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中国化叙事思维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层机理
2023-06-28焦琪肖燕怜
焦琪 肖燕怜
【摘 要】全球传播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联结,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叙事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自觉。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是新闻生产者对叙事相关的事实本质与结构形式关系的认识与反映,是一种将事实、想象与形式关联起来的思维方式,其融合新闻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能够唤起受众的文化记忆,促进共情传播,更能满足全球新闻传播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故事;叙事思维;叙事话语;中华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进入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此后10年间,党中央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多次做出指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新闻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在中国化新闻叙事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化新闻叙事经验,用沉积中国文化智慧的叙事思维讲好中国故事,进而建构中国化新闻叙事的话语理论,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时代命题。
一、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的时代价值
文本是思维作用下的产物。强化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更利于创造具有中国式、创新性特质的新闻文本。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就是新闻生产者对叙事相关的事实本质与结构形式关系的认识与反映,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作用于新闻生产者认识和掌握叙事的内在特质与客观规律,服务于媒体融合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
(一)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是中国新闻实践时代之需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催生了现代新闻业并在西方蓬勃发展,适应于远程信息传递及工业化、大规模印刷出版需要,建立在事实要素分解重组的基础上,报纸新闻逐渐形成以倒金字塔为主要结构的消息文体,这是西方因果逻辑的线性思维作用于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后进行组接的结果。信息性、政论性与故事性模式是大众传播时代中国新闻实践的主要文本模式。注重告知、传达的信息性模式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呈现事实,注重阐释说理、解释复杂现象、强调事实要素关系的政论性与故事性模式则“结构无须强求一律”[1]。中国思维是“和”的思维,是一种关联性思维或关系性思维,强调有机整体的系统中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在一定秩序作用下要素组合后构成新的一体,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政论性模式与故事性模式的新闻报道不是以事论事、线性推论因果,而是在复杂系统中发现各种要素关系后做出解释,为用户建立“万变不离其宗”的事实认知、分析框架,在新闻实践中很难形成一定之规。讲好中国故事是新闻媒体在故事模式与政论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奋斗圆梦、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成就阐释,反映事实本质的同时发现事实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突破注重表象的单一性、平面性西方新闻思维,优化以关联、关系为核心的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是中国新闻实践的时代之需。
(二)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是建构中国特色叙事话语体系的关键
克劳斯·布鲁恩·廷森认为媒介有三个维度,基于人的第一维度的媒介,伴随书籍、杂志、电影、广播和电视而诞生的第二维度的媒介,以及由数字媒介构成,整合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及组织传播的第三维度的媒介。经历了建设、发展、纵深推进的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在新闻实践中精品频出。总结近年来融合新闻实践经验,强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叙事思维,生成中国式的叙事话语更能满足当下全媒体传播的实践需要。
当下研究新闻叙事的主要知识来源于西方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叙事理论主要成形于第一维度的媒介时代,伴随工业文明而生的西方叙事理论与报纸所刊载的新闻文本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后延伸到电视文本的研究。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以来,新型主流媒体生产了许多优秀的融合新闻产品,简单套用西方新闻叙事理论无法解释这些文本特征。在中国新闻实践基础上总结“叙事是什么”的普遍经验,论证“叙事是什么”的科学话语,形成用以专门指导认识叙事、分析叙事的一整套符号、形式和概念,才能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现象、中国问题。
二、强化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的有效路径
(一)用传统小说思维滋养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
新闻是事实真实、准确、完整的报道,新闻事实是人民利益、人民需求的反映,这是中国新闻实践的主要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小说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传奇开始到宋元话本小说及至明清章回体小说,无所不及的想象构成了中国传统小說的世界,中国小说思维中时间可以循环往复,空间可以折叠层套,生命在各种关系中显示价值也思考价值。传统小说思维滋养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就是在事实思维的基础上融入想象思维,事实思维作用于说什么,想象思维作用于怎样说。
中国传统小说的思维、文体以及叙事艺术形成于第一维度的媒介时代,随着西学的东渐,中国小说美学尽管融入了新的文化因子,但是被中国文化精神熏陶而积淀的中国小说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美学。中国小说中的现实并非仅仅是现象的真实,逻辑的真实与诗的真实也属于真实的范畴。在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实践基础上,融入中国小说美学特质形成包容性更强的事实思维,是中国新闻实践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第三维度媒介时代新闻叙事思维的中国化实践。
(二)事实思维是中国化新闻叙事的核心
事实是在现实基础上以事物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组接、创造出新属性与新功能的事实,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是现象的真实、逻辑的真实与诗的真实相统一的事实思维,而非虚构的事实。
事实思维主要作用于新闻叙事的材料选择与组接。反映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奋斗圆梦、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事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材料。事实在现实生活中为真实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层真实,即历史的真实。新闻叙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事实进行组接,以现时为锚点,联结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实加以组接建构新的事实,形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二层真实,即逻辑的真实。以现时为锚点联结历史与未来,在已有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建构未来中国的图景,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三层真实,即诗的真实。近年来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融合新闻产品以及党的二十大系列主题报道所呈现的事实,就已经突破了历史真实进入逻辑真实以及诗的真实层次。
(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智慧中寻找养分
突出形式美感是第三媒介时代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的关键。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叙事是内容为真、道德为善、形式为美的有机体,新闻叙事的素材源于人们对客观存在事实的价值判断,目的是为叙事的参与者提供理性判断素材的同时让其产生愉悦感。形式美感是用户参与叙事、发生情感交流的关键,用户在新闻文本中体验到形式的美感,积淀在用户深层心理结构中的文化记忆被触发并与叙事素材形成现实联系。不同于第二媒介时代新闻叙事文本的平面性,第三媒介时代的新闻叙事文本是立体的、沉浸的,用户对文本的感性认识与审美愉悦紧密连接,在体验故事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情感,新闻文本成为分享意义、建立关系的纽带。
三、加快中国化新闻叙事实践,自信传递中国声音
(一)多种元素的应用给予新闻生产者更多的发挥空间
融合新闻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大大丰富了新闻的话语构成,在技术的加持下,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在融合新闻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融合新闻呈现一个开放的、多维的、层级式的、多空间并置的复合叙事体系,用户可以从任何一个“入口”进入,叙事语言总体上体现为一种非线性逻辑和结构[2]。 在各种“出圈”的融合新闻报道中,新型主流媒体的新闻叙事实践提供了独特的新闻叙事思路。新闻叙事的文本以集合了想象与追求形式美感的关联性结构,来展现故事的情节之美、价值之美、形式之美,为用户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
(二)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关联性结构
叙事思维将分散的报道整合在一起,在事实思维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提取和凝练主题,将相互独立的部分按照关联性进行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想象思维的作用下,主体将数个不同时间、同一空间中真实发生的事实组接后产生出更丰富的意义。《中国青年报》生产的《中国有故事》第2季第7集中,讲述人贺瑶讲述了2020年新疆伽师县的水的故事。賀瑶在几十年前的涝坝水边讲盼水,在1994年的农牧区改水工程现场讲探水,在2019年5月伽师县饮水安全工程现场讲引水,“忆”与“思”是想象,“苦”与“甜”是事实,忆苦思甜在组接的三维立体化现场具象化,故事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主体将数个不同时间、同一空间中真实发生的事实组接后,有利于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表达。
这种关联性还注重形式上的美感,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内核,是一种将事实、想象与形式统一关联起来的思维方式,以此来唤醒用户的文化记忆,为受众带来感官的愉悦,产生传播的共情。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总是有其强烈的亲和力,中国思维图示的建构和定型始终是处于中国文化构成的历史积淀过程之中的[3]。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牢牢把握这一优势,在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新闻报道中,以民族文化为根脉,实现创新性发展。用户从新闻叙事中体验到形式上的美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无形之中增强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同时,这种情感也反过来促进了新闻产品的参与、分享。
(三)中国化叙事思维的生动实践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人民日报社新媒体推出的原创融合新闻《新千里江山图》就是中国化叙事思维的生动实践。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形态不断推陈出新,但新闻生产的“事实逻辑”从未改变[4]。在《新千里江山图》中,仍以事实为基础,复兴号高铁、港珠澳大桥、中国载人航天、中国天眼等过往十年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袁隆平、张桂梅、黄文秀等时代楷模,中国抗疫、悬崖村脱贫、冬奥会等代表性事件都如实呈现在画面中,构成整个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在结构上,将各个独立的新闻事件进行贯穿、整合,运用想象思维,人物群像一一展现,在田间说着“饭碗要牢牢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上”的袁隆平,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黄文秀,“要站在讲台最后一刻”的张桂梅,冲锋在火场的摩托车骑手,抗疫中的医护人员……不同的新闻事件关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真善美的精神内涵。
在《新千里江山图》中,事件的呈现是事实,而事件的选择和安排是想象,通过这样一种想象思维,向用户展现了中国人民十年来共同奋斗、取得辉煌成果的伟大图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被具象化,“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被深刻诠释。
四、结语
从目前来看,我国新闻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大多数仍遵循着西方的新闻叙事话语理论,还未形成对中国化新闻叙事话语理论的共识。中国是世界上传统文化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未来要强化中国化新闻叙事思维,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叙事话语体系,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考,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
参考文献
[1]丁伯铨,当代新闻文体写作[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5
[2]孙鹿童.生产逻辑转变下的用户互动:以中国新闻奖互动式融合新闻为例[J].中国编辑,2020(9):43-48.
[3]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4]刘涛.融合新闻如何讲好故事[J].教育传媒研究,2020(3):9-13.
[5]王宏.弘扬建党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J].中国财政,2021(21):25-27.
(责任编辑:黄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