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3-06-28张俊玲刘宇涵张姝王颖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

张俊玲 刘宇涵 张姝 王颖

[摘 要] 构建“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體系,能有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以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为例,开展“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以“双智慧(IT+Wisdom)”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创业孵化等多种形式为抓手,统筹专业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3个维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新工科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关键词] 大思政;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 647.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2-0023-06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the Smart City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Junling1, LIU  Yuhan2, ZHANG  Shu1, WANG  Ying1

(1.Smart City Colleg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2.Business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5,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Smart City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aims to construct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guided by the goal and motiva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ith talents cultivation of “Double Smart(IT + Wisdom)”as the main line, with abil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cultivation goal, and to coordinate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the first classroom,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by discipline competi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enterprise incubation and other forms so a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us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lementing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for the country.

Keyword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ree-all educations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训”[2]。新时代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使然。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既能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在校学生的宏远志向、踏实作风,促进学生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充分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内心使命感。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既需要开展显性的思政教育,又需要开展隐性的融入思政元素的创新创业教育。显性和隐性教育相互融合,将有利于增强高校育人的实效性。

1 “大思政”视域的内涵

在以往的课程思政工作中,教师更多地侧重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这距离“三全育人”的要求尚存在一定距离。“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在于“全”,“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培养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单纯地注重知识育人,更要发挥隐性教育的力量,以实现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

因此,本研究对“大思政”内涵作如下解读:将育人工作全面落实到课程思政工作、教师常规工作及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真正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勞动教育的全方位目标,科学有效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

2 “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

2.1 改革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新需求的动态发展,传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越来越需要增加专业教育的灵活性与创造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交叉学科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在“大思政”视域下,为工科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固有的过度专业化等问题,从而为培育工科创新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因此,高校有必要从思想启迪、理论武装和实践指导等各个环节下功夫、精耕细作。一是从教育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探索,激发思政教育工作的内生力,增强创新创业教学的实效性;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维度,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以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2.2 激发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活动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创业活动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有效催生新的产业与行业,这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工科生的专业特性属于科技创新,其专业具有不可替代的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影响科技创新企业存活以及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科技创新企业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应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蓝图,紧扣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工科生需要立足专业、踏实做事,确立理性务实的创新创业理念,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为创造新岗位提供了新机遇,有助于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投身高精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还有助于促进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的发展。

2.3 促进工科生岗位胜任力的提升

新时代高校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为就业教育服务,又需要为社会输送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工科生岗位胜任力的提升,促使工科生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创新知识和创业技能。“大思政”视域下的工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将专业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育及素质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有利于培育工科生的开创能力、自信信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工科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热忱,提升工科生的创业能力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引领工科生根据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大思政”视域下面向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提高工科生的职业发展水平,培养其在就业岗位的高度胜任力。

3 “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主体、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全员参与思政教育的综合性平台,形成育人合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为主体、以学科思政为支撑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学院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以“双智慧(IT+Wisdom)”人才培养为主线[3],以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形式为抓手,统筹专业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3个维度,构建了“大思政”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见图1),并真抓实干,科学有效地推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3.1 专业教育维度: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机制

在“大思政”视域下,专业教育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包括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置、双体系融合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搭建学科创新创业平台5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设定。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据学校“学以致用”的校训,落实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价值观的塑造;打通专业知识传授和创新创业育人路径,促进工科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课程体系设置。学院有机融合新工科建设体系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仅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通识课,而且根据各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科学设计,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同时,不断强化思政的显性教育,细化创新创业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

第三,双体系融合建设。学院以“思政树”数字化建设为载体,建立政治素养、社会责任、道德品格和专业素养“四位一体”的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相融合,从而形成了“课程—专业—师资—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4]。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院各专业围绕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和学科特征,紧抓创新创业工作不放松,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方法,提高新时代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形成有特色的“大思政”视域下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搭建学科创新创业平台。学院激励专业教师参加学科领域间创新创业教育的观摩交流,增强和提升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同时,学院从专业的视角,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协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

3.2 第一课堂维度:创新创业教育的传动机制

学院从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深入推进“大思政”视域下第一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4]。同时,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项基本功”:挖掘、融入、教育者先受教育[3],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第一,课程内容建设。培养计划中安排创新创业类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将专业知识作为重点,同时将创新开发与学科的有效结合作为导向,深度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创新创业育人价值,搭建创新创业工作同新时代社会需求融会贯通的育人通道。创新创业类基础必修课程主要运用课堂讲授、行业企业专家讲座、学生演讲活动等多元化方式开展,打好工科生的科技创新与创业技能提升的理论基础。同时,将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项目贯穿其中,引导学生体验和接触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创新思维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育人框架,消除学术与行业之间的隔阂,科学探索工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及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高效融合。

第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创新创业类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感知课程所提供的信息、经验和知识。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专题讨论、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以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直接与问题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实践的有效衔接,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战能力,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度和挑戰性。通过循环交互实现精准教学,引发学生同频共振,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实效。

第三,课程思政建设。学院以科技创新作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应充分挖掘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以及其他专业课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的第一课堂中不断树立创新创业的信心。课程思政培养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时代使命以及创新精神,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拥有勤奋、努力、奉献的品格和科技报国的担当。

第四,教学评价标准。“大思政”视域下的创新创业育人应采用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应将第一课程的讲授与第二课堂的应用并重考量、综合评价。同时,还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并举,有机融合学生在专业技术、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思想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元素,如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前沿性、挑战学科前沿的勇气、学习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科研成果、学科竞赛成绩及创业孵化程度等。

3.3 第二课堂维度:创新创业教育的增能机制

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基于此,学院以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学科竞赛、科学研究为抓手,构建了“学生自愿参与、教师积极辅导、学院大力支持”的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生态圈”,充分发挥“大思政”视域下其如盐在肴、化于无形、融于细微的育人功能,有力提升了创新创业工作的育人效能。

第一,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学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申报工作,以学生自愿参加作为切入点,设置课题专利类、成果转化类、校园普惠类、社会服务类、公益创业类等5类选题,广泛动员、明确目标,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思路,再由创新创业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撰写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并参加答辩评审,从而完成选拔立项。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学生可以自选导师,学院也可指派有专长的教师以“做中学”教育模式积极辅导学生,并通过模拟情景、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样机实验、仿真模拟训练,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并进行点评、指导。同时,通过创新创业孵化项目,专业教师能够从隐性教育层面强化对工科生的训练,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和开创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坚定信心、努力探索、团结合作、乐于奉献。在项目孵化立项后,设置项目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多个环节,在做好项目督促检查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创新创业心得体会和工作学习方法的平台。

第二,开发第二课堂系列主题讲座。学院充分挖掘社会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5],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根据学生需求,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和行业、企业专家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系列主题讲座”,如“大学生精准创业的三板斧”“技术优势变竞争优势的三招式”等。在主题讲座后,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学生对讲座的效果反馈,以促进系列讲座更加有效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精准指引。学院以“创新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第三,主办和参与学科竞赛,促进创新创业全方位孵化。学院承办华北五省暨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学校网络安全大赛、学校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通过教师指导,历练学生在竞赛中的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学院以“致用杯”“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为牵引,大力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孵化能力的培养工作,让学生树立自信、迎难而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有助于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同时,这一举措也凸显了学院提出的“一师一专利,一生一作品”的特色,从而促进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团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研项目和科研训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热情,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院紧密结合工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搭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的桥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团队,持续开展专业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使学生体会到探索过程和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形成自主思考、自主申报创新孵化项目的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培养。

第五,发掘以辅导员为骨干的创业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一方面属于学生就业工作的范畴,另一方面是辅导员工作的一大重点。学院充分发掘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的辅导员育人功能,辅导员依托学校教育资源,熟悉就业市场,了解就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有创新能力和愿望的学生实现创业就业。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通过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以“企业走进来、学院走出去”的模式,多元化地为学生搭建走向社会的桥梁。同时,“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和辅导员的共同发展与成长。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科学有效地开阔学生眼界,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还能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辅导员通过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克服困难等能力,反哺辅导员克服自身不足,促进自身快速实现专业化、职业化成长,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为学生服务。

4 “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工作启示

学院积极探索“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模式,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小组,统一思想认识,从思路、目标、路径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统筹创新创业工作。一是既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创建育人团队,塑造健康向上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同时统筹学科、专业、课程大平台的研究力量和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合理设置工作量,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和主动性。二是教师应坚定终身学习与自我学习的信念,投身于全面培育培养学生。教师应持续强化与优化专业学习,运用创新思维拓展工作视野,梳理行为示范,不断扩充教育资源,积极学习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创业政策,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等实践活动,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三是通过协同联动各系部(中心)、综合办、教务办、科技与研究生办、学工办、群团组织等部门,层层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将创新创业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在“大思政”视域下,学院有效分解学生创新创业的育人目标,将具体工作细化到人、落实到部门、量化到岗,从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内部机制的整体性和贯通性,有利于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协同机制。

“大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既有助于高校科学有效地融合知识、人才和创造力,又能有机融合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标杆,形成示范效应和强辐射,迸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活力,从而形成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助推新时代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7-10-27)[2022-10-25].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OL].(2021-05-29)[2022-1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529/c1024-32116637.html.

[3] 张俊玲,黄静华,付立新.工科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33(4):7-10.

[4] 王育坚,张俊玲,刘晓晓.以“专业思政”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1):45-51.

[5] 汪俞辰,陈靖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179-180.

(责任编辑 齐蓉晖)

[收稿日期] 2022-11-25

[基金项目] 2021年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大思政视域下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K202210),2020年北京联合大学教学创新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张俊玲(1964—),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管理等;张姝(1973—),女,山東牟平人,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管理等;王颖(1975—),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等。

[通讯作者]刘宇涵(1983—),女,辽宁锦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数字商务等。E-mail:yuhan.liu@buu.edu.cn

猜你喜欢

大思政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