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道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究

2023-06-28宋彦葵

关键词:大学生

宋彦葵

摘  要:儒家道德文化中的“友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和”“仁义”思想分别在情感、关系、秩序等方面体现了“友善”的内涵,传承两千余年的儒家道德文化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具备价值契合。以家庭教育为起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校园文化为介体、先进典型为榜样等方面探讨新时代儒家道德文化在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儒家道德文化;大学生;友善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1]儒家道德文化绵延千年,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核心与精髓,其“友善”内涵的建构,是对中国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发展与实践,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理论借鉴与实践意义。

一、儒家道德文化中的“友善”要义和基本内涵

“友善”在古代中国广泛存在,如儒家的“仁义”、道家的“道”、法家的“法”,都蕴含着一定的“友善”思想。儒家道德文化中的“友善”思想主要是通过“和”“仁义”来反映。

(一)儒家道德文化中的“和”要义

“和”是儒家道德文化的重要要义之一。在《五行》篇中,五行作为五种自然物被特殊提出,起初是因为它们与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五行”之间,虽然性质不同,用途各异,但在人类生活中却可以相互为用,所以人们很看重它们之间“和”的关系。从很早开始,就有人借五行来说明“和而不同”的道理,五行之间各个不同,是“他”与“他”的关系,它们相互配合,叫做“和”,可以生百物。在传统五行说中,“和”与“同”相对。五行之间因为不同,才能“和”,所以“以他平他谓之和”。子思五行说也有类似的看法。仁义礼智圣五者各有自己的性质,但又要互相配合,以仁义为例,仁代表了比较“柔”的一面,“义”代表了比较“刚”的一面,二者不同,但又相需为用。在马王堆帛书《五行》篇“说”的部分,“非刚之也,非柔之也……言仁义之和也”[2]。正因为不同才可以“和”,友善即意味着各种不同的“和”。

(二)儒家道德文化中的“仁义”要义

“仁义”是早期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汉书·艺文志》认为儒家是“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3],说明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仁义。这种概括不仅在儒家文献中得到验证,而且也体现在其他学派对儒家的看法之中。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道:“(子路曰:)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4],明显体现出以仁义为儒家思想。

早期儒家对于仁义的规定和解释,是情和理有密切关联。仁是偏重在“情”,义则是“理”的象征。孔子主张把礼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在具体说明礼的依据时,仁的原则就表现为内在的情感,故有:“人而不仁,如礼何”[5]的说法。义和敬又是相关的,可以成为“物之节”,如“义,敬之方也。敬,物之节也。笃,仁之方也。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智类五,唯义道为近忠。恶类三,唯恶不仁为近义。”[6]仁的表现则是忠厚笃实,和情密不可分,仁体现为真诚的爱,义则是对不仁者的厌恶。孟子则是直接把理和义联系在一起,提出:“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7]仁代表生生之德,义代表的则是令行禁止,一柔一刚,相得益彰。

(三)儒家道德文化中“友善”的基本内涵

儒家道德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友善”思想因素,如:和而不同,仁者爱人,五伦纲常,为政以德等都是对“友善”观的诠释,将家庭伦理关系的“亲亲”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之中,内修身,外治国。

情感世界的友善,不是单一的一种情感。友善首先可以理解“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8]的九情之一。但是,这确实又不是一种一般的情感,这是可以建立起道德秩序和道德世界的情感。仁的观念体现着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情感与秩序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又是有分际和层次的,人首先是情感的存在,然后才是秩序的存在,在秩序世界之前,存在着的是情感世界。因此,当把友善理解成仁的时候,就意味着把生命首先视为情感的存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过好恶之恶的问题,君子所恶的对象乃是某种非礼的破坏秩序的行为或言语,其恶乃是由于物之可恶。此恶与友善并不相矛盾,事实上正是由于对道德和秩序的友善,才有对秩序破坏者的恶。这个时候,恶恰恰成了友善的证明。

关系层面上,友善中的“仁”,不是仅仅关联着某一个体的事情。从造字结构上看,“人”和“二”组成的“仁”,就代表着二个人,也代表着某一种关系的存在。而这个关系既可能是君臣父子,也可能是夫妻兄妹和好友,甚至是其他。关系就代表着对别人的肯定,所以友善也就一直存在于其中。作为友善的“仁”是指向他人的,而不是爱自己。孔子关于仁的说法虽然不同,但都包含着对于同他人之间某种肯定的关系,这首先是一种态度,而未必是一种结果。“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9]这个推己而及人的过程所体现的逻辑是,他人和自己有同样的愿望和要求,由肯定自己推及肯定他人,这是仁者的作为。仁者的心中始终有他者的存在,并以肯定和成就他者为自己的责任。当然,这种肯定和成就并不需要以否定或舍弃自己作为代价,自己和他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毋宁说,这是一个连续的共存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建立当然需要某种方法,在此,孔子提出了“能近取譬”的“仁之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在这样的表达中,己和人之间成为息息相通的整体,每个人发现自己生活都在与他人紧密的关系之中。

儒家对仁爱的理解,不仅是把它置于一种关系之中,更重要的是放在不同的关系之中。随着他人身份和角色的差异,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论语》上来看,孔子和儒家最重视的关系无疑是君臣、父子和朋友。在《学而》篇第七章所记子夏的话则同时包含着对这三种关系的说明:“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1]很显然,这是三种不同的关系,所以对父母和君用了“事”字,对朋友则是“交”。而父母和君主之间,其差异也是相当明确的。前者奠基于血缘和家庭的基础之上,后者则是纯粹的政治和社会关系。在《学而》中,所谓孝悌,是就父子兄弟的关系而言的;而犯上,则是就君臣关系而言的。孝悌乃是不好犯上作乱的前提,这实际上是把维系君臣关系的伦理建立在父子倫理的基础之上,并把它看作是“为仁之本”。

除了情感、关系之外,作为友善的“仁”还必须从秩序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友善本身就有着内在的秩序,对于父母的友善一定会超过对于陌生人的友善,这就是友善的秩序。但这种内在的秩序必须通过某种外在的规定加以表现,才会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不加限制的友善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也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儒家道德文化中友善的“仁”是建立在自然经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中,其血缘宗法观、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历史局限性、狭隘性的影响。因此,对儒家道德文化中的“友善”要与现代思想相适应,挖掘其现代价值。

二、儒家道德文化与新时代友善价值观的价值契合

儒家道德文化蕴含着社会公德的友善价值观,体现在社会方面就是社会公德的建构,而儒家道德文化有着丰富的社会公德资源。在《论语·里仁》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2],提倡凡事要从公利出发,不能只为自己考虑。孟子同孔子一样,主张重义轻利,但同时他主张以义制利,《孟子·梁惠王上》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13]孟子主张人们要先义后利,以义为标准来取利,舍弃不合乎义的私利,做到“求之有道”。这些都表达了儒家在义利问题、公私关系上的基本态度和观点。而此类观念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公德建设所强调的集体主义原则不谋而合。在国家情怀上,孔子的弟子曾参、孟子、北宋张载等人都表达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担当天下之重任的人生理想。这种理想抱负在友善社会的表现就是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一)儒家道德文化蕴含着职业道德的友善价值观

友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文化观,在职业方面,友善价值观表现为忠信。在《论语》中,“忠信”并称的共有四处。“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5],“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1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17]孔子以忠信教授弟子,以“不讹”“无讹”为“忠”,“不欺”“不倍”为“信”。在《六德》中进一步将“职”进行了区分,“有率人者,有从人者;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学者。此六職也。”[18]孔子从君臣的角度探讨了忠信的重要性,延伸至今强调为有不同“职”的区别,所以需要不同的“德”来与之配合,体现了友善对待不同职业,需要各种道德的配合以及德行的约束。

(二)儒家道德文化蕴含着家庭美德的友善价值观

儒家道德文化的友善思想也体现在家庭道德方面,儒家最重视的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父子关系,与其他的关系相比,这种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不可选择性。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完全内在的关系。如《六德》篇有“门内”和“门外”的提法,所谓内外的范围,“内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妇也。”[19]很显然,父子属于内,而君臣属于外。在《论语》中,“仁”的含义曾经从多方面被规定过,但最基本的定义则是“爱人”,“爱人”的开端则是“亲亲”,也就是父子之爱。父子之间的“爱”基于“血气之亲”,所以是自然生出的东西,而非强加的规范。子对父的爱就是“孝”,父对子的爱有时候叫作“慈”。这种父慈子爱不是有意的行为,而是出于自然。“悌”是对兄弟的爱,这是“孝”的推展。而它们又共同构成了“仁”的根本。孔子从血缘角度探讨了亲情是万事之始,延伸至今内容改进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强调家庭成员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养老观、邻里观,建设文明、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三)儒家道德文化蕴含着个人品德的友善价值观

儒家道德文化中也十分注重个人修身的问题,在《大学》八条目中,其核心乃是“修身为本”。修己只是开始,承担对于他人责任的开始,而修身的方向则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礼在修身方面的意义:一是“约”,二是“立”。就“约”的一面而言,有对生命的约束之义。如《颜渊》篇记载孔子的话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0]作为一个君子,一举一动都必须合乎礼的要求,有“克己复礼”之义。克己是对自己的克制、战胜和约束,而用来克制自己者就是礼。孔子提出视、听、言、动都必须要合乎礼,这就是把生命纳入到礼的约束之下。“立”是学道之后道德生命的确立,离完成当然有相当的距离。在《季氏》中“不学礼,无以立”[21]以及《雍也》的“己欲立而立人”[22]。在道德没有扎根于内心之前,道德生命的塑造需要来自外部秩序的规范,发挥这个作用的就是礼。因此,从一方面来看,礼就是约束,对于血气生命的约束;而从另一个方面看,礼是成就,他所成就的是一个道德的生命。儒家以修为君子为终身追求,以“礼”为约束和确立德行的标准,而发展到至今个人品德建设则与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由反映社会关系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儒家道德文化融入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中国自古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包含着对人的价值观的改造、对家庭伦理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以及对天下国家情怀的培育。古时,在知识分子(士)的成长、社会的关爱与家国天下情怀之间达成一种良性的沟通,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推进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建设的意旨高度吻合。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有效培育,赖于构筑畅通、全面的涵养路径。

(一)加强友善之家正面引领

“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23]大学生有很强模仿他人以及从众的特点,并且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成人要快,而家庭教育是对人一生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是否具有与人为善的价值理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要抓好家庭教育这一初始阶段。在家长主体责任方面,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场,要强化家长的主体责任、培育责任,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道德发展为出发点,积极配合学校要求,身体力行教导大学生形成友善价值观。在家庭氛围方面,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友善和睦、相敬相爱、关系和睦,亲朋好友之间、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和睦友善的良好人际关系,在充满崇善向善的环境氛围中能更好的影响大学生建立友善价值观。在鼓励子女践行善行义举方面,父母应适当为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善心善行善举给予精神鼓励,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保持产生深刻影响。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引导

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4]在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友善价值观的主阵地,是友善价值观的学习阶段。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立足社会现实,对友善本身的价值体系以及合理友善的实践方法进行教授。在教育方法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但也不能完全依赖灌输的方法,更多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慕课教学等让大学生自觉借助自我意外的事物来扩展、延伸或者提升自己,从而达到“见者远”“闻者彰”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点引导大学生学会思考和内省,“思”所谓“形于内”,是落实在内心之中根据着内心要求的状态,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在交往中自觉与人为善。孔子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25]大学生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思想觉悟,才会在践行中自觉外化友善行为。同时,在其他课程方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也要相互补充,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思想,用良性配合的教学循环,引导大学生不断丰厚友善价值观。

(三)注重校园文化舆论熏陶

环境能影响人的主观世界,而校园文化作为环境文化的一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与行动方式,促使他们更加成熟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用更加友善的方式面对自己的生活。因此,校园文化要统一思想、科学设计、全面规划、总体部署、协同工作,各部门应当设定具体标准和培养方案,如:将“友善待人、学会给予;友善待己、学会发展;友善待物、学会保护”的理念渗透到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中,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合理布局。其次,可以利用校训校规、公益广告、宣传标语、彩牌、艺匾等式样繁多、款型别致、图文并茂的形式,覆盖校园,增强文化力量,提升校园友善氛围,为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价值理想和社会追求提供沃土。同时,可以运用网络媒体公众平台,构建品牌效应,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养过硬、专业素养强、综合能力高的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加强在大学生间的传播影响力,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根据国家政策、学校动态、学生日常等情况定期、定时推送相关思想教育内容,从而让学生通过媒体平台了解当下时事,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在荀子的思想中,道的核心內容乃是礼或礼义,它的基础乃是人之“群”,意思是要求把君主放在人群中进行理解,如果没有群,君主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君主也正是通过礼义才完成了人之“群”的特质。因此,榜样的选择要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是虚拟人物。在家时,父母言传身教;在学校时,老师以及年龄相仿的朋辈群体表现影响;在社会时,公众人物舆论影响。这些都具有生动形象、具体可信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给子女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使在友善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奠定良好基础;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一言一行对大学生的友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公众人物要加强道德修养,言行要有规范和责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合理利用自己的名气和社会影响力,努力发挥正能量,使广大粉丝巩固友善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先进典型示范作用的突出特点就是可以使大学生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也更容易被榜样的精神力感染,从而使大学生在践行中效仿榜样的善行善举。

四、结语

儒家道德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为培育和践行新时代大学生友善品质,提升友善意识、增进友善情感、强化友善行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思想启示,以儒家道德文化涵养培育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要顺应时代精神,坚持历史思维与创新发展的统一,从家庭、课堂、校园、榜样等方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使友善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心底深处,落实于大学生言谈举止中,不断提升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3.

[2]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6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83.

[3]任松如,撰.传统文化修养丛书四库全书答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120.

[4]何新.何新论孔子 孔丘年谱长编[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312.

[5][11](清)纪晓岚,总撰.林之满,主编.四库全书精华经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138,130.

[6]荆门市博物馆,编著.郭店楚墓竹简 性自命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70.

[7]蒋伯潜,乔继堂,编.传统文化修养丛书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528.

[8]朱文锋,旷惠桃,编著.中医心理学原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8.

[9]乙力,编著.中国古代名言警句[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60.

[10]王爽,编著.政德传统文化中的执政智慧[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221.

[12]樊大学.文学固原丛书《论语》札记[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3.

[13](战国)孟子.孟子选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1.

[14][16]李照国.《论语》英译释难中[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6:745,975.

[15]林定川,编撰.孔子语录[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119.

[17]吕莺,编著.中华圣贤经国学里的大智慧[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6:11.

[18]朱贻庭,主编.与孔子对话 儒家的公正与民生思想[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210.

[19]刘光胜.出土文献与《曾子》十篇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62.

[20]孙立权,主编.论语注译(最新修订版)[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71.

[21]孙立权,注译.论语注译[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272.

[22]《儒家思想经典一百句》编写组,编.儒家思想经典一百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26.

[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53.

[2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73.

[25]张岱年,主编.孔子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65.

责任编辑  牛志鹏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