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晋北鼓吹研究
2023-06-28裴婷
裴婷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许多璀璨的艺术形式和优秀文化。在文化传承视角下,无论是一线文艺事业工作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当肩负起文化传承重担,做好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晋北鼓吹是山西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早期民俗活动还是在当今文艺活动中皆处于重要地位,其独特的曲调形式、贴近生活的音乐风格能够迅速拉近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文化传承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发展合力。在新时代,要积极利用各方力量,为晋北鼓吹文化向外传播创造更多可能性,让晋北鼓吹得到完整保存和有效传承。
关键词:文化传承 晋北鼓吹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晋北鼓吹是山西民间艺术的瑰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韵味,是晋北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基于演出场域缺失、传承人数有所下降以及技巧传承路径受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晋北鼓吹的发展与传承面临重重挑战,山西作为其主要依载地,应当积极采取举措,紧抓时代机遇,重视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将其长久流传下去。
一、晋北鼓吹的产生与发展
山西的鼓吹班社林立,遍布于山西省的各个地区,是三晋地区流传最广、最受民间欢迎的一个乐种。晋北鼓吹也被称为“晋北八音会”和“晋北鼓乐”,民间则有“响工”和“鼓班”的俗称,晋北地区的人将其称为“鼓上家”和“鼓匠”,主要遍布和流行于五台、定襄、忻州和原平地区。晋北鼓吹是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和演奏组织的总称,也是山西民间吹打乐的重要分支之一,在全国乃至世界皆有闻名,其主要是以笙、管、唢呐等吹奏类乐器以及铙、镲、锣、鼓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乐合奏形式。
汉魏时期,鼓吹开始在民间流行,早在汉代时期,晋北地区便开始出现了鼓吹这一音乐形式。《万姓统谱》曾记载道:秦朝末期有一个班社,为了躲避战争和官兵,移居到娄烦也就是当前的宁武和静乐一带以放牧为生,而古文对其描述中曾有:“他‘出入游猎,旌旗鼓吹,以财雄边”,其中旌旗鼓吹便是对晋北鼓吹最早的记载和陳述。经过后续发展,鼓吹的用途更为广泛,在宴乐、军队以及仪仗等活动中都可以见到鼓吹的身影。隋唐时期,鼓吹开始与其他形式的音乐“散乐”相融合,而后被用于岁时节令、红白事宴以及一些民俗活动之中,被人们历代相传,尤为受到晋北地区人们的喜爱和追崇。晋北鼓吹在明末清初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在曲目内容还是形式上皆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此鼎盛发展时期,晋北鼓吹的主要曲目包括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大得胜》,曲调多变、情意绵绵的《八大套》,以及轻柔舒缓的《大安鼓》和《莲花落》等,总数达到了上百种。晋北地区各个八音班社人才辈出、百花齐放,涌现出许多赫赫有名的民间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近现代以来,人们对于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追崇更为强烈,2008年,晋北鼓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层面的保护与推崇。在此良好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境内加入吹打乐班社、从事鼓吹工作的艺术人士越来越多,滑氏鼓乐办还曾代表中国前往荷兰、美国以及英国等地演出,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二、晋北鼓吹的演奏形式与特点
(一)晋北鼓吹的演奏形式与编制
经过实践调查发现,当前已有的鼓吹乐班组合形式较为灵活,演奏团队依照办事规模进行灵活调整。其中,八人组合的表演形式最为常见,有时也会有6人演出或者5人演出的形式,这时一人会同时操作几种乐器。鼓乐班社演奏有坐棚演奏和行路演奏两种形式。坐棚演奏是一种非流动式演奏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合一些大曲牌演奏,乐手们常会围坐在一起进行演奏。行路演奏则是一种流动性较强的演奏形式,适合于娶亲或者送葬等需要行走的活动。不同演奏形式的乐器位置与乐队排列形式也有所讲究,会依照曲目内容以及场地大小进行调整。
晋北鼓吹的主要演奏乐器为唢呐、笙和管子三种。三种乐器演奏时皆有各自的特点和技巧。唢呐常常在乐曲演奏中扮演主角,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唢呐演奏形式和演奏技巧包括三弦音、箫音、吐音、花舌音、滑音、颤音以及气顶音等。管子是鼓吹乐中的主奏乐器之一,管子为木质,上面开有八孔;管口处插有一个苇制的哨子,用以加亮声音。管子的常见演奏形式包括吐音、花舌音、颤音、滑音、溜音、跨五音、涮音等。除此之外,管子吹奏中还有一定的口内技巧。演奏者需要根据发音高低灵活控制口含哨子的深浅,高音调时需要较深含哨,低音时则适当浅含哨。口形发生变化也会使管子产生的声音发生变化,管子可以模仿自然界中动物的叫声和箫声。笙也是一种主要的伴奏乐器,属于吹孔簧鸣乐器,其发音清晰,旋律感较强,富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笙与管子的演奏形式相似,包括手指技巧和口内技巧两种。口内技巧更为繁杂,包括双吐、三吐、锯气、剁气、三弦音、单吐、腹震音、腹韵音等。
(二)晋北鼓吹的代表曲目和风格
晋北鼓吹的曲目类型众多,依照学术界的统一观念可以将其分为社会表演类、民间小调类、庙堂音乐类以及仿戏曲唱腔类四大种类。
社会表演类以《大得胜》最为著名,曲目描绘了军队胜利归来时的盛大场面,常用于节庆典礼以及民间社会活动等大型表演活动,这一曲目的表演乐器包括唢呐、锣鼓和笙三种,唢呐作为主奏乐器,高昂霸道,锣鼓和笙与之配合,构建出热闹欢腾的场景,使观看者心理受到震撼。
民间小调类代表性曲目包括《打金钱》《三国调》《耍娃子》《拜大年》等,常用于婚礼等活动之中。
庙堂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八大套》,《八大套》共有8首大型曲套,每一曲套曲目数量不同,例如第一套有《推辘轴》《扑地蜂》《王大娘》等9首曲目;第五套则有《普庵咒》《爬山虎》2首曲目。不同套曲之间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如《青天歌》是借由器乐阐释修身养性之道,以悠扬的曲调达到净化人心灵的目的。而《劝金杯》的节奏明朗、欢快,描绘出了新婚之时新人拜礼、和睦生活的幸福场景,寓意着家庭美满、生活安康。根据曲目风格和内容的不同,《八大套》常在庙会、丧葬、粮食丰收、婚礼等活动中进行表演。
仿戏曲唱腔主要是用乐器模仿戏曲中的典型人物包括小生、花旦、青衣以及老生等角色的唱腔,代表性曲目有《二进宫》《金水桥》《三对面》等。
(三)晋北鼓吹的音乐特点分析
从曲式结构来看,晋北鼓吹以大型套曲结构为主,曲套结构由内容、风格、章法以及形制不同的曲牌相连,结构布局具有以下特征:呈示性段落多以反复变奏的手法处理曲牌;一些衔接性、过渡性段落在演奏中不多重复,基本不反复或者仅反复一次;展开性段落多在曲牌基本结构“头帽”“正身”“尾”三部分的基础上采用“合头”“合尾”等方式在段落中形成循环旋律,曲调大多会依照旋律与速度的变化自然延展,中间穿插打击乐,形成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促使曲目达到高潮。多首曲牌连缀大多是沿着慢速、中速到快速的规律进行。慢板部分主要是进行音乐呈示,有缓慢诉说之意,中板部分的速度有所提升,使得音乐展开得更为有力,快板部分接近尾部,在不断递进中达到高潮。
从调式调性层面来看,调式调性反映了音乐人和创作人的思维和情感,其产生于生活片段中的音乐现象,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的对音乐最为直观的深刻感知。晋北鼓吹有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调式调性,其一是压上,将旋律中的宫音改奏为变宫音,形成上五度移宫;其二是单借,将旋律中的角音改奏为清角音,形成下五度移宫。
三、文化传承视角下晋北鼓吹的传承困境
(一)演出场域变化限制传承
基于产生和农俗社会紧密相连,鼓吹艺术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艺术形式,是古代百姓用以记录田间劳作、盖房等民间生活,以及庆祝民俗节日和相关祭奠活动的重要介质,其中很多戏曲片段及戏曲内容都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因此,晋北鼓吹的演出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身特点的影响。一方面,从表演者自身层面看,多数演出家需要在乡村舞台和特定环境下才能更好进入曲目之中进行沉浸式表演和拉奏。演奏环境与曲目内容以及曲目风格相差甚远势必会影响演出者的演奏心理,降低演出质量,使演出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很多鼓吹班社的成员除了表演之外还兼有其他工作,有演出活动时才能组合到一起进行练习和磨合,短时间的磨合也会影响演出效果。另一方面,当前乡村舞台和乡村表演的机会较少,民间艺术家缺少充分的表演机会和演出平台,上述因素均阻碍了晋北鼓吹向外传播和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引导音乐家形成良好心态,为其创造更多表演的机会,营造适合其演出的环境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传承人数量缩减限制传承
晋北鼓吹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较为有力的保护,受到政府和艺术领域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但是其传承与发展依然困难重重。第一,统筹规划和宣传发展力度较小。由于高校对于晋北鼓吹缺乏正确认知,因此在实际发展规划中未能重视晋北鼓吹的音乐发展与创新问题,对于其发展的经济支撑和精神支撑远远不够。第二,受到观念的限制,晋北鼓吹这一音乐内容未能与学校教育相连,学校未能引入与之相匹配的讲师和专家,没有积极开发地方性音乐教育资源,导致第一传承人出现了断层现象。且当地良好的音乐氛围和音乐环境未能得到最大化利用,不利于晋北鼓吹的技能传递。与此同时,晋北鼓吹专业音乐家虽然拥有国家及政府颁发的荣誉称号,但是现实中却由于缺乏表演舞台,经济收入得不到保证,因此会逐渐丧失音乐传承的信心,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以上原因致使晋北鼓吹在发展中缺乏充分的人员支撑,传承人数量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三)口传心授难以有效传承
当前,已掌握晋北鼓吹技艺的民间艺术家大多数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也较低,较少进行专业化学习和系统化培训,因此晋北鼓吹艺术传承亟须一批年轻人加入,更好促进其向外发展和向下传承。长期以来,这一音乐形式的记录与传播主要是依靠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当地年龄较小的一辈人在耳濡目染中逐渐习得晋北鼓吹的演奏技巧,掌握其表演精髓,能够较好地借由已有经验和情感进行表演。而在现有环境下,农村地区年轻人逐渐减少,鲜有青年愿意花费较长时间了解晋北鼓吹的发展历史,并对其音乐内涵及情感传承进行分析与探究,无法真正参透和了解曲目蕴含的深切情感,不能感同身受地进行沉浸式表演。许多老一辈艺术家在传承过程中发现,许多初学者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急于求成,往往只是学习几首简单的曲目,按照谱子进行机械化演奏,而后便中断学习,不愿下功夫苦学。鼓吹中的一些主奏乐器如唢呐的吹奏包括循环换气、颤音以及滑音等多种形式,不是短时间内便可有成效的,而是需要老艺术家口传心授,年轻学习者苦学勤练才行,因而老艺术家悉心传授与学习者端正态度十分重要。
四、文化传承视角下晋北鼓吹的传承与发展
(一)晋北鼓吹的经济传承与发展
晋北鼓吹应当以致力于打入国内艺术主流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为目标,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品牌,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第一,进入市场,树立品牌需要从提升产品质量入手创作一批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一流音乐作品。当地文旅局和文化工作者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当地的鼓吹乐曲进行开发,并将已有的晋北鼓吹乐曲录入数字化曲库之中,将其完整记录下来,方便之后的提取与整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应当善于利用媒体推动品牌构建,占有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第二,积极引入外部资金为晋北鼓吹艺术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当地政府应当主动进行招商引资,向外寻求资金扶持,拓展音乐文化市场,为晋北鼓吹表演创造更多机会,为艺术家提供更多演出舞台。第三,开发与之相应的文创产品,以音乐表演家、知名曲目为创作素材进行设计,打造更多新颖有趣的形象,从而更好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借助这一行走的招牌达到向外宣传的目的,与此同时进一步带动经济产业和艺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双赢。
(二)晋北鼓吹的教育传承与发展
民俗艺术和传统文化需要后继有人,新青年团体承担着晋北鼓吹传承和发展的时代重担。晋北鼓吹应当主动寻求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多维路径,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发展。第一,高校音乐教师和相关专家人士应当从资源整合与教材编制入手,多方收集晋北地区的鼓吹曲目,并对其进行分类处理;选择其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曲目,通过分析曲谱及曲调,进行适当修改和编写,使其更为契合音乐专业教学需要,将晋北鼓吹中的民俗音乐风格和特色曲谱与现代教学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相关人员在对曲目进行搜集时应当重点对曲目的指法、调式、节奏变化、强弱变化、用乐场合、装饰音技巧运用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完整細致地阐释晋北鼓吹曲目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晋北鼓吹。第二,从实践教学层面看,以忻州高校为中心形成辐射效应,逐渐带动其他地区高校乃至中小院校加入文化传承队伍,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这一民间音乐,自觉成为晋北鼓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员。忻州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多元教学方式,以“浸润式”教学理念为引领,为学生搭建沉浸式课堂,使晋北鼓吹音乐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高校学生的基本功较弱,民族文化认知不足,高校教师应当循循导之,以民歌和曲牌演奏教学为主,将传统曲牌演奏进行原始风貌展示,让学生深入感悟晋北鼓吹曲目的魅力,从而让学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之中。同时,高校应当尽可能带领学生出外采风,通过与老一辈艺术家近距离交流与学习,深刻感悟晋北鼓吹的音乐内涵,在实践性练习和参演中逐渐掌握唢呐、笙以及管子的演奏技能。
(三)晋北鼓吹的文化传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西安以及洛阳等城市已经相继发力,西安将大唐芙蓉园与鼓乐文化结合,洛阳则以水下一舞带动当地旅游行业和艺术行业的发展。晋北鼓吹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还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晋北鼓吹应当依托文旅深度融合实现自身发展,以多元化方式呈现于人们眼前。
山西省晋城市的5A级景区——皇城相府便是以引入上党八音会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成效显著,成为当地知名景观品牌之一。晋北鼓吹也可以借鉴以上发展模式,以旅游助推文化传播、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忻州市、朔州市以及大同市有五台山、忻州古城、雁门关、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等多个著名景观,为晋北鼓吹文化传播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是当前鼓吹艺术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其特有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当地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作用,鼓励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聚合效应;在春节、国庆等法定节假日人较多时,当地政府要邀请当地知名八音社团进行表演,以此进一步丰富当地旅游项目,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同时,充分运用晋北鼓吹、二人台以及北路梆子等多种音乐形式,将其设置在旅游打卡的必经之地,形成餐饮、艺术、观光、休闲娱乐、购物和住宿一体化产业链。此外,基于当前新媒体的兴起,晋北鼓吹应当以直播、拍摄短视频等方式实现向外推广,也可以利用与网红以及流量明星等进行合作或者引入电影和电视拍摄等多种方式,让更多人通过短视频了解这一艺术形式。
五、结语
“一方乡土,一方记忆”,在根系文化以及寻亲情结日益热烈的今天,人们对于民俗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崇之心更为浓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特定艺术作品和单件文化产品的宣扬,更是针对整个文化生态系統的保护与传承。晋北鼓吹的传承和发展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开辟新时代路径,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青年一代的心中,成为当代人与时代对话、文化对话的重要中介,从而使其以更为多元化的方式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褚历.山西八大套的曲式结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02):56-62+100.
[2]卢补良.晋北鼓吹《八大套》探幽[J].黄河之声,2020(19):69-71.
[3]刘垚瑶,马知遥.活着的传统:论晋北鼓吹及《八大套》的传承与发展[J].晋阳学刊,2022(01):139-145.
[4]王欣.琴韵传古今妙手谱华章——试论民族器乐教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J].戏曲艺术,2008(01):108-111.
[5]常芳,赵桂珍.晋北鼓吹丧葬仪式用乐的传承现状与衍变[J].人民音乐,2018(06):52-55.
[6]常芳.山西省壶关县刘聚有乐班丧礼仪式用乐考察——兼谈上党八音会与晋北鼓吹曲目的差异[J].北方音乐,2017(20):37-38.
[7]刘柱喜.传统音乐的得兼与开拓——全球化格局下晋北鼓吹乐的保护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9(0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