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中语言的重要性及运用分析
2023-06-27郭兰鲜
郭兰鲜
摘 要: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可以向人们传递情感与意象,舞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彰显思想感情,而声乐艺术中的语言不仅形成了属于中国特有的语言音韵美,更可以反映人类现实情感,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属于一种较为优雅的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现代声乐艺术的评判要求也逐渐升高,每一次声乐艺术演唱都涉及歌词语言与音乐曲调,而声乐语言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声乐艺术的深刻内涵。本文主要分析了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声乐艺术中语言的重要性。
关键词:声乐艺术;语言;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1-00-03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文明各不相同,数千年的发展中,音乐艺术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是世界上音乐文化极其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大多数的声乐艺术都起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如劳动、爱情、教育等,深刻体现了当时人们要传递的情感。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注意力放在提升生活质量上,不再满足当前情况,在欣赏声乐表演时总是会关注声乐语言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声乐语言最能直接表达出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因此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一、声乐艺术中的语言描绘音乐作品旋律美
从古至今,通过观察我国声乐艺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声乐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将诗词、情感、腔调、旋律等要素综合在一起进行呈现,使人在听到某首歌曲时,能感受到很丰富的内容。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不但音乐艺术发展得十分迅速且历史悠久,从西周初期,诗便逐渐兴起,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一大方式。而与此同时,“歌”也随着“诗”不断兴起,所以中国从很早开始便成了“诗歌”的国度。声乐艺术中的语言经过修改之后再与音乐曲调相结合共同组成音乐艺术并不断发展,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韵美,再经过一些作曲家的编写与创作就形成了一项清新脱俗、别具一格的艺术创作。在不断的发展中,声乐逐渐形成了某个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旋律,声乐语言进而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唐宋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最繁荣的阶段,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这就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诗歌也随即传入其他国家。在此期间,亦有不少文人墨客创作出了名词佳句,至此音乐文学发展至顶峰时期,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观察我国各朝代声乐艺术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唐朝时期的声乐艺术主要用于抒情,比如声乐套曲,它既融合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音乐特点,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国外或其他民族的音乐,形成了五声调式。比如,在阅读白居易的《卧听法曲霓裳》中的“婉转柔声入破时”时,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燕乐新曲中给予了人们美好的想象,这种曲调也为此首词增添了许多光彩,这也证明了旋律美对人们抒发情感起着积极作用。还有一些人会利用一些音乐素材将语言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结合一些新的创作技巧,将声乐艺术发展到另一个高度,这有赖于演唱者的人物声腔的造型性。在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三种咬字过程,即出声—引长—归韵,一首优美、抒情的乐曲需要演唱者在吐字清晰的基础上熟悉曲调旋律,这样才能做到咬字清晰,体现出旋律的抒情性。将诗词等歌曲化离不开旋律曲调的编排,它的旋律美主要来自歌词语言,不管是按照旋律寻找相应的诗词,还是按照诗词编排适宜的旋律,两者都要互相搭配,将文情与声情全都传递给听者,这样才能让听众为之动容。声情反映了曲调的高低,词调体现在文情上,文情与声情保持协调才能将一首声乐乐曲展现得淋漓尽致,将声乐艺术的魅力展示在人们面前[1]。
二、声乐艺术中的语言表现音乐作品情感美
声乐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魅力与美感都是要建立在听众能够感受到声乐中的情感的基础之上的,而情感的表达与传递离不开声乐语言与音乐作品。我们都知道,一首深入人心的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唱者非常有感情地演唱,才能得到观众的好评与赞赏,这就需要演唱者不断地练习与分析,深刻理解作品中的含义与所表达的情感,将作者的深意、音乐作品的主旨情感全都呈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好作品情感与思想传递给听众。不仅可以使音乐旋律变得更加合理,还可以以声传情,以声传意,完成优秀作品的塑造。声乐语言会不断随着歌曲的曲式结构、风格等发生变化,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的语气、咬字、腔调等都会影响歌曲情感的传递。比如,在演唱一些使人心情舒畅、节奏欢快明朗的音乐时,演唱者就应该吐字清晰、曲调转换轻松流畅。而在演唱一些曲调舒缓、情意深长的歌曲时,演唱者就要吐字连贯,将感情抒发到极致。比如,在演唱《茉莉花》时,演唱者就要以少女采摘茉莉花为中心主旨,通过歌词来描绘一位少女热爱生活、热爱茉莉花的情境,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形象传达给听众,进而向听众展示出“江南第一名歌”,显示出中国特有的文化魅力。从这首歌曲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茉莉花高尚的品质与中国人民质朴善良的品质。而在这首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的演唱中,演唱者还需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观点融合进去,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利用声乐语言来与听众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改变语音声调来传递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而声乐表演的关键就是演唱者能够使听众与其感同身受,将声乐语言作为介质,演唱者需要精准把握一个度。所以,对于演唱者来讲,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水平是其一生追求的目标[2]。
三、声乐艺术中的语言塑造音乐作品形象美
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需要将歌词与旋律结合起来进行呈现,这不仅可以传递思想情感,还能将声乐艺术的形象美表现出来。声乐艺术不仅包含了人声,更包含了语言艺术,它不仅体现了作品的形象美,还将作曲者、作词者的情感全部抒发出来,并利用语言来感染观众。所以,对于演唱者来讲,不去认真分析声乐艺术的语言,没有相应的语言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就算拥有再优秀的嗓音与演唱技巧也只能是无用功,无法表现出作品的艺术形象美。比如,在《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中,演唱者需要结合重唱、混声合唱的方式来进行表演,在演唱时,演唱者的声音与音色的调整都会影响听众的听觉感受,让听众感受到不同的演唱方式可以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这就涉及声乐艺术中语言塑造的音乐形象美。所以,声乐艺术形象美的塑造与声乐语言是脱离不开的,它不仅得益于演唱者的情感传达,更得益于声乐语言的联想,另外,演唱者的状态与妆容都会影响听众的直观感受,演唱者演唱歌词时声音铿锵有力、精神状态饱满等,才能够更好地表达对那些保卫黄河的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使听众肃然起敬,同时掷地有声的声乐语言也有利于演唱者诠释作品中的感情。再比如,在《孟姜女哭长城》这首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演唱者需要将自己带入孟姜女的角色,向听众展示千里寻夫的感人场景。该作品以一年四季的变化为线索,将一位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形象刻入人心。将听众的思绪从夫妻团圆,丈夫被征修筑长城的痛苦、哀怨延伸到孟姜女看到牛郎织女尚能相见,而自己却与丈夫相隔千里的思念之情,又利用夸张与想象的修辞手法将思乡之情转化为自己与丈夫天人永隔的悲苦之情。整首作品在孟姜女悲怆、愤怒、哭天撼地的哭诉中结尾。利用这些声乐语言,我们不禁想到孟姜女坚韧不拔、深爱丈夫、敢于不惧与命运做斗争的形象,达到了声乐作品的形象艺术美[3]。
四、声乐艺术中的语言可以完善声音线条
我国包含许多民族,而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音乐风格,这就造成了民族之间不太能互相理解其演唱方式,甚至有些民族的歌曲是不被大多数听众理解与认同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语言障碍,各个民族都会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来进行创作,而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声乐作品都以普通话为准,这就导致很多人在欣赏民歌时会体会不到其中的感情。如果听不懂歌词自然也不会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更不要提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内容与主旨了。另外,对演唱者来讲,声乐语言的表达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声音线条,这些都会对听众的情感、歌曲情意的传达产生影响。在进行演唱时,演唱者需要保持每个发声器官达到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初学阶段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从自身出发去感受每个曲调、音律、音符、歌词,找寻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练习。首先,生活蕴藏着艺术。声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基本上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发展的,一切伟大而又有创造精神的艺术作品都是取材于生活的。因此,演唱者在练习时要多体验生活中的微小细节,这样才能在利用声乐语言完善声音线条时更得心应手。其次,演唱者在诠释声乐语言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从角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既可以把自己带入角色中,也可以使自己的声音线条更能够表达出某种独特的情感,创造出一个能够被观众感知到的人物形象。最后,演唱者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不仅要熟悉基本的乐理知识与音乐史,还要意识到声乐艺术更是一种传承。只有演唱者能够利用自身蕴含的文化素养才能具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次创造的能力,并对排练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促使声乐表演不断完善与改造,将作品发挥到极致。总的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唱者,必须要意识到声乐语言的重要性,将其与自身能力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声乐作品的感染力。
五、语言是地方性民歌的命脉
尽管有很多人并不认同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唱法,也不能理解其表现手法,但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他们能够坚持运用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来创作声乐艺术,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的。所以,我们非但不能排斥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歌,反而要将其中所包含的声乐语言保存下来,加以流传与传承。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家族,任何一种语言的歌曲都要我们不断地传承下去,共同促进五十六个民族协同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繁荣进步。无论历史如何变化,无论中国如何向前发展,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都值得我们去记忆与流传。而民歌大多来自人民群众日常,那些经久流传,刻在历史深处的民歌都具有非常明显、鲜活的特点,其中无不蕴含着深厚情意。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些民歌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或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或是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喜欢之情,或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些具有不同声乐语言的民歌组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声乐艺术。很多民歌大多以自己民族的语言作为歌曲内容,再辅以简单的乐器弹奏,便就形成了悦耳动听的声乐作品。虽然最近有很多民歌都被改编成了普通话版本,但却失去了民歌中所独有的韵味与特色。比如藏族歌曲多是豪迈慷慨之意,经过改编之后便失去了其中所蕴藏的气势,与其相伴的舞蹈、乐器等不能充分展现出作品的内涵与民族气息,所以,针对独具特色的民歌要保留其特色,传承民族文化。
六、声乐艺术独有的音质和音色
结合当前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来看,仍有部分声乐专家狭隘地认为科学的演唱方法只有一種,但实际情况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才叫科学的方法。错误地认为只要观点中含有“科学”二字,那么这个观点就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科学的?谁的方法才是科学的代表?我国著名演唱家沈湘曾经说过:“只有不科学的人,没有不科学的唱派。”我们需要意识到,我国一些民族的唱法与语言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字声的结合点一般在上齿龈与硬腭,但美声的唱法却要尽可能地体现在面罩。这种唱法与中国民歌的唱法是不大相同的,而且并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语言中。分析意大利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的日常说话很有利于唱歌,这是与他们日常说话习惯的发音部位是有关的。所以,什么才叫科学的唱法?答案并不统一,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说话方式、发音位置各不相同,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唱法。而科学的发声方式,大概就是有效打开歌唱者的喉咙,在其声音通道上增加适宜的音色、音域和音质,能够解决高音难度,使歌唱者保持在一个最佳状态进行演唱。这就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人们在评判一个声乐表演时需要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声音区分的概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总体来讲,科学的发声方法会为演唱者的声乐表演锦上添花,为广大听众带来视听盛宴。
七、结束语
声乐艺术占据我国文化的一大部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要不断追溯历史,寻找自己的根,寻找属于我国独有的、其他民族不能与之相媲美的独特风采与艺术。将属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结合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等追寻每个民族的民族语言、民族观念、风俗习惯等,与声乐艺术相融合并发扬光大。为此,在声乐表演中,我们除了要关注技巧与情感的运用之外,还要关注声乐语言的运用及其价值,发挥声乐语言能够将观众与演唱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魅力。总之,音乐与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某件事物的内涵与意义,增加听众与演唱者的情感体验,语言是人们传递情感的手段,由此可见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曾丽蓉,向遵红.声乐艺术语言发展的本体论路径探讨[J].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10):2.
[2]王婕.试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评《声乐与语言发声》[J].中国教育学刊, 2021(01):1.
[3]罗玉琪.浅析声乐歌曲中美声演唱的技巧与情感表达[J].黄河之声,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