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啟與復甦
2023-06-28許曉楠
許曉楠
凜冬雖寒,春歸有期。
2022年是中國經濟負重前行的一年,各種不容易寫在了大多數市場主體的臉上。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GDP為121.0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上年增長3.0%。盡管全年GDP增長不及年初設定的目標,且2022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2%,但數據傳遞出的趨勢顯示經濟大盤已經企穩。
2023年是中國經濟重拾信心之年,隨著疫情防控措施持續優化調整,中國經濟復甦勢頭強勁,有力提振全球經濟增長信心。
近期,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等多家國際投資機構紛紛上調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發佈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把中國2023年GDP成長預測,由此前的4.4%上調0.8個百分點至5.2%。
中國美國商會、英國商會、德國商會等多家外國在華商會認為,中國調整防疫政策,有助於恢復中外人員往來和商務旅行,恢復市場樂觀情緒,中國將繼續成為外資優先投資目的地。專家分析認為,2023年,隨著需求逐步回升和政策效應疊加,中國經濟社會活力將進一步釋放,繼續成為世界經濟邁向復甦的「穩定器」和增長的「發動機」。因此,對於2023年的中國經濟,我們有理由充滿信心和期待。
重啟·復甦
2023,中國經濟的崎嶇復甦路
仔細分析國內外形勢,經濟重啟不會一帆風順,2023年的復甦之路面臨阻力不小,即使2022年的基數很低,2023年GDP增速可能也只有5%左右,在4%~5%的概率可能高於5%以上的概率。
隨著中國防疫政策的優化和房地產政策轉向,重啟箭在弦上,2023年中國經濟復甦在即。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需要適度降低對2023年經濟復甦力度的預期。疫情第一波大暴發將拖累2023年一季度經濟,之後餘波可能壓制經濟反彈的力度;2023年中國出口將大幅放緩,而報復性消費和房地產投資回升的力度也可能低於預期。中國的潛在增速受疫情和其他因素影響,或已經低於5.5%。他估計2023年GDP增速可能在5%左右,低於5%的概率還相當大。有別於其他國家疫後的情況,中國2023年通脹壓力不大,政策仍應保持適度寬松,穩定民間預期和加速對外開放是2023年經濟重啟的關鍵。
三年抗疫 經濟發展一波三折
溫故知新,先回顧一下過去三年的經濟情況。2020年初中國新冠疫情初次暴發,經濟遭受重創,其後經濟持續復甦至2021年年中。但到了2021年下半年,隨著傳播力更高的德爾塔疫情再度沖擊、層層加碼的能耗雙控和房地產業下滑,復甦已顯疲態。2022年初,盡管各界對2022年經濟增長的期待頗高,政府也將GDP增速目標定在了「5.5%左右」,但當時具有極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病毒變種已兵臨城下,以封控為主的防疫政策面臨巨大挑戰,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多米諾骨牌式的崩塌,出口增速也在逐步下滑。在2022年的大部分時間內,雖然政府頻頻出手挽救經濟,甚至在11月初徹底扭轉了針對房地產行業融資的緊縮政策,無奈的是,嚴厲的封控已經讓經濟近乎窒息,地產銷售一蹶不振,出口也隨著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的緊縮而一再下滑。2022年中國GDP增速已無懸念降至3.0%以下,甚至接近2.5%,遠不及年初設定的增長目標。
及至12月初,中國防疫政策急劇調整。冬季病毒傳播速度較快,大規模感染已經在全國多地暴發,加上春運,新冠病毒高速傳播至廣大中小城市和農村,幾乎不留死角,中國極速走向群體免疫。大城市雖然醫療條件較好,但老齡人口比例較高,小鎮農村缺醫少藥,民眾疫苗接種不夠,此前又因清零政策受到較好保護而缺乏抗體,因此整個社會都將面臨嚴重的沖擊。但對於2023年的經濟而言,在春季到來之前經歷第一波沖擊並完成初步的群體免疫,從春季開始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將疫情沖擊盡量壓縮在本來工業生產就處於淡季的元宵節之前,有望實現全年經濟的較快增長。加上過去兩個月中央政府在房地產融資政策方面的同向調整,幾乎可以確定經濟觸底反彈在即,2023年的GDP增速將顯著高於2022年。但仔細分析國內外形勢,經濟重啟不會一帆風順,2023年的復甦之路面臨四類阻力,即使2022年的基數很低,2023年GDP增速可能也只有5%左右,在4%~5%的概率可能高於5%以上的概率。
不宜高估報復性消費力度
本輪疫情消退之後,消費的反彈是必然的,但除了要考慮到疫情再度暴發而導致消費下行的風險之外,還要謹慎預估消費反彈的幅度,原因有五個:
一是中國居民經歷了三年疫情,長於絕大部分其他經濟體的居民。除個別幾個季度之外,封控對諸如旅遊、交通和餐飲等服務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不少家庭的收入銳減,儲蓄被大量消耗。同時又因為股市低迷,房地產行業萎縮,不少地方房價下跌,理財產品收益下降乃至爆雷,很多家庭的資產負債表惡化。
二是中國經濟除了受疫情影響之外,房地產、教育培訓和平臺經濟等領域也經歷了巨幅調整,導致較高的失業率,尤其是中國青年失業率高達17.1%,而「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對於很多人來講,疫情之後,當務之急是盡快就業或者恢復營業,而非報復性消費。
三是在過去3年中,中國財政資源被大量投入到核酸檢測和方艙建設等項目中,相對於美歐國家,中國大量財政支出並沒有形成對家庭的直接補貼,對居民儲蓄並無直接的正面影響。加上土地財政收入銳減,體制內人士的工資和其他收入在各地普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四是在疫情期間,中國投資效率較低,有些國際交流中斷,海外對中國的某些科技禁運加劇,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可能低於疫情之前,從而被迫加大預防性儲蓄的力度。
五是作為消費中間最重要板塊的乘用車購置已經被前置。從2022年6月1日到年底,小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6月到9月的4個月中中國乘用車銷售同比增長都在20%以上。但像汽車這樣的耐用品銷售高增長是不可持續的,10月份乘用車銷售同比增速已經下降到7.5%,11月份更是暴跌至-9.1%。6月以來的乘用車銷售高增長一方面抬高了基數,另一方面前置了消費,對2023年的消費增長帶來一定的下行壓力。
有關報復性消費,最近有一種流行的觀點,就是2022年前10個月居民存款增加12.7萬億元,比2021年同期的7.3萬億多增加了5.4萬億,這塊超額儲蓄將支撐2023年的報復性消費。這個推論不無道理,但也需要謹慎對待。
首先,每年淨增加的儲蓄存款應該大致和當年名義GDP匹配,如果我們以疫情前的2019年作為基準,以同期名義GDP增速作為居民新增存款理應上升的幅度,在2020~2022的三年內,居民的額外新增儲蓄存款只有2.6萬億元左右。
其次,這部分額外增加的居民存款可能主要來自於購房的減少。2022年前10個月,中國居民在新房購置方面少支出2.9萬億,如按歷史比例居民購房支出的30%來自於銀行按揭貸款的話,居民在其銀行存款方面少支出1.9萬億左右。以中國居民的習慣,這部分省下來的存款不大可能會被用來消費,而會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被逐步用來作為房地產投資。
再次,由於債券利率下行和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且風險上升,居民將部分理財產品轉為銀行定期存款。2022年上半年,銀行理財餘額只上升了1500億元,而在2019年到2021年的三年內年均上升達2.3萬億。
最後,銀行存款的上升在居民中間是高度不均等的,一些中高收入家庭的存款確實因為消費渠道受限而上升較快,這部分積壓的存款可能在疫後也確實會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費掉,但很有可能被用到境外而非境內,拉動的是海外的經濟而非國內的經濟。
不可高估房地產復甦力度
2022年前11個月,中國商品房的銷售、新開工、竣工和開發商土地購置面積同比分別下降23.3%、38.9%、19.0%和53.8%,可以說是中國住房改革以來最大幅度的萎縮,究其原因主要有五個。
一是長期趨勢使然,中國潛在經濟增速下降,城市化在減速,年輕人口已經開始萎縮,城市住房存量經過多年高速發展之後已經高企。
二是周期因素,在2015~2018年間的貨幣化棚改中,中央直接通過印鈔來刺激低線城市的住房需求,前置了很多地方的住房需求。又由於棚改資金的分配和市場需求基本無關,導致資源嚴重錯配,大量低線城市房價在2017年之後呈現較大幅度的下跌,直接損害了當地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和對住房購置的信心。
三是長達3年的疫情和長時間的封控導致經濟下滑和就業困難,直接削弱了住房需求。
四是限售、限購和限價等房地產調控政策在很多大城市依然存在,「房住不炒」這個原則還在被反複提及,城市土地供應沒有跟上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需要,熱點大城市房價由於住宅供應不足而過高,抑制了合理需求。
五是過去兩年房地產行業崩塌的直接因素就是以「五道紅線」為代表的對房地產業在融資端方面的嚴厲限制。房企融資困難和銷售下降帶來諸如「保交房」等問題,造成房地產行業的惡性循環。
房地產行業是中國經濟的最重要支柱產業,貢獻了25%左右的GDP和40%以上的政府收入,這個板塊的急劇萎縮使疫情之下中國地方財政困境雪上加霜,加劇了總需求的下滑。
2022年11月初以來,中央已經徹底扭轉了房地產融資方面的調控,但其他四個制約因素依然存在。
第一個趨勢因素在短期內無解,而且3年疫情本身可能惡化了中國潛在增速下降的趨勢,降低中國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第二個周期方面的因素還將在未來幾年繼續壓制低線城市的房地產需求。第三個因素方面,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奠定了2023年的房地產復甦的基礎,但第一波疫情沖擊的高峰可能還沒有過去,之後餘波還會影響經濟復甦,因此最起碼在短期內不能過度樂觀。第四個因素涉及需求側調控和供給側土地問題等方面,也很難在近期被有效的化解。因此,即便房地產調控政策在融資端已經做出了極大改變,中國房地產業在2023年也很難出現V型的大反彈。
出口大概率會萎縮
出口在過去兩年多為中國經濟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得益於全球經濟復甦,防疫物資、耐用品等在疫情期間的需求上漲,以及越南等競爭對手受到沖擊等,2021年中國出口創下了十幾年來的最高增速,達到29.6%,貢獻當年8.1%GDP增長的一半。2022年出口增速已經大幅放緩,到11月份同比已經萎縮8.7%,但全年可能還有7.0%的增長。2023年出口大概率會萎縮,原因如下:
一是基數太高。疫情前中國出口在全球出口中的比重在14%到15%之間,較為穩定;因為疫情,這個比重躍升到了現在的18%附近,進一步上升的空間極小。
二是其他國家都已經選擇與病毒共存,其國民的消費重心由疫情之中的商品返回到服務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商品出口可能受損。
三是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耐用品消費在經歷了過去3年的高峰之後,由於其本身的耐用屬性,可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需求低谷。
四是從競爭對手的角度來看,之前遭受疫情重創的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生產和出口已經完全恢復。
五是匯率方面,雖然人民幣CFETS一籃子匯率相對於一年前略有貶值,但相對於疫情前的2019年底,還是升值了7.8%,並不利於出口。
六是在經歷了2022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快速加息之後,全球通脹仍然高企,2023年貨幣緊縮還將繼續,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將進一步下滑,進入衰退的概率較大,這也必然會影響中國的出口。
有必要補充一點的是,度量外貿對GDP的貢獻有很多誤區。2021年出口(不含服務業出口)占GDP的比例為19.0%,貿易盈餘占GDP的比例是3.8%。因為出口中有大量進口原材料和部件,用19.0%來衡量外貿對GDP的貢獻肯定是高估的,而使用3.8%這個比例又過低。究竟如何使用貿易數據來估算外需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呢?一個簡潔的方法就是出口附加值法。綜合相關文獻,我們大致得出增加值約為中國出口商品總值的70%以及GDP的13.3% 。另外,通過某些國家的海關數據可度量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動,以此來剔除價格因素。2022年中國實際出口增速在4.0%左右,對應貢獻GDP增長在0.5個百分點;2023年實際出口若負增長5%,則會降低GDP增速0.6個百分點。
展望·期待
2023,世界對中國經濟充滿期待
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持續提高,意味著中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國際影響力、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國發展基礎更牢、發展質量更優、發展動力更為充沛,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空間廣且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各地紛紛簽約開工重大項目、競相包機「出海」搶單、餐飲旅遊市場逐漸回暖……國際投資者從中看到了中國新機遇,境外媒體捕捉到中國經濟向好發展的積極信號。
看好增長前景
「在全球經濟可能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復甦或將脫穎而出。」美國《機構投資者》雜志刊發署名文章稱,隨著相關政策調整,中國或將成為投資者的「避風港」。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多家投資銀行接連調高對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摩根大通從4%調高至4.3%,高盛從4.8%升至5.2%,最樂觀的摩根士丹利則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將增長5.7%。
路透社根據對49名經濟學家的采訪所做出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2023年經濟增速或將回升至4.9%。報道援引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分析稱,預計2023年3月、4月後,中國經濟活動和消費將強勁反彈。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花旗銀行分析師預測說,中國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增長11%,達50萬億元人民幣。投資者和分析師因此預測「未來一年將更加光明」。
美國《財富》雜志刊文稱,國際知名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也發佈研究報告,預測中國2023年GDP增長可能達到6%,將為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減震」。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近日報道,中國多個重點省份已經提出了2023年的增長目標,其中不少地方都設定在5%以上,從而為中國經濟2023年的發展路徑提供了第一批線索。報道稱,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調整了對科技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的措施。這些跡象提振了投資者和分析師的信心,他們相信2023年中國經濟將顯著反彈。
世界銀行最新一期中國經濟簡報認為,隨著全球需求增長惡化,中國經濟的總需求結構有望逐步向內需轉移。隨著消費者信心的改善和消費需求的釋放,中國消費將逐步復甦;持續的基礎設施投資支出和投資者情緒回暖,也會推動投資增速回升。
發展動力充沛
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120萬億元人民幣,比2021年增長3%;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人民幣,比2021年增長7.7%;年末外匯儲備餘額31277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過去一年,中國頂住壓力,實現了經濟運行總體穩定。
「成績來之不易。」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倪建軍表示,2022年以來,面對疫情散發多發、極端高溫天氣等多重超預期因素的反複沖擊,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中國GDP增長3%,經濟減速但並未失速。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持續提高,意味著中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國際影響力、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國發展基礎更牢、發展質量更優、發展動力更為充沛,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空間廣且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新興經濟體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秀軍表示,作為有著14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過去10年,中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為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3開年以來,中國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繼續邁出有力步伐。1月1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正式實施,新版目錄增加條目數為近年來最多,對1020項商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2023年7月1日起,中國還將對62項信息技術產品的最惠國稅率實施第八步降稅。調整之後,中國關稅總水平將從7.4%降至7.3%。這些舉措充分體現了中國持續推進對外開放,同各方共享發展機遇的堅定意願。
「為了讓世界更好分享中國發展成果和機遇,近年來,中國新建了多個高水平、高質量的進口促進平臺。」徐秀軍表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平台的建設發展,為同世界分享中國市場機遇、推動世界經濟復甦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持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國際社會看好增長前景的重要原因。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報道指出,中國正對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加大投資、加緊佈局,在鋼鐵與能源行業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報道援引中金公司的數據表示,未來5年,中國對數字經濟的累計投資預計還將增長數倍。
倪建軍表示,多重因素將推動中國經濟恢復強勁增長,其中一大重要原因是政府積極出台措施,激發市場活力,提振消費者信心。從世界各國經驗看,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後,消費熱情將很快回歸。而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新動能對中國經濟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提振全球信心
在一片悲觀的聲音中,世界對中國經濟寄予厚望。
國際貨幣基金(IMF)1月31日發佈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把中國2023年GDP成長預測,由此前的4.4%,上調0.8個百分點至5.2%。2023年全球成長預測雖微幅上調至2.9%,但因全球債務困境加劇等,風險仍偏向下行。
綜合媒體報導,隨著中國的生活與經濟活動逐漸恢復正常,IMF報告提到,中國在人口免疫力水準較低且醫院不足的情況下,如疫情出現反彈,可能影響經濟復甦。同時,房地產市場危機仍是主要的風險來源,開發商和相關金融部門存在違約風險。報告建議中國提高財政支持的針對性,為受糧食及能源價格上升影響的人群提供幫助,並取消大範圍的財政紓困措施。
IMF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活動將出現相當強勁的反彈,生產活動因重新開放而出現擴張,而國內消費恢復將帶動需求成長,並使其他國家受益;但房地產業將繼續拖累經濟,在其市場得到一些整頓前,將不會成為中國成長的引擎。
全球經濟方面,IMF預測,2023年全球GDP增速可能會達到2.9%,較2022年10月預測高出0.2%,這也是近一年來首次上調。雖然較2022年的3.4%有所放緩,但預計經濟成長會在2023年觸底,2024年將回升至3.1%。
IMF上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原因是美國和歐洲地區在需求上展現強大的韌性,加上能源成本緩解,以及中國放棄嚴格的新冠防疫限制並重新開放。然而,由於全球債務困境加劇,以及俄烏戰爭升級,整體風險仍偏向下行。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經濟部主任裴德銘認為,盡管2023年外部環境給中國經濟帶來壓力,但中國有足夠的政策支撐空間,通過財政、貨幣政策支持居民消費、房地產投資。「政策工具箱裏的工具是足夠的,關鍵是要協調好相關政策。」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稱,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初期,中國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隨著2023年歐美經濟下行,中國經濟有望再度一枝獨秀,肩負起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任。
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朱莉婭·辛普森表示,中國遊客將為全球旅遊業復甦注入動能。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表示,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將帶動工業產出、投資和旅遊等服務行業的增長。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開放有助於全球經濟增長。
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陳光炎指出,拉動全球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唯有中國還有望加速前進,盡管中國經濟復甦還面對多重風險,但它的增長潛力不容忽視。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穩健的中國經濟對世界越來越重要。」徐秀軍表示,越開放越自信、越自信越開放的中國,以自身發展為世界創造更多機遇,將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人類整體進步,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機遇,為動蕩的世界提供了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當前,面對世界經濟的嚴峻複雜形勢,中國發展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複雜,但中國經濟仍然有能力頂住壓力持續恢復發展。」倪建軍表示,中國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不斷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新動能。
後記
綜上所述,2023年經濟復甦幾乎是確定的事件,但要充分預見到經濟重啟的艱難和復甦之路的坎坷。正因為報復性消費和住房投資反彈的力度可能有限,加上外需疲軟,和其他國家疫後的情況有所不同,2023年中國的通脹壓力不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通脹可能在大部分時間都會維持在3%以下。
政策方面,預計2023年總體而言將維持2022年的寬松政策。貨幣政策方面,2023年加息和調升準備金的概率極小,信貸增速與2022年較為接近;進一步的降息降凖沒有太大可能,空間很小,目前經濟的主要瓶頸在於疫情、信心不足和預期不穩,進一步降息降凖也確實也沒有多大必要。2023年大部分時間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可能還會在低位徘徊,地方財政可能不會較2022年有明顯改善,因此在財政政策方面,預計中央政府仍將維持不低於2022年的赤字預算和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為了助力經濟重啟,政府有必要制定較為寬松的財政政策,但切忌越俎代庖,避免縮窄民間的經濟空間,避免過度幹預市場和資源配置,不然看起來刺激經濟,實則適得其反。
對於處於真正後疫情時代的2023年而言,恢復國內民眾和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是當務之急,是經濟可持續復甦的關鍵。封控解除和重新打開國門之後,中國政府應該積極向全球釋放其堅定推進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決心,穩定各界的預期,告別疫情下的緊急狀態,尊重法治、積極改善拓展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與世界重新接軌,將經濟發展重新納入正常的軌道。
落實到企業層面,在經濟大盤完全企穩之前,還應有足夠的風險意識。日前,華為老闆任正非說,華為2023年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活下去」,怎麼活下去?不是衝高業績,也不是推出更多新產品,反而強調不追求規模,改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任正非還要求嚴控華為應收帳款和庫存積壓問題,說什麼也不能影響公司現金流。此一做法值得廣大臺資企業借鑒。
「人勤春來早。」盡管疫情仍未徹底遠遁,但生活正在被一點點捂熱。面向嶄新的2023年以及更長遠的未來,只要我們內心篤定,充滿信心,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就一定能夠逆風而上、奮楫揚帆,在向上、向好、向著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