英两国能源话语的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存在着何种异同,表层架构如何体现两国的能源价值观。两个问题互为补充,先梳理两国能源白皮书中最主要的概念隐喻和相关架构,分析中英能源话语中所隐含的政治意图、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异同,进一步明晰两国的能源主张与能源治理基本立场;然后在话语表征的基础上,以隐喻架构为视角展开能源政治话语建构方式的横向对比,进一步揭示意识形态指引下的话语表征呈现原因及实践理据,为建立全球能源治理共同体寻找话语和实践层面的契合点。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是分析政治话语深层意图的重要手段。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用另外一种事物理解当前的事物,并且人类的思维是隐喻性的,人类的概念系统通过隐喻建构。[17]Lakoff将认知科学和社会学当中的“架构(Frame)”概念引入了隐喻理论当中,并用来分析政治话语,他认为架构存在于人类大脑神经系统中,当事实不符合架构,社会现实就会被忽略,认知架构操纵政治话语建构与解读。[18]话语传播的接受者运用架构去理解客观现实。架构主要有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两种,由词语激活的心理结构为表层架构 ,构成道德世界观和政治哲学的最根本的架构是深层架构。[19]能源白皮书实质上是国家政府基于自身的价值立场,使用一定的话语策略对能源政治话语的建构。当隐喻架构所蕴含的政府能源立场和价值观与受众的心理架构相契合时,就会增进受众对政府所表达的能源话语及其价值观的认同。由此,能源白皮书以政治话语为媒介推动形成能源话语联盟,实现指导能源政策制定与实施、进行能源实践的价值旨归。
本文的语料来自中国和英国21世纪发布的能源白皮书,具体包括中国发布的白皮书3篇:《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20],《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21],《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22];英国发布的白皮书5篇:《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3],《迎接能源挑战》[24],《英国低碳转型计划》[25],《规划我们的电力未来:一份关于安全、经济和低碳电力的白皮书》[26],《能源白皮书:推动零碳未来》[27]。经人工清洁处理后分别建立中国能源白皮书语料库(共24 371词)和英国能源白皮书语料库(共364 541词)。首先,借助AntConc3.5.8w软件建立主题词数据库,参照语料库分别为Torch Corpus和Clob;其次,参照 MIP (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28]的隐喻识别过程对主题词中的隐喻架构进行识别;最后,针对中英能源白皮书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隐喻和架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中英能源话语中主要的隐喻架构,探讨中英两国在能源立场、价值观上的异同以及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的交互作用。
三、中英能源白皮书主题词概念隐喻和架构分析
中英能源话语是在中英语言各自的结构、语义、语用的基础上结合两国能源现实建构起来的,在话语目的和功能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利用AntConc3.5.8w软件对中国和英国能源白皮书语料进行处理后,选取在文本中出现频率显著较高的主题词,参照范畴化理论,根据词与词在语义性质上的特征加以概括归纳,以隐喻中的源认知域作为分类基准对主题词进行归类,建立主题词表(见表1)。
(一)中国能源白皮书中的主要隐喻和架构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变革,中国能源白皮书主要形成了能源消费、能源供应、能源科技、新能源、能源与环境、体制改革、国际合作七大模块的篇章架构,具有鲜明的中国能源话语特征。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能源白皮书中主题词类型可以分为五类,即比赛类、建筑类、经济与科技类、集体类、运动与方向类。
1.“比赛”隐喻和相关架构
在中国能源话语体系中,能源实践具有鲜明的“比赛”特征。在中国能源白皮书中,比赛类词出现频率较高,如“水平(782.53)”“公平(594.09)”“淘汰(328.90)”“加快(295.09)”等词语激活了“比赛”表层架构。从源域的比赛架构到目标域的能源实践架构之间映射的路径形成了“能源实践是比赛”“能源市场是赛场”的双层比赛隐喻,将中国的能源实践和生态治理赋予了“紧迫性”,也突显了生态环保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构关系;与此同时,在能源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能源市场公平、合理的竞争模式。中国能源话语比赛隐喻背后的深层架构是在应对能源改革时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与之构成的复合架构如图1所示。
例1 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培育节约能源和使用绿色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22]
例2 根据国内资源禀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统筹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序发展先进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促进增储上产,提高油气自给能力。[22]
比赛架构由参赛者、裁判、淘汰者、赛场等要素构成,分别对应了能源架构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主体、环保标准、落后产能、能源市场。在例1中,参赛者是“全社会”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主体,将“能源节约型社会”作为这场比赛的目标,比赛的过程包括倡导正确的能源消费观、培育新型的能源生产生活方式等。这场能源实践比赛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加快”步伐以缩短时间,尽快实现全社会节约能源、使用绿色能源的目标。在能源实践当中,淘汰者应当是“落后产能”,最终的赢家应当是“先进产能”。如例2,从“有序发展先进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可以看出中国的能源格局内部是动态的,内蕴着先进和落后产能之间的竞争关系,能源实践的参赛者需要在新旧产能的竞争中寻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体现了中国能源话语辩证统一的逻辑内涵。比赛架构渲染了全社会能动地参与能源实践比赛的紧迫性、必要性,传达出一种目标明确、全员协作、团结拼搏、赢得比赛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例3 大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打破壟断、放宽准入、鼓励竞争,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22]
能源市场竞争也使用了比赛隐喻,即“能源市场是赛场”。如例3,要保证能源价值比赛的公平性,就要打破市场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能源市场形成一种公平、和谐、共赢的局面。这也表征了中国人追求多元主体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念,强调赛场上竞争主体的平等相处,并且共同享有和消费现有资源,共建稳定繁荣的能源消费市场。
总体而言,比赛隐喻表层架构的话语表达,激活的是团结一致、奋进拼搏、积极进取的深层架构,是蕴含在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价值观。中国的人口规模和能源生产消费体量都是巨大的,能源实践过程中困难和阻碍重重,如果全社会不能在能源实践中达成共识、协同奋进,势必会影响达到最终的能源发展目标。因此,比赛隐喻能够唤起全社会参与到比赛当中来的决心和信心,并且以斗志昂扬的姿态应对这场新旧产能之间、能源市场主体之间的激烈竞争。
2.“建筑”隐喻和相关架构
在中国能源白皮书中,中国能源事业的发展现状和目标通过建筑隐喻表现出来,如“建设(1 853.27)”“体系(993.08)”“结构(439.88)” “构建(254.87)”等词语激活了“建设能源大厦”这一隐喻性表层架构,即中国能源事业是一个庞大的正在建设的立体空间,需要各主体、各领域齐心协力共同建设中国能源未来。当然,这也表明中国政府倾向于把能源白皮书定位成“一种行动纲领或行动宣言”[9]20,能源这座“大厦”需要中国和世界一道精心设计、持续打造、共同完善。建筑隐喻的表层和深层架构构成的复合架构如图2所示。
“建设能源大厦”这一隐喻架构同时激活了与建筑隐喻密切相关的集体架构、经济与科技架构、运动与方向架构。首先,大厦的建成不能只靠一己之力,必须依靠集体协同合作。中国能源白皮书中的能源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照下的全球能源治理提供知识和话语支撑”[29],具体表现为中国在寻求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全球协同合作,呼吁各国际主体共同参与能源治理,这就激活了集体架构,与中国自古以来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符合。其次,中国政府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源经济和能源科技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否,因此只有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和加快科技进步,才能建好能源大厦,经济与科技架构由此被激活。最后,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打造能源大厦亦是如此,中国政府倡导能源发展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方向,还要抓住“重点”和“中心”,推动能源事业向上、向前发展,从而激活了运动与方向架构。
例4 中国能源发展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坚持以平等互惠和互利双赢的原则,以坦诚务实的态度,与国际能源组织和世界各国加强能源合作,积极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领域,维护国际能源安全与稳定。[20]
例5 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能源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提升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能源保障,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1]
从例4可以看出,中国的能源大厦建设需要国际合作,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保证国际能源安全与稳定。能源大厦是世界共有的,中国的能源治理也是为世界经济发展作贡献。正如葛静深所说,中国能源官方话语不断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命运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以及全人类的命运进行关联,表明中国希望同各国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30]例5表明,经济体制与科技是筑牢能源大厦的基础,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够促进能源发展。
建筑隐喻与相关架构的表达,激活了中国人勤劳能干、有序行动的民族文化心理。从“立足国内的基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实的能源保障”等能源战略愿景中可以看出,建造能源大厦并非一日之力,必然要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小到公民节约能源,大到国际能源合作,倡导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共同为维护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经济发展而付诸有计划、分层次的科学行动。这个过程必然是艰辛的、复杂的,但是凭借全社会的集体行动、有序推进,必然能够完成这一项宏伟的能源战略工程。
(二)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的主要隐喻和架构
英国能源白皮书自2003年发布以来,主要围绕低碳经济、能源挑战、能源转型等主题,向公众传播能源的现状与未来,尤其是低碳经济一直是英国能源政治话语的主线。经统计分析,英国能源白皮书中主要涉及容器、军事、经济与科技、未来指向四类主题词(见表1)。
1.“容器”隐喻和相关架构
容器隐喻是英国能源政治话语的重要建构方式。“capacity(1 229.14)”“storage(684.74)”“including(409.38)”等主题词作为源域词投射到能源架构中,形成“电网是容器”“能源产业是容器”的隐喻,英国政府将能源储能扩张和能源结构优化看作是衡量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容器隐喻的表层和深层架构构成的复合架构如图3所示。
考察搭配词,与“capacity“搭配的主要是“grid capacity(电网容量)”“nuclear capacity(核能容量)”“generation capacity(发电容量)”等,可以看出英国当前的能源结构是以电能和核能等新型能源为主,并且主张将新能源储能生产与供应看作能源事业的发展目标。此外,容器隐喻架构还激活了与之相关的经济与科技架构、未来指向架构。首先,新能源的储能量、运输效率都要依托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这就激活了经济与科技架构,体现出英国政府坚持能源政策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价值立场。其次,英国重视新能源的儲能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能源市场供应危机,这是英国政府防患于未然的考量,体现出英国时间文化当中的未来导向,从而激活未来指向架构。
例6 This accelerated transition requires scaling-up the rollout of EV charge points and, in turn, an associated expansion i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network capacity, to meet the increase in demand for power.[27]
从例6可以看出,英国的能源转型导致其对发电量以及网络容量有较大需求,使用容器隐喻建构能源话语可以更加具象地描绘英国当下的新能源需求规模,渲染英国能源发展现状。此外,容器还有辅助量化的功能,基于量化了的能源需求规模、网络容量以及储存能力的信息,英国可以通过信息评估与政策规划来优化能源市场配置。
透视容器隐喻及其相关的表层架构,英国政府之所以将“容量”作为能源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通过量化能源规模、扩充储能空间等措施实现零碳排放的能源实践目标。这就激活了英国人的“零碳”环保观这一深层架构。英国是“零碳”环保观的先行者与倡导者,这一概念对全球能源治理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意义。通过生产扩容以及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等手段,在保证能源市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促进能源转型,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零碳”环保并行的目的。
2.“军事”隐喻和相关架构
英国能源白皮书中还使用了军事隐喻建构能源话语,使用了“strategy(678.01)” “deployment(564.04)”等主题词激活军事架构,建构了“能源战略是军事战略”的隐喻。能源在军事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地缘政治权力的重要来源。[31]正是由于能源本身携带的军事资源属性,为能源话语的军事隐喻创造了条件。运用军事相关概念明确能源的战略地位也是该类隐喻的共同特征。[16]86
例7 These strands of policy in different sectors add up to an ambitious strategy for change.[23]
例8 This has involved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IEA on energy technology roadmaps, collaborative R&D, capacity building and funding of technology deployment.[25]
英国制定能源政策组成能源战略体系,相当于军事变革中的战略部署。如例7,能源政策是国家能源发展的指令性与指导性文件,能源实践要依赖能源政策的制定与施行,是由官方权威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动。不同部门的政策涵盖了能源实践的各个方面,
以应对能源危机等不确定因素的威胁,能源作为军事资源是贯穿其中的共性线索。因此,能源战略具有军事战略的全局性和权威性特征。在例8中,英国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战略部署在能源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发展科技作为一项军事行动进行统筹规划、细致研究。英国在军事战略中十分注重“技术至上”,此处也将科技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含在军事架构背后的深层架构是英国期望通过能源战略的部署,引领能源尖端技术,从而掌握在全球能源转型乃至全球能源治理领域的話语权。
四、中英能源话语的隐喻架构对比分析
能源话语集知识性和权力性于一体,借助专业知识的权威性及权力的生产性和制约性力量进行传播。[32]中国和英国使用隐喻架构在建构能源现实时,虽然在概念隐喻和表层架构中有共同的隐喻思维逻辑,但侧重点不同,一方面表现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生态追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两国各自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立场。为了方便比较,对中国和英国能源白皮书中主题词及类型进行简单罗列对比(见表2)。
(一)表层架构对比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中英两国能源白皮书都使用隐喻激活了建筑架构、容器架构、军事架构、经济与科技架构、集体架构、运动与方向架构,通过考察搭配词及语境,发现由于政治立场和文化语境的差异,能源话语意义建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建筑架构
中国能源政治话语中主要使用了建筑隐喻架构,将中国的能源事业视为正在被规划、建造、完善的建筑体系,强调各个社会主体在建造大厦过程中都应付诸具体行动,体现了一种实干精神。而英国的建筑架构主要使用了“build”这一词汇,与之搭配的是“to build”“will build”等表示未来规划的词,构成了“能源未来是建筑”的隐喻,更强调在宏观上描绘一幅国家能源经济、低碳未来的蓝图,是一种建设计划,具有理想性、规划性、激励性的特征。
2.容器架构
容器架构在中国能源话语中的使用并不显著,但同英国一样,主要用于对发电量的描述,使得能源规模更加具象,主要使用了“容量”“其中”等词语来描述发电装机容量。英国能源白皮书重点使用了这一隐喻架构,突出电网容量、储能量在能源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英国能源转型之后对电能的依赖不断加强,社会的低碳化与电能的高效配置相互作用、相互依托,力图避免电力需求过量带来的能源问题。
3.军事架构
中英两国都使用了军事架构建构能源话语,使用了“能源问题是战争”的隐喻,然而两国白皮书体现的战略倾向有所不同。中国的能源战略思想倾向于“创新”,通过考察搭配词发现,中国政府启用了“发展战略”“创新战略”,中国政府倾向于使用科技创新、政策创新、理念创新来应对当前的能源现实,对能源问题应对进行宏观政策上的指引。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的能源战略部署则更加具体,更倾向于打好“经济”战,如例9具体介绍了SMR(小型模块化反应器)的部署可能性;英国能源白皮书中还详细阐述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能源产业各环节的规划,强调产业之间的协调联动,目的是创造最优的经济效能,避免由能源问题带来的社会经济难题。
例9 SMRs are faster to build than large-scale nuclear plants and are potentially suitable for deployment in a wider number of sites across the country.[27]
4.经济与科技架构
两国能源话语在经济与科技架构上的含义较为统一,均重视技术和市场在国家能源事业中的地位,这也是出于现实需要,因为技术和市场是全球能源治理的两个重要抓手。中国能源白皮书中使用了“市场”“技术”等主题词,主张通过推动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将能源的商品属性充分彰显,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公平的能源市场;还要通过促进能源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国家能源科技力量,加快推动能源转型。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科技和市场两类主题词的关键值较高,分别是“market(1 730.29)”“technologies(1 712)”,英国的能源市场发展更强调能源交易的自由与多元,技术创新则明确指向核能和清洁能源技术。
5.集体架构
虽然两国都使用了集体架构,关注国际能源发展趋势,但是就主题词的关键性可以看出其重视程度的差异。中国能源白皮书中频繁使用了“世界(1 318.06)”“国际(1 003.80)”等关键词,表明中国对国际合作、世界能源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远高于英国,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风范。中国的能源治理是基于全球视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能源领域的体现就是构建绿色、开放、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共同体”,通过协商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问题。英国虽然不排斥国际合作,但是更注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其“领导”作用,由例10可以看出,在英国的能源价值观中引领大于合作。
例10 Utilise the UK's world-leading scientists, business leaders and innovators to position the UK a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leader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transport.[27]
6.运动与方向架构
两国都使用了运动与方向架构,但是就行动性词汇所表征的运动轨迹来看,方向则完全相反。中国能源话语中更多使用“增加”“推进”这种主题词强调向前向上的运动趋势,主要搭配是“收入增加”“能源供应增加”“推进能源设施建设”等,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紧密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推进能源保障政策实施。英国则较多使用了“reduction”“reducing”这类表达向下的运动趋势的主题词,主要搭配是“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这与英国能源事业的主线——减少碳排放、倡导零碳生活有着密切关联。
除上述6种共现使用的隐喻架构外,中国能源话语中还重点使用了比赛隐喻架构,英国能源话语中还使用了旅行、人体、河流等
隐喻架构。中国使用比赛隐喻主要是建构国内的能源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突出了市场在能源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对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英国能源话语中,旅行隐喻强调了能源发展进程中的风险和阻碍,也表明英国政府正视推进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重重挑战;人体隐喻当中的“generation(1 980.15)”使用频次最高,用以建构能源生产的过程,将客体赋予人的特征,让话语表达更易被接受;河流隐喻建构能源作为生活生产物资从发源地流向目的地,体现了英国能源产量的区域差异。
(二)深层架构对比分析
1.生态环保理念:稳中求进与“急先锋”
中英两国都将能源话语建构放置于国际生态环保的语境下,这表明两国在能源治理上的共同利益是基于良好的全球生态环境,共同目标也是为了建造一个环保与经济并行的能源世界。但是,在具体的环保策略上两国存在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同时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在增长”[33]1,要想为全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清洁的、充足的能源,“中国必须在技术变革方面实现多样化,并且引领技术变革”[33]1。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前并没有完全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賴,并且将能源转型视为一个长期的事业,需要依靠持续的科技发展协助环境保护。英国则期待通过引领低碳生活、依靠清洁能源为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由此可见,虽然两国在构建话语时都使用了经济与科技架构帮助传达生态环保理念,但是两国能源战略的态度倾向存在着显著差异,中国在能源转型中更加仔细谨慎,英国则期待发挥急先锋的领导带头作用,希望得到国际社会对英国低碳治理的认可,企图掌握低碳环保领域全球话语权。
2.能源治理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对于集体架构,中国能源白皮书中使用的频次显著高于英国,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这体现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中国在能源话语中反复强调“全球合作”“国际交流”,表明中国将环境保护事业视为一项全球责任,中国积极履行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应尽的义务,展现了大国担当。此外,中国更加注重整体价值和集体指向,将国家间的优势互补、资源互利看作是人类社会持续向前演进的重要条件。[34]中国始终坚持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各国应互助共存、合作共赢、成果共享。英国则崇尚自由主义价值观下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社会的人民至上形成鲜明的对比。[35]英国在能源话语中强调国家自身的身份建构,突出英国作为全球社会行为主体为世界低碳未来做出的贡献,期待在国际能源转型中独占鳌头,通过技术和政策优势引领世界低碳未来。这其中隐含了西方哲学中“自我—他者”二元对立的思想,即英国政府决心在能源治理领域超越国际社会中的“他者”。
3.政治话语时间哲学观:历史现实指向与未来指向
中英两国在能源话语中表现出不同的时间哲学观。中国能源白皮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比赛隐喻和建筑隐喻,通过“加快”“淘汰”“加强”“基础”等词汇强调反思过去的能源实践、着眼当下的能源现状,从客观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谋划能源治理方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历史现实指向。换而言之,中国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强调通过全社会协同和国际合作来达成能源治理目标。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大量使用了“change”“plan”“future”等未来指向的主题词,通过容器隐喻、军事隐喻等激活了英国低碳能源事业的宏伟蓝图,这种规划性和计划性的话语表述体现了英国政府期待通过政治话语博取公众对其未来能源战略的支持,也说明能源转型和低碳经济在英国当前和未来的能源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总之,中英能源白皮书中的隐喻架构体现了两国不同的能源观。比赛架构、建筑架构、集体架构体现了中国政府实事求是,立足当下国内能源事业现状和国际社会能源治理实践,通过科技创新和市场监督等方式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繁荣、宜居的世界。容器架构、军事架构体现了英国政府积极争先,通过电网、核能和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推动国家低碳治理成果占领世界能源转型先锋的位置。
五、结语
能源话语映射了当下的能源现实,并反过来作用于能源治理进程。中英两国能源话语反映出两国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路径,本研究以概念隐喻和架构理论为依据,对比分析了中国和英国能源白皮书当中的隐喻架构。研究发现:中英两国在建构能源话语时均使用了建筑架构、容器架构、军事架构、经济与科技架构、集体架构、运动与方向架构,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能源话语背后的深层架构是奋进拼搏和注重实干、集体主义价值观、历史现实指向的时间观;而英国能源话语激活的是期待实现低碳话语霸权的政治立场、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未来指向的时间观。中英两国应当积极寻找能源话语中的共同利益,加强科技合作、引领全球生态环保,一同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进程,为构建绿色低碳全球能源治理格局贡献力量。在此基础上,未来还可以从中英两国能源话语的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建构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助力中国特色能源话语建构,提升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赵秀凤.能源话语研究的体系与范畴[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5(3):63-77.
[2] 鲁刚,毛吉康.全球能源治理理论、趋势与中国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
[3] Boykoff M.From Convergence to Contention:United States Mass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Science[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7(32):477-489.
[4] 吕晓岚.实施节约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解读[J].天然气技术,2008(2):9-12.
[5] 王琳琳.生态城市概念演化[J].环保科技,2012,18(3):22.
[6] 朱松丽,徐华清.英国的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从2003版到2007版能源白皮书[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5):272-276.
[7] 鲍健强,朱逢佳.从创建低碳经济到应对能源挑战——解读英国能源政策的变化与特点[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48-154.
[8] 于红.中国能源白皮书英译文词汇特征考察——基于语料库的研究[C]//赵秀凤,逯义峰.能源话语研究论丛.青岛: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9:206-222.
[9] 赵秀凤,刘畅.国际生态话语视角下中英能源白皮书话语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6):17-25.
[10] Carvalho A.Media(ted) Discourses and Climate Change: a Focus on Political Subjectivity and (Dis)engagement[J].WIREs Climate Change,2010(1):172-179.
[11] Kapranov O.Conceptual Metaphors in Ukrainian Prime Ministers' Discourse Involving Renewables [J].Topics in Linguistics, 2015(16): 4-16.
[12] 張薇,毛浩然,汪少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分析——基于SARS和H7N9疫情报道语料[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00-108.
[13] 单理扬.媒体话语的隐喻叙事研究——以美国主流报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隐喻塑造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7,38(4):17-26.
[14] 吴丹苹,庞继贤.政治语篇中隐喻的说服功能与话语策略——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38-42.
[15] 汪少华,张薇.美国政治话语的隐喻架构模式建构研究——以布什和奥巴马的环保演讲为例[J].中国外语,2017,14(2):54-59.
[16] 刘阳,赵秀凤.基于语料库工具Wmatrix的能源隐喻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5):84-86.
[17]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6.
[18] Lakoff G.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Hartford: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04:73-74.
[19] 汪少华.谚语·架构·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4-6.
[2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EB/OL].(2007-12-26)[2021-11-08].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07/Document/307873/307873.htm.
[2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EB/OL].(2012-10-24)[2021-11-08].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12/Document/1233790/1233790.htm.
[2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EB/OL].(2020-12-21)[2021-11-08].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42312/Document/1695299/1695299.htm.
[23]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EB/OL].(2003-02-24)[2021-11-08].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
[24]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Meeting the Energy Challenge: a White Paper on Energy[EB/OL].(2007-05-23)[2021-11-08].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mee-ting-the-energy-challenge-a-white-paper-on-energy.
[25] Department of Energy & Climate Change.The UK 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 National Strategy for Climate and Eenergy[EB/OL].(2009-07-15)[2021-11-08].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the-uk-low-carbon-transition-plan-national-strategy-for-climate-and-energy.
[26] Department of Energy&Climate Change.Planning Our Electric Future: a White Paper for Secure, Affordable and Low-carbon Energy[EB/OL].(2011-07-12)[2021-11-08].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planning-our-electric-future-a-white-paper-for-secure-affordable-and-low-carbon-energy.
[27]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 Industrial Strategy.Energy White Paper: Powering Our Net Zero Future[EB/OL].(2020-12-14)[2021-11-08].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 cations/energy-white-paper-powering-our-net-zero-future.
[28] Pragglejaz Group.MIP: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J].Metaphor and Symbol,2007,22(1):1-39.
[29] 鄭世高.国际生态话语视角下的国际能源话语研究[C]//赵秀凤,逯义峰.能源话语研究论丛.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9:19-26.
[30] 葛静深.当代中国能源话语中的安全化逻辑与国家形象建设[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3):35-42.
[31] 张建新.能源与当代国际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84.
[32] 赵秀凤.能源话语的社会实践网络分析 [C] //赵秀凤,逯义峰.能源话语研究论丛.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9:18-31.
[33] 丹尼尔·拉卡耶,迪亚哥·帕瑞拉.能源世界是平的[M]. 欧阳瑾,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7.
[34] 张智,陈怡帆.中国精神中的集体主义内核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1(3):96-100.
[35] 江畅.西方价值观检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4):413-423.
责任编辑:曹春华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ical Framing in China-UK Energy Discourse
——A Corpus Analysis of the Energy White Pap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ZHANG Yuanyue, CHEN Jin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 Qingdao 26658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China-UK energy white papers as an official media of energy discourse bearing distinctive social significance present different views and stance in addressing energy crisis. Based on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framing theory, this paper compares how China and United Kingdom frame the energy politics and political power by analyzing the metaphorical discourses from the corpus of China-UK energy white pap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both use the same metaphorical frames (vehicles) as architecture, container, military, economy, technology, collectivist notions, motion and direction, but have different focal points. China energy white papers mainly use such metaphors as competition, architecture and so on, manifesting the governor's concepts of perseverance, steadfastness, solid work, collectivism and past-directed time orientation. The UK energy white papers employ metaphors like container, military and so forth, showcasing the political stance to become a leader in low-carbon discourse, individualism and future-directed time orientation. Accordingly, both countries are supposed to seek common ground and common interests in global energy governance to promote the global energy transition.
Key words: energy discourse;energy white papers;conceptual metaphor;fra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