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2023-06-28张禹张翼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

张禹 张翼

摘 要: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本,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本文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在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在不同教学内容中可能融入的相关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还探讨了未来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力争通过制度建设、教师培育与课程体系设计等渠道,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落实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引领;思政案例;计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76

0 引言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旨在基于“育才”的教育目的,加强“育人”功能,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将道德规范、家国情怀、辩证法和思想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焕发学生的正能量,进而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

计量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定量分析经济现象、检验经济理论以及进行经济预测的基本工具,课程旨在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分析、软件应用与结果解读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深入讲授,有助于提升学生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实证分析能力,拓展和深化对经济现象的理解。然而,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价值的不良倾向,部分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忽视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就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部分研究往往缺乏适当的案例切入与实施路径,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人为割裂开来。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基于近年来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和课程的相关经验,首先重点讨论了在不同教学内容中可能融入的相关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未来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路径和可能措施。

1 计量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素材

本小节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力图通过一系列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的教学案例,探索践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1)关注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主要由国外学者编写,教材内容繁杂艰深,案例往往基于国外的经济背景,学生难以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经济腾飞,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中就可以将这些鲜活的中国案例与计量理论相结合,在加强价值引领作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首先,在介绍描述性统计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提供中国各地区的教育水平的面板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我国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地区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在处理数据与分析结果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其次,教师在讲解虚拟变量章节时,可以使用我国不同地区就业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工资收入数据,并设定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虚拟变量,进行普通OLS回归分析。在使用虚拟变量回归分析后,得到的回归结果可以量化显示地区因素有可能影响教育对收入的作用。最后,在介绍政策评估这一计量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工具时,可以引入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相关研究及其结论,也可以广泛阐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一带一路”等主题,以丰富的实证结论展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中国经济的关注,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在课堂讲述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经济学示例,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探究中国问题,进一步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聚焦中国经济学家,塑造典型人物。

由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许多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提出者均为国外的经济学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容易产生共情,教师也难以通过树立人物典型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基于以上教学背景,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在传授计量知识的同时整理一批计量经济学家的故事。例如在介绍虚拟变量的邹检验时讲述华人经济学家邹至庄的故事:邹至庄自1960年发表成名作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经济学教育,力图推动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早在1980年就曾来华讲学,1985-1995年也曾多次牵头邀请国外著名经济学家来华讲课。2016年邹至庄又分批捐资1000万美元,在厦门大学设立“邹至庄经济学教育基金”,为中国经济学界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此外,在介绍计量经济学发展前沿时,也可以整理中国经济学者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中国学者近年来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这证明了中国日益强大的科研实力,也说明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在不断增强。通过人物案例与数据分析,激发学生模仿学习的动力,向典型人物看齐。

(3)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计量经济学的多数理论是在西方经济思想与统计方法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然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许多计量理论均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中找到对应的支撑论述。例如,在介绍因果推断方法时,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论。通过引入辛普森悖论中子样本的变量相关性和总体的变量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明确相关性和因果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着重阐述因果关系的内涵,即为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而相关性的统计关系只是测度的一种关联性,统计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存在因果关系。毛泽东曾讲:“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又如,在讲授多元回归模型的部分,构建回归模型时,由于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不可能将所有的解释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作为研究人员应该抓住主要矛盾,从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抽象最核心的解释变量,同时加入重要的控制变量,对不重要的变量就可以适当进行取舍(次要矛盾)。再如,在介绍双重差分法模型的应用时,可以为学生梳理近年來从单期双重差分法—多期双重差分法—交错双重差分法这一演进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事物发展的规律呈现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尽管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可能存在曲折,有暂时的停顿甚至是倒退,但是,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4)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通常更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忽视了课程讲授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教师可以着重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案例设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例如,在二元回归模型的章节,可以构建一个受教育水平与劳动者收入的案例。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期内,社会存在“读书无用论”的一类观点,“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然而,通过建立简单的回归模型,能够看出高学历与收入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有力回应此种不良风气。教师也可以结合优秀学生的过往案例,在班级范围内积极弘扬优良学风。此外,可以在描述性统计的章节,通过对比不同组别体育锻炼与预期寿命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5)在实践教学中培养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课堂的理论教学带给学生的价值引领存在一定限度,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引入课堂,方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程思政落在实处。例如,在复制模仿他人的研究时,要对自己的结果和他人的结果进行科学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从理论到实际应用仍然具有漫长的距离,当自己的结果与他人结果存在出入时,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并且要勇于挑战权威;在论文选题方面,教师可以更多考虑涉及国计民生或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课程论文撰写过程中,应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引用文献和数据要标明出处,追寻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实证环节运用数据时,需要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初步的描述,处理异常值可能产生的偏误,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以上分析从课堂教学过程出发,从多重视角整理了适用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思政元素和案例。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除了课堂中的具体教学实践,还需要从制度建设、教师培育、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着手,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1)变革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理念。

经济学是研究人对激励的反应的学科,因此,想要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激发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内在动力,就必須变革传统的评价机制设计,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这也是优化课程思政改革的本质要求。首先,就课程评价方面,对课程水平的评估和认定除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评估任课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考核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转换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其次,就教师评价方面,要积极响应教育部破五唯的评价标准,除了论文发表与课题立项等指标外,更要重视教师代表性的科研和教学成果,评估科研成果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融入。最后,在对教师和课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评价、专家评价以及教师互评相结合,将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综合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方法,促进课程设计的完善与任课教师的全方位发展。

(2)转变育人观念,提升综合能力。

高校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承担者。因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切实解决教师“愿不愿”的动力问题和“能不能”的践行问题。而在这之中,尤为重要的是引导教师转变育人理念,厚植育人情怀。育人先育己,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要明白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存“道”方能精“业”。一方面可以通过会议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不断明确和深化教师职业的要求和使命;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教师走出去,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优秀教育影片等方式,增进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特别是思政教育意义的深入认知。其次,也要通过多种渠道增进任课教师能力,搭建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平台。可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比赛,以比赛的形式切实解决思政元素挖掘难、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融合不畅等难题。此外,要积极协调学校其他学院的资源,将思政专业课的教师和普通专业课教师结成合作小组,探寻课程思政的可能路径。

(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

为了实现知识传授过程实现价值引领,教师还需要从课程体系设计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更多强调教学原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与价值观的塑造。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尽量简化烦琐的原理性推导,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以微课或线上教学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中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强调实证研究的经济背景、模型设定的科学依据等内容,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理论知识,也能强化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适当改革,由传统的期末考试转变为进程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求学生提交结课论文,重点考核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对中国问题的关注深入程度和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终结性考试中更多考核应用性技能,例如可以节选部分研究中国问题的前沿论文,考核学生能否运用掌握的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结语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是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内容设计到教学组织再到教学评价,都要时时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涵盖品德、审美、创新与公民责任感等多维度的价值标准,在完成课程教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以正面案例引导学生,以科学的分析过程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分析结论鼓舞学生,体现计量模型的数据分析长处,以数据事实提供的经验论据为正向价值导向提供支持。本文重点讨论了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能融入的相关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辩证法等价值观相关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未来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力争通过制度建设、教师培育、课程体系设计等渠道,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落实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 ——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2]武止戈,文凤鸣,刘赟,等.基于实证研究模式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策略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8):196198.

[3]董珍,余冬根.《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及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3):217220.

[4]李青,李博,陈红梅,等.“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林区教学,2021,(07):1923.

[5]张翼,张禹.课程思政对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内涵要求与实现路径分析——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7):6768.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
——《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价值引领让师德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