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预警机制的全程系统护理预防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后DVT效果观察

2023-06-27谢红云华玉珠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妇科预警下肢

谢红云,华玉珠,张 霞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100)

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1]。目前,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有效方式,但在手术和麻醉的作用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静脉壁血管破损及血液高凝等不良反应,并且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也容易导致静脉血流滞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下肢DVT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肿胀、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临床研究证实,腹腔镜围术期实施有效护理能够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由于常规护理不具有针对性,虽然对患者术后下肢DVT有一定预防效果,但是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仍较高。因此,亟须探寻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发生的护理措施。预警机制是将DVT发生的高危因素作为实施护理的关键,制订针对性、系统性预防方案,以达到有效预防DVT的目的。系统化护理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护理方式,通过给予患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等全面护理,预防术后下肢DVT。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了基于预警机制的全程系统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后患者DVT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8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收治的80例行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学》中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者[4];②符合腹腔镜手术适应证者;③无听、说障碍者;④无肿瘤远处转移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②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发生淋巴结转移者;④凝血功能异常者;⑤既往有DVT史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年龄33~60(50.85±5.33)岁,肿瘤类型:卵巢癌20例、子宫颈癌18例、输卵管癌2例;对照组年龄33~62(50.92±5.36)岁,肿瘤类型:卵巢癌19例、子宫颈癌19例、输卵管癌2例。两组年龄、肿瘤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且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告知患者术后常见下肢DVT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告知患者穿着弹力袜,定期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

1.2.2 研究组 实施基于预警机制的全程系统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预警机制的建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护理人员工作经验,对导致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下肢DVT的主要原因为DVT预防知识认知水平低、DVT预防重视度低、DVT预防方法有效性低等,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制订全程系统护理计划。②基于预警机制的全程系统护理:a.健康指导。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DVT预防健康知识针对性讲解,包括DVT发生的原因、治疗药物、弹力袜使用方法及术后注意事项等。b.血液浓缩预防。适当补液,保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输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输注药物,每次输液完毕后使用适量生理盐水冲管,减少对患者血管内膜的损伤。c.体位护理。术后取去枕平卧位6 h,做好保暖工作,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采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被动运动,适当抬高下肢。d.饮食护理。告知患者以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及高膳食纤维饮食为主,告知患者保证每日饮水量,提高机体血容量,降低机体血液黏稠度。e.运动指导。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如下肢伸展、肢体屈曲等。f.机械性物理预防。使用气压治疗机进行预防性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将双下肢置于套筒内,双足置于套筒底部,拉上拉链后设定压力和时间),2次/d,每次30 min,治疗1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DVT发生率,通过临床症状及血管彩超明确诊断,并统计发生率。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下肢腿围周径差值,包括下肢腿围膝上10 cm、下肢腿围膝下10 cm。③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④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下肢血液循环指标,包括下肢血液峰流速、平均流速。⑤比较两组护理前后DVT预防知识评分,采用自制DVT预防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包括DVT发生的临床症状、原因、高危因素、自我评估与检测、预防措施5项内容,每项评分0~2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DVT预防知识水平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1例(2.50%),对照组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6例(15.00%);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下肢腿围周径差值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下肢腿围周径差值比较

2.3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护理前后下肢血液循环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下肢血液循环指标水平比较

2.5 两组护理前后DVT预防知识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DVT预防知识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DVT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其中以下肢DVT发生率最高[5]。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由于手术操作具有创伤性,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若在此期间未做好预防护理,可能导致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6]。手术创伤会引发静脉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内皮损伤处释放大量凝血因子,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分泌量增加,从而诱发下肢DVT发生[7]。此外,恶性肿瘤细胞会使血小板激活,进而形成促凝物质,导致下肢DVT发生[8]。由于预防DVT的作用比治疗效果更好,因此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能够降低患者术后DVT发生率[9]。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与DVT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说明血细胞存在凝聚倾向[10]。另外,高黏度和低流速的血液会对血管内膜表面结构产生损坏,导致机体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也容易导致下肢DVT发生[11]。因此,对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后DVT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加强预警性护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下肢腿围周径差值、凝血功能指标、下肢血液循环指标、DVT预防知识评分均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邹永祯等[12]研究结论一致。说明基于预警机制的全程系统护理可有效预防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后下肢DVT发生。分析原因:①基于预警机制的全程系统护理依据妇科腹腔镜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制订护理方案,能提高患者对DVT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进而降低DVT发生风险[13]。②实施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DVT的认知水平,促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护理;实施血液浓缩预防护理,可减轻对患者血管产生的损伤,从而预防血液高凝情况;实施体位护理,能够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通畅,避免下肢DVT发生;实施饮食护理,能够保证术后机体营养需求,提高机体血液循环能力,从而减少对患者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实施运动指导,能够促进机体血液流通,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水肿情况;实施机械性物理预防,使用气压治疗仪能够改善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对患者肢体和组织形成梯度压力,从而有效预防术后DVT发生。

综上所述,基于预警机制的全程系统护理可有效改善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患者凝血功能,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提升患者对DVT认知水平,预防术后下肢DVT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妇科预警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秒懂妇科体检报告 这个可以有!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妇科手术后常见问题解答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