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音乐学中的关系分析

2023-06-27杨乃馨

艺术大观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杨乃馨

摘 要:现代社会极为注重环境保护,各行各业也在自身领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研究力度,而在此背景下,音乐领域也开始尝试从音乐角度入手,对环境问题相关内容展开研究,生态音乐学随之开始出现。本文将通过对生态音乐背景基本情况的介绍,对生态音乐与生态音乐学各项情况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音乐学关系相关内容重点探讨,期望能够对我国生态音乐学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生态音乐学;生态音乐;民族音乐;环境音乐;生物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6-000-03

生态音乐学是由美国学者所提出的一种概念,是揭示自然生态和音乐作品之间关系的学科,会通过对音乐依赖自然内容的分析,对音乐、文化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因为国内对于生态音乐以及生态音乐学的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对于整体界定以及内涵等各项内容了解较少,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探讨,所以本文将着重对生态音乐学以及生态音乐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期望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生态音乐背景分析

20世纪50年代,环境运动开始在西方兴起,使得各国纷纷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此环境中,艺术美学、文学以及政治学等领域也开始加大了对环境媒体的关注度,各种新型研究理念开始出现。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音乐学界也加强了对新音乐的讨论,生態音乐、生态音乐学等新音乐研究内容成了领域研究重点[1]。就某一角度而言,生态音乐学是一种新社会批判模式,会对音乐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会对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展开探讨。音乐学家会主动对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内容展开学习和调查,从音乐角度,对人类、文化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就学术发展时间序列而言,我国生态美学是按照中国文化原发性特点,通过对文化中深厚底蕴和潜力进行挖掘而得到的,和西方生态批评附属物并不相同。生态美学是音乐美学界的关注重点,是因为全球生态危机所引发绿色发展而产生的,是生态文明领域中音乐美学发展的新内容,值得展开深入研究[2]。

二、生态音乐与生态音乐学

(一)生态音乐

1.生态音乐也被称为环保音乐或绿色音乐,是以赞美自然环境以及各类生命和谐之美,或者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进行环境保护思想与生态价值观宣传的音乐统称。此种音乐属于生态美学范畴,会从听觉以及创作等角度入手,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探讨。中国早期生态思想意识对于现阶段的生态音乐价值观影响较为突出,会将人和自然视为整体,将自然和音乐与德行合而为一。在进行音乐美学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进行挖掘,并凸显民族文化自信。现阶段,我国生态音乐形态,需要从民族音乐以及环境音乐等多角度入手进行研究[3]。

2.民族音乐和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的连接相对较为紧密,是依据环境多样性原理进行理论研究的。学者在进行研究中发现,自然声音生态性呈现是地区民间音乐的重要表达内容,居民的音乐表达形式透露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关联,可以说声音人类学是通过音乐对人类文化和自然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原生态音乐会在不同自然环境中产生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能够对当地居民真实生活进行呈现。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且环境多样性相对较高,各民族文化和风俗等并不相同,所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并不相同,我国学者能够通过对多样化民间音乐的研究更好地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学者认为,音乐多元性和生态哲学、美学理论有着密切关联,生态理性能够对文化多元性共生产生积极影响,和老子所提出的观念保持相同,突出了生态理性的相似性,为音乐多元文化发展中的生态音乐美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理论支撑。认为民族音乐多样性和生态学中的种类多样性较为相似,生物种群内部个体多样性,是对生物患有遗传相似流行病进行有效阻止的方法,也是保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3.环境音乐具有良好的调节功能,可以通过对音响的合理调节和使用,消除噪声污染问题,实现对人居声环境的有效改善,能够更好地对人的身心进行调节。根据多位学者的研究发现,艺术和音乐是进行声环境治疗的有效手段,提出音乐环境心理学是环境科学和音乐学的交叉分支学科,艺术以及环境等多个学科之间保持着密切关联,能够从心理生物学以及音乐美学等多角度入手,对音乐艺术和微观环境以及宏观环境研究进行融合。

4.生物音乐属于实验音乐类型,是运用生物表现形式所生成的声音作品,能够从生物学角度入手对音乐起源以及音乐行为等各项内容进行研究。生物音乐学主要会对进化音乐学以及具有文化特征的动物歌曲类型等进行研究,会通过对人类音乐乐谱进行比较的方式,掌握动物习性特征;是研究生物进化以及行为的音乐学领域,和其他跨界研究相比,整体难度相对较大,相关成果数量也相对较少。由于该领域研究目前正处于刚起步阶段,所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大量学者的加入,也会对生态音乐的发展和研究产生积极影响[4]。

(二)生态音乐学

生态音乐学是对自然和音乐之间关系以及音乐如何依赖自然等内容进行回答的研究领域,属于音乐学的新研究内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部分。如果将其归于民族音乐学范畴,会无法对生态音乐学真正内涵进行有效展示,对其发展也会形成一定干扰,所以需要对生态音乐学进行清晰界定。可以理解为,生态音乐学是以音乐学学理为基础,通过对现代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各学科内容的吸收,对音乐文化形成和作品创作等各项内容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和作用进行研究的领域,是自然科学和音乐学相交叉所形成的学科。其中,生态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三部分内容。需要明确生态音乐学仍然属于音乐学领域,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内容。因为受到产生背景影响,该学科会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关注,会通过对音乐学育人功能的应用,完成对生态文明素质养成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带动,会遵循生态环境美原则,利用交叉学科内容,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视域拓展,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学育人以及服务社会的各项功能[5]。

(三)生态音乐学中关系思考分析

1.生态自然和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对自然进行认真观察和认知,很难获得音乐创作基础和灵感,无法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等变化情况做出真实反馈。自然生态和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可以客观表现为是自然环境多样化的体现。环境多样性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以及人类需求和创作多样性等各项内容,音乐作品是自然和自然美的艺术升华,能够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对人内心情怀进行映射,进而将人、音乐以及自然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对自然之美的人性升华。能够通过进行音乐作品创作的方式,对人的需求以及创造多样性等内容进行记录,可以根据环境多样化原理内容,对人的创造以及需求多样性进行使用,进而对音乐产生相应影响,使音乐作品具有时代性特征。在文化、旅游以及生态环境需求等不断增长的环境下,服务于此类型的音乐作品创作成为时代关注的重点。音乐作品有着其相应的功能价值,是一种艺术审美表达形式,能够引起人对于地方情感的共鸣,成为人和环境之间的情感纽带。此外,音乐作品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多民族的民歌都是以自然景观以及山水等内容描述为主,存在很多赞美自然生态的音乐佳作。音乐作品不仅是自然环境变化的记录者,同时也蕴含着大量情感寄托的内容,能够对河流水环境变化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文化效应等进行揭示[6]。

2.音乐依赖自然

音乐作品是在不同风俗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各项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音乐对于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依赖关系。例如,我国南北方地区气候差异较为明显,南方地区四季常青,而且较为潮湿温润,所以南方人普遍具有细腻以及勤劳的特征;北方地区四季温度较为明显,不仅干燥,而且少雨,所以北方人有着很明显的豪放以及粗犷的特点,南北方之间文化差异较大,在乐器演奏以及音乐作品创作方面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在进行乐器演奏过程中,即便是同一乐器,南北方的演奏技巧也并不相同,会形成相应较为独特的风格。南方会更加注重突出轻盈和愉快的感觉,而北方的演奏会更加注重自由、奔放的气息,这也是因为地域差异所产生的不同。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是音乐内涵展现的重要内容,强调需要按照声音生态共生圈的原则,突出听乐环境的重要性,认为音乐效果和环境有着密切关联。例如,侗族大歌产生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民众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当地少数民族结合自身所在环境以及日常劳动生活等,逐渐创作出的音乐作品。认为音乐会和播放环境形成紧密关联,像在进行婚礼等欢乐现场的演奏播放,会增添喜庆的效果和氛围,表明自然环境对于音乐效果以及风格有着密切影响[7]。

3.利用音乐反映自然

在利用音乐进行自然的描述过程中,会运用音乐作品对环境进行反映,不仅包括对于环境的审美,也包括对于某些问题的讽刺和揭示。在生活地域以及民族文化等各项差异的影响下,音乐种类多样性特征较为明显,会因为民族多样性而形成文化多样性,又在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下,使得音乐变得更加多元。在多样性的衍生下,音乐能够对环境多样性进行表达,可以利用具象音乐以及电子音乐等进行内容抒发,能够运用不同的演奏手段以及欣赏视角对自然进行表达。生态音乐能够使作曲家打破原有束缚,运用各种新颖的音乐形态对自然进行表达,进而对自然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揭示。有许多生态音乐是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表现的,会揭示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确保人们更加重视自然环境问题,并且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能够主动投入环境保护中。美国学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将全球气温升高作为主要素材,以音乐形式对年度温度读数进行显示,根据从1880年到现在的大气温度变化情况,对近现代地球变暖趋势进行了彰显,希望通过音乐作品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全球变暖的重视[8]。

通过对生态价值观的分析可以发现,对生态价值观进行普及,会对自然形成有效保护作用。通过分析得出,生态音乐学主要是对音乐、人和自然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其核心是为了表达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的观念,强调会从伦理学角度入手,按照生态价值观对生态价值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看法进行体现。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本质的统一,属于自然界真正复活的内容,是自然界实现人道主义以及人实现自然主义的有效途径。提出自然、人和社会之间有着明显关联,人的价值观是社会实践所产生的产物,需要进行多维度以及多渠道的培养,而认同音乐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人的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内容[9]。

在进行生态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会将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作为主要创作灵感,会对生态学以及自然美等各項内容进行关注,将环境问题等内容加入创作中,希望能够通过作品更好地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保护意识[10]。例如,谭盾先生所创作的环保三部曲内容,就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作品中,提出希望运用音乐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呼吁和影响,确保能够解决污染问题,以便通过引发民众情感共鸣的方式,帮助民众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进而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强调创作者在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需要秉持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都是人类保护重点的原则,将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各项内容融入音乐创作中,确保能够通过对自然声音之美的不断挖掘和使用,将各种自然声音更好地融入音乐创作中。需要保证音乐种类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利用更多音乐作品对生态文明智慧进行传播,确保能够引发民众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坚定信念,保证能够利用音乐美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进而将生态音乐学的优势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完成民众生态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确保音乐作品能够具有更好的育人效果[11]。

三、结束语

因为生态音乐以及生态音乐学所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而且国内对于相关内容的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所以整体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的研究内容并不成熟,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鉴于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科内容以及各项关系和作用的研究力度,需要明确内涵以及界定等各项内容,更好地进行生态音乐学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挥生态音乐作用,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潇潇.乡村振兴视域下原生态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11):85-89.

[2]郭泽华.音乐与生态文化的交叉性研究[J].环境工程,2022,40(10):280.

[3]赵书峰.田野回馈: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的“3F”互动模式思维[J].音乐探索,2022(02):14-21.

[4]许洋.从蒙古族合唱艺术角度分析原生态音乐的审美表达[J].百花,2022(01):39-41.

[5]来洁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传播路径分析[J].大观(论坛),2021(11):37-38.

[6]史雁楠.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分析[J].传媒论坛,2020,3(23):140+142.

[7]孙雷雷,李悦,盛连喜.生态音乐与生态音乐学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

[8]杨立.析“生态音乐学”视野下的江苏“江南丝竹”现状[J].北方音乐,2020(11):230-231.

[9]丁博.藏、羌多声部民歌的民族音乐学阐释[D].南京艺术学院,2020.

[10]练唐铖.仙游八乐的音乐生态考察与研究[D].厦门大学,2020.

[11]萧梅.“生态音乐学”团队的理念与实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03):9-18.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作曲家 民族音乐学家 唐运善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基于高等院校“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理论思考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开拓·追求·耕耘·守护——痛悼民族音乐文化大师莫日吉胡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