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4A级景区墙绘艺术研究
2023-06-27周韬
周韬
摘 要:墙绘艺术不仅指手工绘制于墙面的绘画,还包括运用综合材料和多种工艺手段制作的镶嵌类绘画;随着大众对材料材质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呈现出传统壁画、传统建筑装饰图案与综合材料运用并举的多元墙绘表现格局。本文从寺庙壁画绘制方法切入,研究石刻镶嵌的特色墙绘;对传统图案的样式与色彩运用展开分析,梳理景区墙绘艺术因地域特色差异呈现的多样文化艺术特征,以期为景区建设及文化氛围营造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墙绘;景区;表现;运用;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6-0-03
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地处西藏自治区东部、四川省西部的横断山脉过渡地带,山川、湖泊、峡谷自然景观与文化历史、宗教、民族群落所构成的人文景观成为旅游资源;目前,共有5A景区2家、4A景区25家,两家5A景区是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稻城亚丁景区;二十五家4A景区分别为:康定情歌(木格措)、甲居藏寨、泸定桥、八美墨石公园、木雅圣地、邓玛湿地公园、真达神鹿谷、勒通古镇-千户藏寨、色须部落文化园、木雅噶达、巴格嘛呢、青德藏乡田园、格萨尔王城、德格印经院、松格嘛呢石经城、亚拉雪山、瓦须部落文化旅游、藏巴拉花海、措普沟、桑堆河谷红草湿地、康巴汉子村、查呈沟天浴温泉、瓦卡情舞花海、康巴文都、拉龙措古冰漂湿地。①景区配套建筑包括酒店、商务区、游客中心等硬件设施,亟须完善旅游环境的各项包装,提升民族特色品位。舒适的旅游环境离不开墙面装饰工程,为墙绘艺术研究提出可资探索的空间。甘孜州浓郁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景区墙绘艺术应具备民族艺术特色,民族艺术特色反映在墙绘艺术中应当体现出民族绘画的内容与形式;部分景区对建筑彩绘、壁画的观摩成为景区旅游的核心资源,壁画和彩绘是墙绘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
一、墙绘制作方法
(一)寺庙壁画
1.造像构图
壁画绘制的第一道工序是构图布局、确定内容和绘制草图;在白色石灰墙面进行构图布局,通常采用“九宫格”方法把画稿按比例放大到墙上,再采用“粉本”方式(把画稿沿线条扎出连续的小孔,用粉袋扑打,色粉透过扎孔留在墙面)起稿。
2.墙面初稿
画稿绘制完成后,再按照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的顺序把描出的各类形象勾勒一遍,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初稿按上述“粉本”或“九宫格”方法完成后,在白色墙面上出现的线条雏形,距离“佛说造像度量经”要求的完美形象存在差距,需要进行修正、补充,把模糊细节描绘清楚;二是固定初稿形象,“粉本”留下的色粉和“九宫格”描绘留下的木炭粉都是极易飘落的材料,应及时对其进行强化固定。
3.着色晕染
平涂晕染法是把颜料均匀涂抹在墙面上,需要表现出体积关系的部分则利用颜料的明暗进行深浅晕染的着色方法;作画顺序是先画背景色再画前景色,具体讲是从上至下画完天空、山川、地面、装饰纹样等之后再涂主要人物的色彩;人物又先画背光纹样、服饰、饰品等,再画肤色深浅变化。
后期出现的粒粉法是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利用石膏粉进行平面塑形的方法;石膏粉加入胶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成膏状,装入锥形布袋,按画面需要挤压出线状粒粉,以形成浅浮雕状的立体感,待水分干透后在表面涂抹金色,这种画法被画师称为“粒粉沾金”。
4.勾线点睛
勾线是壁画绘制的最后环节,铺色完成后再次对形象外轮廓和细节进行线描,也是对颜色涂抹范围进行限定的重要步骤;一般采用墨色勾线,墨色又可根据需要调配出深浅不同的线条;重要细节部分勾勒金线。点睛是壁画绘制的收官环节,对主要人物的眼珠进行描绘,也包括对眼部细节的调整,称为“开眼”。
(二)玛尼石刻
玛尼石刻是指在石头上雕刻经文、“六字真言”②以及各种宗教形象的石刻工艺。
1.线刻
这是最直接的表现方法,依据壁画的线描对图像“以线造型”,以刀带笔的方式把图形刻于石板平面之下,或用刻刀在石板上凹刻出经文,该方法在雕刻技法中被称为阴刻。
2.阳刻
把文字或图像周边的空白部分凿掉形为凹面,保留文字图形为凸面;强调层次与空间感,突出主体形象;楷书字体最适合阳刻技法,线条方正端庄、轮廓分明。
3.彩绘
彩绘玛尼石是玛尼石刻的升级版,将雕刻完成的文字或图形赋彩,提升了石刻艺术的装饰性与表现力。
4.镶嵌
以巴格嘛呢景区为例,石经墙全由一块块玛尼石刻垒砌而成,每面墙在相应距离留下类似窗孔的方格,便于陈列雕刻有图像的石板;方格或孔洞的设计在建筑学里既能减轻墙体重量,又能通过经纬牵引增加抗压力,同时方孔纵向镶嵌的图像与横向叠加的石片形成变化,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方式,鲜艳的石刻画面与单纯的石材本色形成对比,充分体现出石经墙的美学价值。
二、傳统图案应用
(一)传统图案样式
1.几何纹样
二方连续纹样主要画在墙面的上方和下方,即花边图案;单位纹样主要有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波浪形等形状。
角隅纹样绘制在墙面边角转折处,常与二方连续纹样组合出现;其外形都呈现三角形或“L”形状。
2.动物
动物包括动物图案和动物图形,动物图案是依照动物原型设计,对其进行图案化处理,去掉了原型的固有色彩、结构关系,以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动物图形常常与图案组合出现在墙绘中,形成具象与抽象结合的组合关系。
3.植物
可供传统图案设计利用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花卉和藤蔓;相互缠绕的藤蔓可任意生长蔓延,在图案设计中填补画面空白,是角隅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设计的首选内容。
4.文字
文字包括梵文图案、汉字图案、六字真言图案、雍仲符号的万字图案等;梵文粗壮的笔画方圆结合,横平竖直、折斜的笔锋变化构成图案装饰特色;由汉字“寿”“喜”衍化而来的文字图案与其他元素图案的组合丰富了藏式图案的外在表现形式。
5.吉祥图案
和睦四瑞图,象征团结和睦、幸福吉祥、和平安宁,表达众缘和合之思想。
五妙欲图,分别为色(铜镜)、声(琴)、香(海螺中的香水)、味(果实)、触(绫罗)五种外物的功能。
六长寿图,画中描绘一位皓发银须、面目慈祥的老者与六种长寿物的聚合,使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融洽无间的仙境般气氛,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追求生态平衡的环保理念。
十相自在图,借鉴梵文字体书写的七个藏文字母相互穿插组合,半月形、圆点、云烟状图形居于文字顶部,文字加图形的组合分别寓意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资具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十相。
吉祥八宝图分别为:宝伞、宝鱼、宝瓶、白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法轮、莲花八样图形组合为吉祥图案,每一纹样各具寓意。[1]
(二)图案色彩应用
从色彩学角度分析,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是从红、黄、蓝三原色、黑、白两无彩色开始的,由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得到三间色,三色及以上混合成为复色,在此基础上加黑色使色彩变暗,加白色变浅,从而认识到色彩的色相、饱和度、明度三个要素;藏地的图案色彩主要集中在寺庙壁画、唐卡画、建筑装饰、民居裝饰四大范畴,概括起来分为绘画色彩和装饰色彩两大类;由于绘画(壁画、唐卡)色彩在藏地享有崇高地位,使得运用于民间的装饰色彩居于从属位置。十六世纪的康巴地区受到汉地绘画影响,形成了“噶玛嘎孜画派”③特色的色彩表现体系,设色艳丽,变化丰富细腻。在实践中创造出金、木、水、火、土、石、骨、花、草9大支色系,调制出32中支,进而变化出158小支多种色相的配色方法。在民居墙绘中传统图案运用的色彩,承袭了寺庙建筑、绘画色彩的装饰性特点,一是平面性,排除自然界光源色与环境色的影响,把自然界中的色彩关系综合、概括、抽象化处理;图案色彩除了少量分染,普遍采用单纯平涂技法;二是纯洁性,在墙绘中大量使用高纯度色彩,如红黄蓝三原色中的红色为底色,图形涂纯蓝色、纯黄色或绿色,在强对比中体现出建筑的高贵与气派;三是平衡性,大量的高纯度对比色,甚至是互补色运用会使人心理产生烦躁不适感,为取得视觉和谐,采用改变两色面积大小或以白色、黑色、金色隔离等设计方法减弱对比,达到平衡[2]。
三、特色差异、艺术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景区特色差异
分布于甘孜州十八个县的4A级景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打造目标差异,使其墙绘内容及表现形式呈现不同风格。
1.北部景区
石渠与青海、西藏毗连,平均海拔4000米,巴格嘛呢石经墙、松格嘛呢石经城景区的特色体现在石刻经文、石刻彩绘和垒砌的石经墙。色达、甘孜的人文景观景区以展现“格萨尔”④史诗为特色,甘孜新建的格萨尔王城景区和绘制的壁画、墙绘体现“格萨尔”文化特色。德格境内的德格印经院是藏区四大印经院之一,“噶玛嘎孜画派”便产生于该地区。
2.中西部景区
中西部的理塘勒通古镇以仓央嘉措道歌文化为线索将藏文书法、雕版、民俗建筑等开发为旅游资源,墙绘表现手法集手绘、镶嵌、现代工艺于一体呈现综合表现的艺术样式。道孚八美墨石公园景区依托自然天成的墨石景观打造出异域星球幻境[3]。
3.南部景区
乡城、稻城、得荣地处金沙江和雅砻江之间的峡谷地带,既有海拔6000米左右的“三怙主”(央迈勇、仙乃日、夏若多吉)神山,也有群落民俗、温泉、花海景区,5A级景区的稻城亚丁,其“三怙主”神山圣湖、冲古寺及周边牧场形成核心景观,自然风光成为旅游特色。最南端的得荣抵近云南乡格里拉,人文风情与民俗文化的相互交融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4.东部景区
泸定桥旅游景区地处藏羌等民族聚居的大渡河畔,依托铁索桥历史遗迹打造藏羌民俗旅游项目;泸定桥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架设于大渡河两岸间的铁索桥而闻名;各民族聚居交汇地是景区文化的主要特色。海螺沟景区位于贡嘎山东坡,地壳运动形成的天然温泉和现代可进入冰川为景区主要特色。康定周边折西片区的木雅圣地景区以木雅文化风情作为景区打造重点。丹巴与阿坝州毗邻,碉楼与民居建筑成为景区旅游特色[4]。
(二)景区墙绘艺术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集合体,绘制于寺庙墙面的壁画形象包括佛陀、菩萨、教派创始人、护法神等主体形象,围绕主体形象展开的次要形象包括佛陀弟子、修行人、供养人或故事配角,周边搭配各类动植物、建筑、器物等图案纹样,共同构成具有宗教文化内涵的绘画内容;灵活的空间布局、以线造型、构图均衡、设色艳丽的表现手法,形成寺庙壁画的形式语言,其所呈现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景区墙绘艺术特征之总和。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依赖于人类社会实践;艺术也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升华。脱胎于壁画的墙绘在民间广泛普及,反映出宗教殿堂绘画向民间艺术传播的发展趋势,并在民间得到世俗化改造;建筑墙绘主要应用于民居墙面彩绘和家具等器物装饰,生活中涉及的各类形象皆赋予了吉祥寓意,形成民族特色鲜明的装饰图案和装饰色彩;高度的适应性是装饰图案的基本特征,自然形象经过变形、变色后更加符合装饰的目的要求[5]。
(三)景区墙绘发展趋势
1.借鉴传统元素
传统绘画中的人物造型、空间布局、线条、色彩、描金等元素以及方法成为墙绘设计与制作参照的标准;墙绘设计普遍采用贴近民风民俗的民族图案装饰各类空间;石刻艺术中的文字、图形、色彩已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得到运用,各大景区的户外空间也将其作为营造氛围的首选元素。
2.创新表现形式
近年来,许多汉地成熟的墙绘表现方式逐步引入,如水泥塑造或石膏翻模制作的吉祥图案、彩色玻璃材料在景区酒店墙面进行马赛克镶嵌、绘有民族图案的彩色陶瓷片镶嵌室内外墙面、可塑玻璃灯管加工成发光线材装饰民宿墙面等,多种材料、加工工艺的介入丰富了墙绘的表现手段;具有科技含量的表现形式已然成为现代景区打造的新范式,数码墙绘、激光投射、数控光电、LED大屏幕等多媒体手段引领前沿墙绘的表现形式,使景区突显出时代感与艺术品格[6]。
四、结束语
自然景观的打造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充分利用山川、河流、湖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避免人为干预造成的破坏性开发;人文景观打造中同样遵循以人为先,弘扬文化的原则,提防对文化传播的过度开发,使墙绘艺术的绘制流于形式化、世俗化而缺乏精神内涵。墙绘艺术质量的优劣与从业者技艺息息相关,目前,从事壁画绘制和建筑装饰绘制的画师较多,能够满足景区建筑手绘的需求,在科技创新的前提下,带来的新型材料和工艺制作方法的挑战,对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需要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传统壁画与现代墙绘非取代问题,而是相辅相成,谋共存发展之策略;敬畏自然,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促进景区开发与文化打造的协调发展,使墙绘艺术在各大景区呈现多元化表现模式成为未来旅游景区建设的必然趋势[7]。
参考文献:
[1]凌立.藏族吉祥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2]阿旺格桑.藏族装饰图案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
[3]白峰,白淑涵.装饰图案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4]仁青巴珠.藏族传统装饰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
[5]张亚莎.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壁画研究出发[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6]孙振华.西藏石刻[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89.
[7]赵声良.敦煌壁画艺术精品[M].北京:中国书店,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