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 促进语文积累

2023-06-28姚玉华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3年2期
关键词:处士鼻子奶奶

姚玉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积累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显性语文要素与语感、情意、思维、品性等隐性语文要素的不断聚拢和叠加。随着核心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积累也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名特级教师高万同曾提出关于语文教学的九字诀:“读得进,记得牢,用得出。”这通俗的九字诀同样适用于语文积累。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不妨从九字诀着手,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实践,强化语文积累学习。

一、读得进——在讨论探寻中理解内化

读得进,即能理解语言,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朗读、对文本的适切理解和对情感的深入感悟。

1.结合语境,探寻对语言的正确诵读

《落花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里“种”出现了三次,对“种(zhòng)花生”“买种(zhǒng)”这两个读音大家都没有异议,而对“播种”的朗读则有两种不同意见。学生在思辨中探寻正确答案。

生1:读zhǒng时,意思是种子,是名词。读zhòng时,意思是种植,是动词。

生2:语句中“买种”“翻地”“浇水”这几个词语的第一个字都是动词,第二个字都是名词。所以“播种”的“种”应该读zhǒng。

虽然这只是一个多音字的朗读探寻,但学生在探寻正确读音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读音”的方法,同时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2.多维关联,探寻对文本的适切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总会有理解上的难点。多维关联就是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前后融通文本,课堂内外关联,突出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最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积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内外关联,化虚为实。《两小儿辩日》一课中,“车盖”“盘盂”有注释,学生似乎都能读得懂。其实不然,学生只借助注释理解实际是虚懂的状态。我提醒学生在预习时查阅资料,再在课上请学生出示古代战车的图片和描述,出示商周时的青铜器的图片和描述。这样一来,学生对“车盖”“盘盂”就有了直观印象,也在不知不觉中对祖国的文化产生了兴趣。

前后融通,化难为易。《牧场之国》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教学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前后融通。学生在文中找到四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再关联语段中“贵妇”“公爵”“安闲”“严肃沉默”等词语,感受到荷兰牧场上的牲畜是优雅高贵的,是被人尊重和爱护的。真正的荷兰是奶牛的天堂,是骏马的世界,是牲畜悠然自得的王国,是祥和寂静的美好世界。至此,“什么是真正的荷兰”也就在前后融通中得到解答。

3.联想拓展,深化对文章情感的感悟

教学《长相思》时,在配乐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诗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在联想中尽情舒展思维,驰骋想象。接着进行引导:“在纳兰性德心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展开联想:“家乡美丽、温馨、安宁,‘故园二字更是承载了作者无限的美好遐思。”此时再读课文,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更深切地感悟到了征途的艰辛、家乡的美好以及词人的思乡之情。

二、记得牢——在多样诵读中存储记忆

当堂吟诵,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内容和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记忆。多样诵读的言语实践,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存储,助力语文积累学习。

1.梳理结构,借关键词诵读

有的语段有特殊的行文之法,可梳理其结构借关键词进行诵读。如《四季之美》中“秋天最美是黄昏”一段,先总写再按时间顺序描写“夕阳斜照西山时”和“夕阳西沉”两幅画面,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归鸦、大雁带给人的感动,风声、虫鸣带来的心旷神怡。练习诵读时,我出示提示词句并给予学生自由诵读的时间。很快,学生就能流畅背诵,这段文字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中。

2.融入情感,以接续式诵读

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是快乐的、自由的,带给“我”美好的回忆,让“我”对童年生活有无限的眷恋。诵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一段时,可采用接续式诵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学生在这样的诵读中充分感受着“我”的快乐,延伸到园子里的每一处景物、每一个角落。学生诵读着,也快乐着。

3.分饰角色,微改编法诵读

学习《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后,结合课后的练习,我让学生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分角色来讲这个故事——可以用原文原句,也可以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试讲。

生1(杜处士):吾乃蜀中杜处士。好书画……

生2(牧童):吾,一牧童也,今放牛归,见杜处士正曝书画……

生3(苏轼):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

故事总能得到学生的偏爱。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讲故事,学生兴趣浓厚,同时换一种形式诵读文本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用得出——在交流练笔中提取运用

学生的语文积累不仅要关注其记忆水平,更要关注其在不同情境中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信息,进行言语的复现与创造的能力。如《慈母情深》课后有一个小练笔: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小练笔要求学生动笔表达,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提取类似经历,而且要迁移用场景和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把“鼻子一酸”的内容写具体。因此,我在学生练笔时出示了如下要求:以《那一次,我鼻子一酸》为题,用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尝试运用反复等手法,回忆鼻子一酸的经历。

其中一个学生的练笔让我印象深刻(以下是撷取的片段):

餐桌上三菜一汤,都是我爱吃的。连日高温,为了让我多吃点,奶奶总是想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我吃完一個鸡翅,发现奶奶还只是坐着,却没有吃饭。“奶奶,你怎么不吃呀?”奶奶用衣袖擦了一下额头:“你先吃,我先坐一下。”这时,我才注意到奶奶的脸上红通通的,额头上仍有豆大的汗珠在流淌。38度的高温,煤气灶的高温,油烟的高温,厨房大概和蒸笼差不多吧。

“你多吃点!再吃点牛柳!”奶奶一边扯了扯因为汗水湿透而贴在后背的衣服,一边又夹了一块牛柳给我。此时,我看到她左手食指上有新贴上的创可贴。“奶奶,你切到手了?”“没事,划破了一点点。你多吃点,喝点排骨汤!”那创可贴分明还隐隐透着殷红的痕迹。

吃着美味的饭菜,看着奶奶被汗水迷离的眼睛,我不禁鼻子一酸……

读着他的文字,我很欣喜,这就是“用得出”。片段中聚焦了和奶奶一起吃饭的场景,描写了“奶奶脸上红通通的”“豆大的汗珠”“左手食指上新贴上的创可贴”等细节,最终促使他“鼻子一酸”。

小学生的语文积累是一个功到自然成的过程。语文积累学习需要落实“读得进、记得牢、用得出”,让学生的语言诵读、理解方法、情感感悟、表达能力等在情境中得以提升,不断丰厚其文学素养,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处士鼻子奶奶
逃跑的鼻子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你的鼻子超级棒
西 湖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奶奶驾到
鼻子和嘴
我家也有奶奶等
林则徐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