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微喷灌技术应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3-06-28陈东
陈东
摘要:【目的】探析微喷灌技术应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畦灌为对照,设置3个微喷灌灌水定额,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变化特征。【结果】微喷灌能够显著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随灌水定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显著增加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微喷灌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灌水定额为40mm/次时,叶绿素和净光合速率最高。微喷灌显著提高玉米千粒重、行粒数和产量,在灌水定额为40mm/次时,玉米产量最好。【结论】综合比较,微喷灌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产量及产量因素在灌水定额为40mm/次时,玉米长势最好,产量最高,是较为合理的微喷灌灌水量。
关键词:玉米;微喷灌;产量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山东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水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物质,也是植物营养物质输送的载体[2]。水分影响着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动[3]。随着农业的发展,农田用水量逐年增加,导致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4],传统的灌水主要是通过大水漫灌或者畦灌,这种灌溉方式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下[5]。
微喷灌是介于滴灌和喷灌之间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6],具有节水降耗、不受地形地貌限制、灌水均匀、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可控、对土壤和作物扰动小、对水质要求低、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易于实现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突出优点[7],对农田小气候及土壤性状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8]。吕丽华等[9]研究了微喷灌冬小麦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在较低灌水量范围内,相同灌水量下微喷灌小麦叶片渗透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高于畦灌小麦,微喷灌能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片生理活性,增产效果突出,节水潜力较大。郑孟静等[10]研究微喷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微喷灌控水方式,灌水定额38mm、灌水2-3次,可在保障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党建友等[11]研究表明,微喷灌生育期灌4水,越冬水和拔节水灌水量增加到600m3/hm2,配合拔节水和灌浆水追施氮肥,使冬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增加而增产,且水肥利用效率最高。因此,本文以畦灌为对照,设置3个微喷灌灌水定额,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变化特征。为山东泰安地区玉米高产栽培和微喷灌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試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于泰安市东平县进行,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介于东经116°20′—117°59′,北纬35°38′—36°28′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日照数2627.1h,日照百分率58%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2.9℃。年内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全年平均≥0℃的积温4731℃,≤10℃的积温4213℃,无霜期平均195 d,年平均降水量为697mm。土质为沙中壤土,pH值为6.4,有机质含量10.74g/kg,全氮含量0.86g/kg,碱解氮含量86.31mg/kg,速效磷含量27.97mg/kg,速效钾124.82mg/kg。
1.2 供试材料
试验玉米品种为郑单 958 为试验材料,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提供。试验用无机肥料为尿素(46% N)、过磷酸钙(17.5% P2O5)和氯化钾(60% K2O),购自当地农资市场。
1.3 实验设计
试验于2019年进行,采用完全随机设置,试验以畦灌为对照(CK)灌水定额为70mm/次,灌溉3次;微喷灌设置3个灌水定额,分别为20mm/次(T1),40mm/次(T2),60mm/次(T3),各处理均灌溉3次。微喷灌处理每小区铺设微喷带,微喷带为斜5孔、孔径0.8mm、带宽40mm、喷射角范围45°-70°,微喷带铺设在玉米行间。所有处理均施入氮肥(N)180kg/hm2,磷肥(P5O2)90kg/hm2,钾肥(K2O)90kg/hm2,氮肥60%、所有磷肥、钾肥及微生物肥料作为基肥在播种前(4月25日)一次性施入,其余氮肥在玉米拔节期前(6月15日)进行追施。每小区8垄,垄宽0.65m,长7m,面积约36.4m2,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试验田田间管理同大田。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玉米干物质的测定
分别在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乳熟期和完熟期取样,将植株按茎、叶、穗分开,于105℃下杀青30min,80℃下烘干至恒重,进行称重。
1.4.2 叶面积的测定
分别在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乳熟期取样,每个小区取玉米植株3株,测定叶面积、干物质重量。叶面积的测定用长宽系数法。
叶面积(cm2)=长(cm)×宽(cm)×0.7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
1.4.3 玉米光合特性的测定
在玉米抽雄期用SPAD仪测定叶绿素含量,同时用便携式光合系统(GFS-3000)测定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1.4.4 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玉米实收测产,收获晾干后,于室内考察穗行数、穗粒数、百粒重、含水量等穗部性状,按14%含水量计算籽粒产量。
1.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10统计和计算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喷灌对玉米干物质的影响
干物质是反映植株生长的重要指标,由表1可知,随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微喷灌显著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其中在拔节期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抽雄期,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2.33%、5.86%和4.45%,T3处理和T1、T2差异不显著。在灌浆期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1.29%、17.06%和13.56%,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乳熟期,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3.43%、11.98%和8.17%,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完熟期,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3.69%、10.72%和8.67%,T2和T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2.2 微喷灌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叶面积指数直接影响干物质的积累量和产量,是衡量玉米生长的重要指标。由表2可知,叶面积指数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微喷灌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在拔节期,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抽雄期,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3.78%、16.86%和9.00%,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灌浆期,各处理表现为T3>T2>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2.84%、7.64%和12.95%,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乳熟期,各处理表现为T3>T2>T1>CK,T1处理和CK没有显著差异,T2和T3显著高于CK,分别高出3.53%和6.99%,T2和T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完熟期,各处理表现为T3>T2>T1>CK,T1处理和CK没有显著差异,T2和T3显著高于CK,分别高出6.57%和3.02%。
2.3 微喷灌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微喷灌显著影响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其中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2.99%、5.43%和7.23%,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叶绿素b含量表现为T2>T3>T1>CK,T1和CK没有显著差异,T2和T3显著高于CK,分别高出11.96%和10.18%。叶绿素a+b含量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2.76%、7.41%和8.15%,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
2.4 微喷灌对玉米葉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光合特性是作物物质积累的基础,由表4可知,微喷灌显著影响玉米光合特性,其中净光合速率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1.70%、9.00%和3.07%,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7.70%、18.33%和13.75%,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气孔导度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7.52%、15.76%和19.88%,T2处理和T1、T3处理没有显著差异。蒸腾速率表现为T2>T1>T3>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12.56%、22.46%和10.02%,T1和T3处理没有显著差异。
2.5 微喷灌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5可知,微喷灌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各处理间穗数和穗行数没有显著差异。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4.42%、12.10%和6.59%,T1和T2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千粒重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2.14%、3.32%和5.56%,T3处理和T1、T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玉米产量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10.36%、23.53%和13.59%,T1和T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玉米地上部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反映群体的光合能力[12],其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水分是影响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条件,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同化物在植株各器官不断地进行着转化与分配,并且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较大[13]。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喷灌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一方面,是由于微喷灌的灌溉均匀度较好,能够保证土壤含水量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微喷灌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模式,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土壤养分损失,从而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随微喷灌定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微喷灌灌水量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可能是由于灌水量的增加导致土壤养分淋溶量加大,从而减少植株对养分的运输。
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能,是由叶片对光能截获和光合作用转化而来的[14],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光合作用决定作物物质积累,光合能力的提高对增加籽粒产量有重要作用[15]。通过合理的水肥协调,能够调节作物光合性能及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16],当水肥发生变化时,作物通过调节体内碳、氮含量分配,使其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17],在某种意义上,适宜水分条件下施肥可促进光合作用,加快碳、氮代谢运转[18]。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基础,是实现光合作用功能的关键[19]。本研究表明,微喷灌显著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说明合理灌溉是保证叶绿素含量的重要保障。本研究表明,微喷灌显著提高玉米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且在灌水定额为40mm/次时,光合速率最大。
产量是衡量作物生长最重要的指标[20],大量研究表明,微喷灌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纪军锋等[21]研究表明,在冬春连旱的恶劣气象条件下,利用微喷技术对冬小麦在越冬期和返青期进行适时控水和补水,可有效缓解旱情,大幅度提高冬小麦的产量、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董浩等[22]研究表明,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具有较高的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提高。本研究表明,微喷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一方面,微喷灌水分蒸发损失小、灌溉水利用系数较高,另一方面,微喷灌对农田小气候及土壤性状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进而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运输。综合比较,微喷灌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在灌水定额为40mm/次时,玉米长势最好,产量最高,是较为合理的微喷灌灌水量。
参考文献
[1] 邹俊丽,崔兆韵,徐祎,等.黄淮海地区不同播期夏玉米籽粒脱水过程和产量形成的比较[J].中国农业气象,2022,43(2):112-123.
[2] 袁小康,周广胜,王秋玲,等.不同灌溉量夏玉米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特征及其反演[J].生态学报,2021,41(2):543-552.
[3] 肖万欣,王延波,叶雨盛,等.生殖生长期干旱对不同耐旱型玉米自交系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0,28(5):93-101.
[4] 张富国,王怀苹.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型玉米自交系苗期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7):6-10.
[5] 蔡倩,白伟,郑家明,等.水分胁迫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21(5):1-6.
[6] 郭曾辉,雒文鹤,刘朋召,等.微喷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水氮利用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41(10):1256-1265.
[7] 汪精海,李广,余晓雄,等.调亏微喷灌对高寒荒漠区人工草地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1,35(4):200-207+216.
[8] 于淑慧,朱国梁,董浩,等.微喷灌追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20,52(11):46-50.
[9] 吕丽华,董志强,李谦,等.微喷灌模式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特性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0,40(2):185-194.
[10] 郑孟静,张丽华,董志强,等.微喷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20,34(4):839-848.
[11] 党建友,裴雪霞,张定一,等.微喷灌水氮一体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1):3700-3710.
[12] 郭星宇,王浩,于琦,等.耕作对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4):2977-2990.
[13] 佟长福,李和平,石祥芝,等.土壤水分调控对滴灌青贮玉米作物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节水灌溉,2021(3):1-6.
[14] 蔡倩,白伟,郑家明,等.水分胁迫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21(5):1-6.
[15] 于维祯,张晓驰,胡娟,等.弱光涝渍复合胁迫对夏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8):3834-3846.
[16] 王金金,刘小利,刘佩,等.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旱地冬小麦水氮利用、光合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0,40(2):210-219.
[17] 魏廷邦,张兆萍,魏玉杰,等.水氮耦合对绿洲灌区蒙古黄芪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药材,2019,42(9):1973-1977.
[18] 于坤,郁松林,許雯博,等.干旱区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和施氮水平对‘赤霞珠葡萄幼苗氮素代谢和根系发育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3,30(6):975-982.
[19] 魏廷邦,柴强,王伟民,等.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3):428-444.
[20] 郝巧艳,张敏敏,朱敏,等.辽宁不同生态区行距配置对玉米形态、光合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21(4):1-6.
[21] 纪军锋,卜文杰,贾秋霞.喷灌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基层农技推广,2019,7(9):11-13.
[22] 董浩,史桂芳,牟小翎,等.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20,52(8):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