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城:打造公益矩阵 构建美好生活
2023-06-28刘晓
刘晓
提及华侨城,可能有些人只知道它是一家央企,对于其业务知之不多,但提到城市里一些著名的文旅景點,大家都不陌生:深圳的“锦绣中华”“世界之窗”,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欢乐谷,襄阳的奇幻谷以及成都的龙泉驿欢乐田园等等,这些都是华侨城的代表之作。由此可见华侨城在文旅地产方面的实力。
殊不知,自成立三十多年来,华侨城在公益领域同样有着瞩目的表现。华侨城在脱贫攻坚、守护生态文明、推动公共艺术发展等多方面主动担当作为,致力于用公益回馈社会,用生态连接自然,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绿色低碳、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
营建城市湿地 修复生态环境
了解深圳的人,对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华侨城湿地)并不陌生。在高楼林立的深圳繁华中心区,华侨城湿地如同一块翡翠镶嵌在城市里。炎炎夏日,市民漫步华侨城湿地内,当微风吹过,瞬间能感觉到身心的舒爽。
今年正好是华侨城湿地开园十周年。华侨城湿地十年间的蜕变,也见证了华侨城集团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历程,诠释了华侨城一直坚持的“生态环保大于天”的理念。
2007年,华侨城受深圳市政府委托管理华侨城湿地,并开始长达5年的生态修复。华侨城组建专业团队,包括鸟类、水环境、生态学、红树林等多个不同领域专家,在水环境、鸟类监测等基础上,共同研讨修复对策,对湿地实施了包括水环境修复、生物通道恢复、鸟类栖息生境修复以及植被修复等在内的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2012年,华侨城湿地开园,正式对公众开放。得益于有效的保护,如今的华侨城湿地已记录动植物共1133种,较2007年接管时提升一倍以上。2020年11月,由华侨城管理的华侨城湿地顺利通过考察验收,成为深圳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华侨城湿地虽然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但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华侨城湿地与深圳湾水系相通,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它还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隔海相望,是我国唯一处在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
在这片湿地,每年有数万只候鸟南迁北徙在此停留。宽阔的水面、茂盛的芦苇、稀疏的草甸、葱郁的红树林吸引了100多种、数千只鸟在此栖息,甚至还能看到包括黑脸琵鹭等10种国家保护鸟类以及7种中国濒危鸟类。
如今,这块隐身于城市中的“翡翠”,不仅是动植物的庇护所,更是人们心灵的绿色港湾。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存在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缺、景观物种侵蚀本地物种的空间等诸多制约,如何在城市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华侨城湿地就是华侨城在这方面一次成功的探索。
华侨城将成功经验逐步扩展全国,多年来,他们在武汉东湖、南昌象湖、顺德桂畔湖等湿地公园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性修复及美化工程。
助力乡村振兴不遗余力
除了在城市进行生态修复,华侨城还致力于乡村振兴。多年来,华侨城践行人才扶贫、基金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短板扶贫、文化扶贫的精准扶贫“六大路径”,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并在长期帮扶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文旅融合+美丽乡村”“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模式,成为精准扶贫的文旅央企样本。
早在多年前,华侨城集团就与贵州省三穗县、天柱县结成对口定点帮扶关系,拉开了定点帮扶序幕。自此,一个个“敢教山河换新颜”的故事在贫困山区上演。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贵州省三穗县、天柱县分别于2019年4月、2020年3月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脱贫摘帽。为了巩固扶贫成果,华侨城集团持续为定点帮扶地区捐助资金1000万元,帮助天柱县建起千亩油茶示范基地、江东镇金鸡村“凤玖玖”林下养鸡示范基地等定点帮扶项目12个。
除此之外,华侨城还助力贵州黔东南州、内蒙古科右中旗、甘肃临夏州、四川马边县等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云南、海南、西藏、广东等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接续实施乡村振兴。
如今,华侨城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公益矩阵,积极践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累计公益投入36亿。
正是华侨城在脱贫攻坚以及助力乡村振兴领域取得的成就,在2021年的第九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华侨城一亮相,就受到了众人的关注。华侨城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践行央企责任和使命,携手社会各界力量,助力提升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让公益慈善发挥更大作用、走向更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