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2023-06-28常英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5期
关键词:总体水平认同感教师职业

常英华

[摘           要]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师范生正式入职教师岗位之前重要的职业体验,教育实习对于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从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行为倾向、职业能力五个维度分别在实习前、后对在校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分析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形成过程中教育实习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而发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    键   词]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81-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世界,一个国家拥有高精尖人才的数量是国际竞争中获胜的核心力量,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1]202。时代的发展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新时代教师的标配。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对教育事业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并且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教育实习是在校师范生初次以教师身份接触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初次尝试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教育实习是将师范生的教育热情得以发挥的预演阵地。

为了促进我国师范类专业内涵发展,教育部于2017年10月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师范类专业认证,其发布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政策文件中对在校师范生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2]123毫无疑问,教育实习有助于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育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全面增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故而,本研究立足于世界教育改革浪潮和我国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实践课程改革要求,探讨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分析完善和改进教育实习的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坚定师范生的从教信念。

二、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职业认同,主要指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赞同,是职业认同在教育领域的延伸[3,4]。本研究结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以及魏淑华(2008)《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将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划分为五维结构,具体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情感、职业能力五个维度[5]2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JZ学院和TS学院两所高校的在校师范生进行随机抽样,抽取两所高校各30名师范生,其中每所高校男生15名,女生15名,分别在教育实习前、后对同一样本的被试从上述五个维度进行了施测[5]27。实习前、后各发放问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一)实习前、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分析

根据表1实习之前对被试师范生所进行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职业认同感五个维度上的得分依次是:职业行为倾向(18.3067)、职业情感(16.5600)、职业价值观(15.4933)、职业期望(9.9733)、职业能力(5.9600),实习之前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平均值得分为66.2933。根据表2实习之后对被试师范生所进行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职业认同感五个维度上的得分依次是:职业行为倾向(17.8667)、职业情感(15.9733)、职业价值观(15.7067)、职业期望(9.9600)、职业能力(5.8267),实习之后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平均值得分为65.3334。由此可以看出,实习前、后被试师范生职业认同各个维度的认同水平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没有明显变化,但实习之后被试师范生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平均值得分(65.3334)相比实习之前被试师范生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平均值得分(66.2933)有所下降。教育实习本应大大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但调查中却发现被试师范生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出现下降,结合访谈调查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教育实习过程中被试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及薪资待遇的重新审视所致。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分析

根據表3实习前被试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分析的统计数据显示,实习之前男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平均值得分(14.4865),女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平均值得分(16.4737),经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得出,实习之前男、女师范生教师职业价值观维度(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实习之前男师范生职业情感平均值得分(15.7838),女师范生职业情感平均值得分(17.3159),经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得出,实习之前男、女师范生在职业情感维度(P=0.012)存在显著性差异;实习之前男、女师范生在职业期望(P=0.890)、职业行为倾向(P=0.377)、职业能力(P=0.085)这三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实习前男、女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P=0.014)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而且女生(68.6316)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明显高于男生(63.8919)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根据表4实习后被试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分析的统计数据显示,实习之后男、女师范生在职业价值观(P=0.792)、职业能力(P=0.73)、职业行为倾向(P=0.39)、职业期望(P=0.30)、职业情感(P=0.276)五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实习之后男、女师范生在职业认同总体水平(P=0.117)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习之后女生(66.9474)的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仍然高于男生(63.6757)的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本次研究表明,男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明显低于女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以及人类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束缚了男生对教师职业的追求和认可。

(三)同一性别师范生实习前、后教师职业认同差异分析

根据表5、表6对同一性别师范生实习前、后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的数据显示,实习前、后女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P=0.41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职业期望(P=0.001)和职业价值观(P=0.001)两个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且实习之后女生职业期望平均值(10.3421)明显低于实习之前女生的职业期望平均值(16.4737)。本次调研也得出,实习前、后男师范生在职业期望(P=0.001)和职业价值观(P=0.001)两个维度上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但实习前、后男师范生职业认同总体水平(P=0.917)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关键一环,并未如教育管理者们期望的那样提升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三、基于调研基础的优化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建议

调查分析发现,教育实习并未给师范生带来预期的强大正面影响,究其原因,可能与社会、学校、师范生自身等因素均有关系,下面结合调研和自身思考提几点改进建议。

(一)改革师范生的选拔方式,优选真正有志于从教的教师后备力量

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如何把好教师职业的“入口”,优化我国师范生的选拔方式,让更多拥有教育情怀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首先,加强对高中毕业生高考志愿填报的正确引导。调研中发现,多数高中毕业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对各大高校和专业知之甚少,不清楚学校的办学方向,更不清楚未来的专业走向,所以大部分高中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几乎很大比例的学生都是“裸报”“盲报”[6]。选择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有的是受到父母的影响,觉得教师职业各方面比较稳定;有的是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影响,比如录取分数倾斜、带薪休假等等,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职业兴趣以及师范专业的就业形势[7]。因此,建议高考结束之后各大高校应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加大对各类专业的全面讲解,以便高中毕业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填报师范类专业,避免盲目性。

其次,建议高校改变单一的人才选拔方式。对于师范生的选拔,个人的职业倾向非常重要。高考分数不应该成为选拔师范生的唯一依据,而应在选拔时结合笔试和面试两种方式进行遴选。建议在学生达到一定的师范专业笔试录取分数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填报的师范专业由所属高校组织面试。面试时,除了职业形象、专业知识的考察外,还应进行职业性向的测试,严格考察学生是否具备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是否有志于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等等,然后择优录取。

(二)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教育发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通过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影响的各项调查,发现愿意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师范生只占少数,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表示选择师范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此现象说明从教人员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对其他热门职业而言,教师各方面薪资待遇较低。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工作压力大,但社会地位却相对不高,得不到本应有的社会关怀和理解支持。调查中获悉,一部分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真正接触教师岗位后直言不想再做教师。因此,国家、社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全社会合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让教师在工作中得到社会的认同、他人的尊重以及自身内心的愉悦,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比如,国家通过颁布相关政策、修订教师法等途径,进一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规定教师在认真履行职业义务,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额外付出的显性和隐性的劳动可以获得适度补偿。再比如,国家和地方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新媒体技术,建立教师公众号等,适时更新发布每一位教师的从教日常,让更多的人关注教师、了解教师、理解教师,同时也有助于广大教师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心,坚定扎根教育事业的决心[8]。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师范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校园文化总体而言是一种教书育人的氛围或气候,它是一所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沉淀与升华,校园文化主要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影响在校师范生的职业认同[9]。

在校师范生作为我国未来教师的核心力量,教师劳动的专业性和重要性要求师范生在接受职前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并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1]45。在构成师范生校园文化的诸多要素中,高校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在校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尤为重要。师范生需要拥有情操高尚、情怀淳朴、学识渊博、爱心诚挚、性格坚韧的大学教师作为他们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和榜样,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学生的感化和影响,如此,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也是自然而升的。同时,如今身处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建议各级师范院校可以在本校官网或校园公众号设置“师德师风教育专栏”,促进在校师范生逐渐坚定从事教育的职业信念。

(四)丰富师范生的实习经历,帮助师范生树立从教的信心

本次关于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影响的研究表明,教育实习经历对在校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师范生参与教育实习的过程,是学习和尝试如何做教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准教师们了解着教师工作的内容,体验着教师工作的辛苦与不易,也感受着教师工作中的欢愉与欣慰,他们一步一步完善着心中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但是,目前普遍存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真正上台讲课锻炼的机会少、实习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职业指导等问题,同时,师范生实习之前本就是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当前又由于实习期间缺少上台机会和专业指导更造成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不足,这也是导致师范生无心从教的重要原因。为了有效解决在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建议高等师范院校变革教育实习模式,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助与属地中小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构建U-S协同育人合作机制。教育实习阶段,建议为每一位师范生在本校和实习学校均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并帮助师范生争取多次登台授课的机会。同时,建议将之前毕业年级集中实习改变为分阶段安排实习,实现教育实习穿插于四年大学生活中,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交错进行培养模式,帮助在校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真正获得知行统一的实习成果,从而促进其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1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03.

[2]洪秀敏,张晗,张明珠,等.师范生见习满意度现状及其与职业认同感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高教探索,2021(11):123-128.

[3]方怡妮,牟映雪.实习胜任力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实习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5):56-64.

[4]徐丹婷.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以A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21.

[5]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6]王成林,周凯,杜晓敏,等.技术赋能师范生教育实习共同體:活动模型建构与实践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2):99-109.

[7]唐松林,赵菲菲,赵菲凡,等.从“景观性”到“审美性”: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审思与超越[J].大学教育科学,2022(4):93-101.

[8]陈时见,刘凤妮.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目标定位与实践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2):15-21.

[9]赵娟娟.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以H大学为例[D].郑州:河南大学,2020.

[10]高敬.教育实习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幼有所育”政策背景下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8):58-66.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总体水平认同感教师职业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试论如何提升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中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