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对施工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
2023-06-28辛莹莹
辛莹莹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经济环境越发成熟,经济活动复杂多变,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采用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成为常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本文运用模型构建与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施工企业中最为常见的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与应对流程,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估供应链金融存在的宏观市场风险、行业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变现风险四大风险水平,并利用控制测试流程测试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
[关键词]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供应链金融 风险应对
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
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一定的优势,不仅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将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而且在应对非常规、高风险业务时能够突出风险控制的重要地位,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实现价值增值。本文利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在审计全过程以风险为关注点,识别整体风险与重大风险,根据审计项目类型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提出改善建议并督促执行,最终将风险降低在可接受的低水平。
一、施工企业对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及风险
(一)施工企业对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应用
供应链金融依托供应链贸易产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以贸易融资为主的初级阶段、以供应链结构与商业模式为主的中级阶段、与互联网结合的高级阶段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仍处于以贸易融资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即商业银行对参与供应链运作过程的客户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根据结算业务类别,供应链金融可分为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模式供应链金融等。根据施工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结算特点,本文选取施工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
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是指融资方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质押或转移给金融机构获取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让融资企业及时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短期信用贷款,有利于解决融资企业短期资金短缺问题,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具体方式包括:保理、反向保理、保理池融资等。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分为三步:第一步,奠定贸易基础形成应收账款。施工企业与建设企业签订合同建造工程,根据合同支付条款建设企业定期按照完成产值的一定比例(低于100%,一般在70%—90%)支付工程款,剩余未支付部分形成应收账款,待达到合同约定条件后再予以付款。第二步,利用应收账款获得融资。基于供应链稳定性与建设企业信用状况,施工企业将这部分应收账款转移所有权或不转移所有权质押至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给予施工企业相应的融资。第三步,融资到期清偿债务。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图1所示,将应收账款所有权转移至金融企业,由建设单位直接向金融机构清偿债务;第二种情况如图2所示,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企业,由施工企业清偿金融机构的融资债务,在应收账款到期后向建设企业收回款项。目前大部分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都是将应收账款质押,不转移所有权,由施工企业自担坏账风险。
(二)施工企业应用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
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融资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应收账款利用率,降低施工企业融资成本,解决短期融资难的困境,另一方面使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也会带来一定风险。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系统风险,指的是施工企业面临的宏观市场风险。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非系统风险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决定供应链贸易基础稳定性的建筑行业发展状况与施工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状况的行业经营风险;第二种是施工企业能否稳定获得融资的信用风险,该信用风险既来自寻求融资的施工企业的信用,又来自供应链核心建筑企业的信用;第三种是债务清偿时应收账款的变现风险,该风险与信用风险内容部分重叠之外,着重强调施工企业自身的流动性风险。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评估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模型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存在四大风险:宏观市场风险、行业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变现风险。针对每类风险应用不同的模型或方法来评估其风险严重程度,从而构建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如表1所示)。宏观市场风险应用PES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施工企业在宏观市场所面临风险的严重程度。行业经营风险应用SWOT模型,从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存在的机会与威胁来分析施工企业在经营中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信用风险应用5C评估法,从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五个方面来评价施工企业及其债务人建筑企业的信用。变现风险应用流动性风险五个指标从财务数据评价施工企业流动性风险的严重程度。
利用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法,对每个影响因素设置关键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宏观市场风险与行业经营风险使用定性指标,信用风险与变现风险使用定量指标。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中填写的关键指标仅为普遍情况,不具有针对性,企业应用此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使之有针对性地反映施工企业所面临的不同风险状况。评估风险时以建筑行业中的其他可比企业为横向参照指标,以本施工企业以前年度状况为纵向参照指标,将风险分为四个等级: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按照风险越大分值越高的原则在1—4分的区间内进行賦值。同时,根据行业特性、企业战略目标、经营模式、财务状况等考虑因素,给予关键指标不同的权重,将风险等级赋值与权重赋值相乘便得出每类关键指标的风险分值,全部相加便得出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的整体风险分值。
利用此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既能评估单个影响因素的风险,又能评估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整体业务的风险,针对整体或单个因素的风险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在对风险进行控制测试时,应集中优势审计资源应对重大风险与较大风险,分散剩余审计资源应对一般风险与低风险。
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应对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步骤
在评估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后,利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构建内部审计应对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测试流程图(如图3所示)。通过控制测试对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的设计与执行进行查漏补缺,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流程共分为四步:第一步,测试风险应对措施设计得是否合理、充分;第二步,测试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得到有效、一贯的执行;第三步,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可控范围内;第四步,对控制缺陷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整改追责。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与风险严重程度,考虑施工企业应对风险的目标和化解风险能力,采取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接受风险等不同风险应对措施,达到整体风险在可控范围内、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遏制的效果。
(一)测试风险应对措施设计得是否合理、充分
首先,关注重大风险与较大风险领域,施工企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需要覆盖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所有高风险领域,因此此项测试步骤采用地毯式方法全面覆盖,逐一核实高风险领域的应对措施设计是否合理、充分。以建设企业信用风险为例,建设企业信用风险等级为重大风险,作为施工企业应当设计充分的措施来应对建设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低质量风险。需要考虑合同条款关于收款条件的利己程度,签订补充合同完善收款条款是否可行;应收账款到期未收到款项时施工企业可采取哪些措施催促建设企业付款,该措施的强硬程度及有效性如何;发生坏账时财务账面处理规定是否合理,关于应收账款的后期追偿措施能否达到理想效果;如何保证施工单位损失最小化等。
其次,关注一般风险与低风险领域,鉴于成本效益原则与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针对较低风险领域,可采用抽查方式进行,根据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固有特点与施工企业的性质选取部分进行测试。以行业经营风险中的施工质量关键指标为例,如果施工企业此项关键指标等级为低风险,可采取常规措施来保证施工质量风险的可控性,如检查施工企业关于工程质量标准的规定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现实应用性;施工企业针对高风险工程质量的防控规定是否合理;施工企业针对已发生的工程质量缺陷采取措施补救的规定是否合理等。
如果风险应对措施设计得不合理、不充分,可以由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内部控制设计缺陷与改进建议,使施工企业进一步完善,最终达到风险应对措施设计合理、充分的效果。
(二)测试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得到有效、一贯的执行
首先,分阶段测试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得到有效、一贯的执行。根据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流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贸易基础阶段、获得融资阶段、清偿债务阶段。根据供应链金融的不同阶段,分重点测试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在贸易基础阶段,测试重点偏向宏观市场风险与行业经营风险的应对措施执行情况;在获得融资阶段,测试重点偏向建筑企业与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的应对措施执行情况;在清偿债务阶段,测试重点偏向施工企业变现风险的应对措施执行情况。
其次,分时点测试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得到有效、一贯的执行。选取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时点作为测试重点,如应收账款形成时点、获得融资时点、应收账款到期时点、应收账款坏账确认时点、应收账款质押权实现时点等。
如果风险应对措施并未得到有效、一贯的执行,则由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内部控制执行缺陷与改进措施,使施工企业进行改正,最终达到风险应对措施有效、一贯执行的效果。
(三)确定剩余风险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
经过设计测试与执行测试后,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判断在执行以上程序后的剩余风险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情况下,对风险应对措施设计与执行越充分,剩余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剩余风险就越大。如果剩余风险在不可控范围内,则内部审计人员需要重新审视已执行的审计程序,了解是否遗漏了重大风险与较大风险,或者是否设计测试与执行测试程序存在纰漏等。针对未完善事项进一步加强应对措施,以保证剩余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四)确认控制缺陷造成的损失
针对风险应对措施设计不合理、风险应对措施未有效执行、剩余风险不可控造成的损失,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既成损失予以确认。一方面,对既成损失予以确认,研究其发生的原因,然后追溯至风险应对措施设计或执行存在的缺陷,对照缺陷进行内部控制的完善;另一方面,对既成损失予以确认,落实责任人,对其进行追责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提高施工企业员工风险防控的意识,有利于风险应对措施有效、一贯的执行。
四、X公司内部审计应对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X公司基本情况及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的使用情况
X公司是中铁十一局集团旗下的全资大型综合性工程公司,隶属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管辖,公司注册资本金10.01亿元,年产值131亿元,工程涵盖铁路、公路、市政等。
X公司作为施工企业因工程结算流程的限制,应收账款收款时间一般为数月甚至超过一年。为提高资金循环使用效率,X公司自2017年开始利用应收账款获得供应链融资,并逐年扩大业务规模,2021年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已扩大至285,866.1万元(如表2所示),占应收账款总额23%,其中保理业务占大部分,包括附追索权的保理业务和不附追索权的保理业务。
(二)X公司内部審计识别及评估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
为应对逐年增加的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所带来的风险,X公司审计部成立审计组,利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对其进行专项审计。
审计组根据X公司具体情况对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了修改,使之更有针对性地反映X公司的真实情况。经过对X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与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审计组对风险影响因素的风险等级和权重进行赋值,以评估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整体风险与个别重大风险。
根据表3可知,X公司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整体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个别领域存在重大风险与较大风险。
(三)X公司内部审计应对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
针对X公司资产流动性存在的重大风险,在工程建设方面,审计组测试应收账款回收条款的利好程度、应收账款催收措施的有效性、对工程项目付款的审核与监控、公司对整体付款金额与企业现金资产留存率的有效把控等。在投资方面,审计组测试投资项目资金收益率与投资回收速度、不良投资项目的清理情况、投资项目资金投入决策与资金使用监督等。在筹资方面,测试筹资负债数值的合理性、长短期负债筹资比例的合理性等。根据测试结果对X公司在资产流动性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缺陷进行优化完善,对缺乏监控的节点加强监督,保证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针对应收账款回收期较长的风险,目前X公司已出台员工激励措施,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与建设单位积极磋商,减少应收账款回收期。审计组测试激励措施的效果,提出完善激励手段的建议,并从源头出发改善合同应收账款回收条件,提高资产利用率。
针对X公司经营方面存在的成本管控、人才储备和突发事件应对的较大风险,审计组在现有制度控制测试基础上,建议管理层完善顶层设计,从企业战略出发在精细化成本管控、人才培养与增值、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有所侧重,帮助企业经营风险可控,促进企业经营稳步推进。
审计组在审计结束后期继续跟踪审计,定期测试X公司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剩余风险的可控性,并及时挽回损失,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价值最大化。
五、结语
当前市场经济越发成熟、经济活动越发复杂,越來越多的企业应用供应链金融缓解融资压力,如何应对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是内部审计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选取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为研究对象,从风险导向角度出发,按照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三个步骤,首先识别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存在的四大风险,构建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其次根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控制测试流程,研究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应对应收账款模式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对策;最后以X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邮政编码:441199,电子邮箱:15853245912@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1]柴正猛,黄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管理现代化, 2020(2):109-115
[2]郭银清.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J].财务与会计, 2014(3):53-54
[3]王宗润.考虑隐性股权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供应链金融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2015(9):1-8
[4]夏雨,方磊,魏明侠.供应链金融:理论演进及其内在逻辑[J].管理评论, 2019(12):26-39
[5]庄飞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初探[J].财务与会计, 2014(10):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