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的策略选择

2023-06-28祝木伟

唯实 2023年6期
关键词:产教江苏高质量

祝木伟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振兴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并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江苏实体经济力量雄厚,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江苏实體经济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产生,尤其是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关心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

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022年4月,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确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回应,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职业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不断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在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等方面取得明显发展,尤其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数据显示,近十年,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70%以上的一线新增从业人员都是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教育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指出,当前高职招生规模已占据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对振兴实体经济,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江苏职业教育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大省,拥有6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3个全国百强先进制造业园区,具备发展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是全国职业教育的“高原高峰”。近年来,在江苏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江苏职业教育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中职应届毕业生升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比例达到70%。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省拥有高职院校91所,其中7所学校入选国家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13所学校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职业本科教育实现突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教育本科学校。优化职业院校及专业布局,建设200多个职业院校现代化专业群,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专业集群,全省先进制造业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全省职业院校积极对接产业链,组建32个以行业为纽带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联结起400多所职业院校、1000多家行业企业。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100个省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和36个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覆盖13个专业大类,涉及20多个产业领域。

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省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全省中职189种专业,高职433种专业,涵盖全省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每年向社会输送约5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助力江苏中小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区域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升级需求,积极服务企业技术革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的质量、效益、认可度不断攀升。

江苏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当前,江苏职业教育仍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专业(群)设置与产业布局不契合、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脱节、科研支持能力不够、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职业教育布局不均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充分。经济发展实力与职业教育力量紧密相关。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导致职业教育力量不均衡。以高职教育为例,在数量上,江苏省91所高职院校,苏北五市只有17所,仅占19%;在办学实力上,办学水平不高,江苏省20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苏北只有3所,仅占15%。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力量薄弱,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江苏仅1所,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从现实情况来看,江苏尚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保障,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模糊、传统观念引发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影响了江苏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总体而言,江苏职业本科教育力量薄弱、发展滞后,由此造成江苏高等教育结构失调,与江苏教育强省、职业教育“高原+高峰”的地位极不匹配。

职业教育同产业发展“契合度”较低。当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新兴产业迭代迅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需求侧多元化日新月异、技术攻坚发生历史性变革,稳定性的专业供给和动态性的产业需求之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技能考核、创新能力等与产业发展需求还未能实现有效衔接达成同频共振的效果,还无法从区域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业特色等角度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技能培育、实习实训、专业技能提升等。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动态、多层次的复杂经济体,仅凭教育部门一家之力很难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更无法实现专业、职业和产业的准确对接,须在明确各方权责的基础上,形成政产学有效沟通和多元协商机制。

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匹配度”不高。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动力逐渐转换。江苏职业教育应聚焦国家战略,紧跟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努力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不仅要专业技能强,还要突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但在素质教育层面,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对接不紧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充分,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不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职业院校重知识轻技能、重校内教师轻企业师傅、重结果和分数轻实践过程最终导致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不清晰、不准确,无法顺利完成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工匠人才。

江苏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的策略

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历史进程中,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是主要支柱,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重要支撑。江苏职业教育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增强适应性为主线,一方面,培养大量一线产业工人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大量会管理、懂技术、能研发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助力江苏实现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为全国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优质增量,充分展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要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走向。《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将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同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适应”一词出现多达10次,明确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法律地位。可以看出,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对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适应”源于生物学,本意在于个体或群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制与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程度,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动态交互的过程。“职业教育适应性”,反映的是职业教育与一定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需求的协同程度。聚焦江苏职业教育,适应性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对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顺应,对江苏产业发展诉求的满足以及对江苏高职院校教育对象高素质发展需求的回应三个方面。依据满足内外部环境诉求的双重属性,江苏职业教育适应性表现为两个维度,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来调节自身教育内容与方式,以及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以促进外部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双向促进、螺旋上升发展。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增强,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影响着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质量和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成效。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理论指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六个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以“六个坚持”为根本遵循,尤其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更好适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同时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坚持系统观念,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大系统中找准坐标,在“三教”协同创新的中系统内发挥作用,在“三融合”的小系统内取得突破。一是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作用,加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人才供给。二是要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突破制度壁垒,深化“三教”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转换机制,加快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实现“三教”之间互利合作、协调共生、各美其美的教育生态。三是牢固树立大职业教育观,着力推进“三融合”,以职普融通为关键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驱动战略。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举措。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更好适应新发展格局。建立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上升通道,在体系结构上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结构性调整需求。一是持续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扩大本科職业教育范围与规模,促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二是探索创新中高职衔接、中本衔接、高本衔接机制,对应用本科高校和专业进行单独评价、分类评价。三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以科技应用与研发能力培养为主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支持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培养行业急需的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四是推进职普融通,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教育生态。

聚焦自身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要不断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更好适应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一是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二是深化产教融合,紧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实施以需求牵引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使培养对象能有效适应以技术技能生产配置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以劳动生产率提升为重要特征的创新驱动型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服务能力,精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交流,主动服务发展,在产业升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

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更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着力培育50条重点产业链,做强30条优势产业链,推动10条卓越产业链快速提升。因此,江苏职业教育要按照“531”产业链构建专业链,将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一是按照产业链发展的要素、模式和特点,建设、布局、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链;职业学校要根据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岗位标准,来选择企业、建设专业、规划课程。二是密切关注、研究产业发展趋势,专业的设置应覆盖全产业链,或行业生产的整个流程,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三是源源不断为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助推产业技术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推动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作者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产教江苏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数读江苏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数独江苏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数读江苏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