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2023-06-28代明盛

考试周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模式课程思政小学

作者简介:代明盛(1980~),男,汉族,贵州安顺人,威宁县盐仓镇么站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摘 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创新语文教育形式,不再单一灌输文本知识,而是要带领学生用心剖析语文教材中的思想内涵、人文价值,展示出文本内容中蕴含的价值观、文化观,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同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品质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语文教育和德育、思政教育的融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经验期间,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基于此,文章围绕课程思政理念来探究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期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8-0036-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展示出各学科的思政功能,实现学科教学和思政课的同行并进”。因此,在小学教育事业发展中,要想取得理想化的思政教育成果,仅凭借思政教师、管理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各学科教师的协同努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开展课程活动,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营造书香校园、美好环境,增强学生思想觉悟、人文情怀,展示课程教学的思政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也要围绕课程思政理念来制订目标、方案,多元化开展语文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感悟、积累经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效率。

一、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需要遵循的原则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教师要明确落实语文课程思政的原则,真正让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语文教育事业中。

(一)知识和价值相互统一原则

教师要遵循知识和价值相互统一的原则,在传递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和学习品质,让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深刻检讨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语文教材中蕴含诸多的德育元素,通过鉴赏、剖析这些元素,能够培育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政内容、元素非常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知识的表层面含义,还要鼓励学生用心剖析、鉴赏其中蕴含的思政观,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价值观、情感观,唤醒学生的思政意识。因此,教师要遵循知识和价值的相互统一原则,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材和生活相互统一原则

教师要遵循语文教材和生活相互统一原则,不再把价值塑造局限在课本知识讲解之中,而是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社会生活,从中获得感悟、运用知识,实现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把语文教材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积极传递思政元素和思想,以此来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培育学生健康的生活观、积极的价值观,展示出语文教材知识的教导效果、作用。同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生活教育、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的内容比较多,教师要结合这些篇目来传递价值、观念,并且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些内容,比如,带领学生游览纪念馆、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显性和隐性相互统一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師要遵循显性和隐性相互统一的原则。其中“显性”主要是指文本内容,而“隐性”主要是指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只有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关联,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真正去揣摩文字,增强学生的自我内化、自我体验。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问题、案例讲解的形式,让学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在学生的内心中。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落实现状

(一)语文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依然把“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作为唯一的关注点,忽视了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德育素材,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弱。教师的个性特征、教育理念、知识水平,会对自身的教育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衍生出了较多的教育理念,如全面发展理念、素质理念、生活化理念等,在这些理念中都蕴含思政元素。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缺乏把思政理念渗透、融入语文课堂的意识,自身的语文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出现以上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学校、家庭、社会普遍都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的意义、重要性,再加上一味追求升学率,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心灵、思想层面的教导,导致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分离、割裂,无法让思政理念真正融入语文课堂中。

(二)语文课堂中思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低

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发展中,只有落实、渗透课程思政理念,才能够帮助、引导学生用心领悟课本内容,唤醒学生的思政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思想教育的内容、素材比较多,通过挖掘这些思政素材,能够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思想觉悟、情感体验,获得独特、理想化的学习感受。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思政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教师一味关注如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精神品质的引导,只是形式化地讲述一下文本中涉及的思政内容,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信心。例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梅花魂》等文本中,都蕴含革命精神、爱国之情,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弘扬和学习。但是在讲述这些文本内容期间,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生字、生词,站在知识传授角度剖析文本内容,忽视了如何挖掘文本中的人物情感、思想内涵,无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整合。

(三)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单一

在“课程思政”理念中,提倡挖掘、拓展思政素材,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生活品质。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教师习惯于“教教材”,没有把语文教材知识和学生生活相互联系,学生处于盲目记忆、理解的状态中,长久下来,会失去探索、学习课文知识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都是把自己作为中心,忽视了培育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意识,学生缺少表达自己情感、意见、思想的机会,这样不仅无法关联思政教育和语文教育,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 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小学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的思政教育环境,仅凭借校园管理者、思政教师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各个课程教师的协力合作和交流,共同来研讨思政教育方案和模式,让思政理念、内容、元素真正渗透课程教育活动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让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落实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思想觉悟,把课程思政理念当作教育指导方向,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展现出语文课程的“树人”价值。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一些思政类的书籍,比如《中国好老师》《为什么是中国》《毛泽东选集》等,把这些书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指导、“精神食粮”,不断增强自我政治觉悟、提升自我思政素养。其次,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成长、学习,比如,通过“学习强国”App观看《重要新闻》《学习文化》《习近平文汇》《学习新思想》等栏目,掌握最新的时政消息、知识成果、思政理论知识,以此来武装头脑、提升思政素养,并且把这些内容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实现思政教育和语文课程教育的双重整合。

(二)“润物细无声”式渗透思政教育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要“润物细无声”式渗透思政理念,把“立德树人”当作开展语文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通过分析、鉴赏语文教材内容可以发现,无论是选材内容还是文本编排理念,都蕴含深刻的德育思想、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思政意识,能够从语文课本中挖掘思想、内涵、思政资源,在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的同时,熏陶、升华学生的情感。

1. 把优良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塑造学生文化认同感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期间,要把优良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积极的文化认同感,能够带着文化使命去学习、实践、成长,将来成为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核心建设者、接班人。近年来,各个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比较多,很多优秀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了解,同样,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更加值得学生去钻研,用心提炼优良传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高尚品德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优良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思想和理念,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立志将来成为祖国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知识型、创新型人才。首先,教师可以把汉字当作渗透优良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让学生在汉字教学中了解汉字发展历史,了解汉字的发展规律、发展历程。比如,教师可以讲解甲骨文到行书的演变,引领学生弘扬、继承优良汉字文化,了解到汉字是唯一没有被间断的文字形式,唤醒学生的文化荣誉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于古诗词来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感知古代诗歌语言中的人文魅力、审美内涵。比如,在讲解《清明》《元日》等古诗词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涉及的价值和内涵,让学生自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由文化自豪感、自信心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把历史革命题材作为载体,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家国情怀元素相对较多,教师要把这些题材作為教学载体,让学生在探究、鉴赏课本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立志为祖国、家乡发展作贡献。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中的独特象征,也是推动我国历史车轮前进的重要动力,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对国家拥有至高的崇尚情感。在《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把爱国主义教育当作重点工作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度,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阅读《青山处处埋忠骨》文本知识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让学生感知当前幸福生活、和谐生活的不易,从而能够坚定爱国情怀。又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七律·长征》文本知识期间,教师要让学生感知长征路途的艰辛,学生在了解革命感人故事的同时,内心中燃起强烈的爱国情感,立志将来奉献祖国、保家卫国。

3. 把品德教育内容作为载体,培育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

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要把“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作为教学方向,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品德教育内容”,注重培育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让学生发现文本素材中的道德美、情感美、思想美、行为美,促使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成长。比如,在《我不能失信》文本之中,宋庆龄为了履行对朋友的承诺,立即放弃了和父母探亲活动。最终她没有等到朋友,但是她为自己没有失信朋友而自豪。在阅读文本内容期间,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做一个守信用、守承诺的人。在讲解《将相和》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围绕文本中的故事,让学生去分析蔺相如与廉颇的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行,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在未来生活中要做到知错就改、宽厚包容、以大局为重。在阅读《父爱之舟》《慈母情深》文本内容的时候,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用心感知母爱、父爱,培育学生热爱、尊敬父母的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的素材相对较多,教师要把这些素材作为载体,培育学生积极的价值观、文化观,将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4. 把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作为载体,引领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作为载体,引领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向着目标、理想去奋斗,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比如,在阅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文本内容期间,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在我国内忧外患的时候,周恩来始终本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你们能讲一讲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吗?”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言、相互讨论,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能够明白“无论出于何种时代、背景、环境下,都不要放弃读书,一定要为信念、理想而去读书”。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能够让学生拥有独立能力、聪慧头脑、求胜信念,将来成为祖国发展的希望。

(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1. 借助丰富的语文教材资源渗透思政教育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之前“凭空说教”的课堂教育形式,而是要设定清晰的语文教育目标,全方位剖析、挖掘文本中涉及的思政元素和要素,对课内文本素材进行延伸,拓宽学生思政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期间,获得深刻的思想觉悟、情感体验。在《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提到“在教材中一定要展示党和国家的意志,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要强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和思政理念的融合。教师要让学生用心品味、赏析文本中的思政内涵,感知我国优良文化中的人文魅力、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思政素养。

2. 寻找语文教育内容和思政内容的契合点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发展中,教师要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注重语文教育和思政理念的相互融合。教师要善于寻找语文教育内容和思政内容的契合点,引领学生用心剖析文本中人性的光辉、思想的光芒,展示出语文课程的教化功能、思想性特征,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诸多歌颂祖国山河、英雄人物、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分层设计,巧妙延伸思政教育,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思想、理念。比如,在讲述《七月的天山》《黄山奇石》《故宫博物院》等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位于世界遗产总数第一,对我国自然景观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讲解《将相和》文本内容的时候,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在日常生活中宽宏大量、知错能改。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七律·长征》文本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介绍我国人民军队、红军战士为了人民解放做出的努力和奉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3. 利用经典内容渗透思政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利用经典内容渗透思政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让学生用心领悟作品中的思政内涵、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言警句、经典人物形象都可以作为渗透思政教育的载体,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这些都饱含着对年轻人的激励、教导;又如,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特征、人生经历,能够教导学生学习古代文人、英雄人物为国为民的精神和情怀。比如,在阅读《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厘清人物经历,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构建立体教学架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程思政理念构建立体教学框架,让思政理念、元素真正融入语文教育活动中,实现思政教育和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比如,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写作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思政理念,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期间,提升自我人文素质、道德品质。

1.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开展识字教学活动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开展识字教学活动,让学生一边识字、一边了解汉字演变史,积极弘扬我国优良汉字文化。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汉字是悠久的文字,能够记录艺术、医学、文学、科技、教育、政治领域的重大成果,端正学生的识字态度,能够以写汉字、说中国话为荣,最终为自己是华夏儿女而自豪,潜移默化领悟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荣誉意识。

2.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开展写作训练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写作教学是难点、重点内容,通过开展写作训练活动,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教师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开展写作训练活动,改变之前单一传递写作技巧、考核学生写作水平的现状,而是要以渗透思政理念的方式,让学生用心写作、阅读,从中来获得深刻体验、感悟。比如,在写作命题期间,教师可以把“生活体验”“爱国情怀”“道德品质”作为主线,重视“感触提升”“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写出具备真实情感的文章。

3.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改变单一理论阐述的教育形式,而是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挖掘思想、提升能力。因此,教师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造轻松学习氛围,唤醒学生学习动力。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成语衔接、字词听写、文化知识抢答实践活动,培育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时间活动,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用心感知文本中的人物性格、中心思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拥有表现自我的自信心,为将来参与社会活动做好准备工作。最后,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书籍,对我国经典文学作品有深层次的了解,汲取古人的正能量、智慧,塑造学生积极、健全的人格品质。

四、 结语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驱动力,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员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思政意识、思政素养,带领学生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思政案例、思政要素,围绕“课程思政”来讲述知识、挖掘内涵,让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拥有独特的见解和想法,扎实掌握语文理论知识,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龚婷婷,程爱华.《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以课程子项目“汉语拼音教学”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2,29(4):79-80,84.

[2]周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22(15):6-8.

[3]穆建亞,刘立德.教科书中的德育内容:呈现方式、建构逻辑及价值实现——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67-71.

[4]芶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以统编版三四年级教材为例[J].现代交际,2020(22):104-106.

[5]张晓杰.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以一、二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213-214.

[6]夏惠贤,李国栋.从立德树人看小学语文教科书德育内容的改进——基于苏教版与人教版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94-105.

猜你喜欢

模式课程思政小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