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金門成為「永久非軍事區」
2023-06-28丁鯤華
丁鯤華
台灣金門縣議會2月6日成立「跨黨派問政聯盟」及「無黨籍聯盟政團」,兩位聯盟召集人洪鴻斌和陳泱瑚在縣長陳福海的見證下,共同發表讓金門成為「永久非軍事區」從此遠離戰爭的倡議,並提出「和平發展、確保鄉親生命財產安全」,「推動早日興建金廈跨海大橋、帶動金門經濟發展」,「鼓勵鄉親積極參與,共同打造金廈美好未來」,以及「用前瞻思維,集思廣益創造金門國際化願景」等四大宣言。金門位於台海最前線,曾經歷多次戰火洗禮,一直以英勇的「戰地」形象深入人心,如今金門縣長、縣議會「登高一呼」,積極表達地方民意反對戰爭,期望未來經濟發展、生活更安定幸福,不僅可以看出民眾對台海局勢的憂心,也顯示大家期望兩岸和平友好,能以建設代替軍事,以合作代替對抗。
金門島與廈門市距離僅10公里,占地151.66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面積為132平方公里。30年前曾駐軍高達10萬人,是當地自然人口的兩倍。金門最為世人熟悉者當屬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的兩岸炮戰,造成重大傷亡。後期大陸封鎖金門海運,雙方炮擊仍你來我往,直到1979年元旦才停止。由於金門全島常年處於備戰狀態,九成以上的年輕人只能到台灣本島謀生、發展,即使後來兩岸再未見硝煙,但「823」的陰影仍在,離鄉背井在異地討生活的無奈,使金門人成為台灣受戰爭影響最深、也最渴望和平的一群人。三十多年來,兩岸關係因「九二共識」對「一個中國」的認同而趨於和緩,廈門市除對長期缺水的金門島提供淡水外,兩岸「小三通」開通金門、廈門直航,使無數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台灣同胞得以金門為中轉往返兩岸,便利交通、貿易與觀光,人員與貨物往來絡繹不絕,金門高梁酒更暢銷大陸,成為金門島最主要的財政收入,可以說金門、廈門已聯結成一個經濟特區,彼此共榮共用、密不可分。
三年疫情期間,台灣宣佈暫停「小三通」,讓無數人為之跳腳,好不容易2023年春節前恢復金廈直航,卻又限制僅對戶籍人口不足15萬的金門縣民開放,其餘2300多萬臺灣同胞仍需由北京、上海、廈門、成都出入或透過香港中轉,造成諸多不便。金門人對於這種以「大陸新冠疫情」為藉口的政治手段非常不以為然,認為限制「小三通」綁手綁腳,既苦了自己的鄉親同胞,也卡住疫後亟待復蘇的金門經濟。
此次金門倡議成為「永久非軍事區」,不但是金門人的共識,也反映台灣絕大多數民眾的心聲。無論國民黨、民進黨如何競爭,各黨的宗旨都是為人民謀福利,促進經濟發展、達成社會安康,若將台灣民眾推向火線,像烏克蘭一樣打一場「代理人戰爭」,台灣人民不同意,各黨派有良知的黨員也不會同意。但從2016年蔡英文女士執政到現在,民進黨所推行的「反中、親美、友日、促獨」政策並沒有讓台灣更安全,反而因為不承認兩岸「九二共識」,破壞雙方為「合作發展、和平統一」而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格局,激化兩岸關係,造成現在彼此嚴重敵對的態勢,帶給百姓更大的不安全感,更被捲入中美對抗的漩渦而進退失據。俄烏戰爭以來,台灣民眾愈發體會美國並非真正支持台灣,只是以台灣為棋子來反制中國,其所推出的「晶片法案」「削減通膨法案」及「美國優先政策」等,無一不是巧取豪奪以鞏固自身經濟利益,而受害的正是台灣賴以生存的晶片、半導體和高端電子業。尤其許多親戚長輩先後經歷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骨肉分離之痛,深知兩岸同文同種,唇齒相依,戰爭徒使親痛仇快,勢必兩敗俱傷。若以台灣為戰場,更將使所有建設淪為焦土,青年後輩填為犧牲,這絕對不是台灣人要的未來,因此絕大多數的民眾反對戰爭也反感不斷增加的軍備支出,無論政治人物如何挑撥或國外所謂軍事專家如何恫嚇,始終清楚表達「要和平」「要交流」,希望維持兩岸關係和諧、共同發展。在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中,台灣民眾已經用選票表達對民進黨激進政策的反感與不信任,而金門縣朝野各黨派「永久非軍事區」的聯合宣言,更是來自台海第一線民眾的具體喊話,執政的民進黨不能裝聾作啞。
2023年1月份,台灣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值104.9億美元,創近14年來新低,單月減少52.6億美元,減幅達33.5%。政治言論救不了台灣經濟,兩岸現況如果不改善,台灣人民不但得面臨經濟低迷、生計無著,還得時時擔心戰爭爆發,無處避難。我們相信「合作發展,和平統一」是兩岸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選擇,金門縣民眾借「永久非軍事區」宣言積極表達不做戰爭的前線,願當兩岸和平的橋樑,我們完全支持,也期待執政黨予以正視,放下敵意,共謀和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