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传统曲艺艺术 构建现代教学体系

2023-06-27周泉蒋瑛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周泉 蒋瑛

摘 要:2022年,曲艺被纳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获得了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户籍”,无论是对于曲艺行业还是开设曲艺专业的院校来说,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曲艺的众多曲种,可以借助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传承,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也可以汲取曲艺演艺和演剧精髓,丰富戏剧、戏曲、影视等学科内涵,构建中国演剧体系,扩展现代艺术学版图,进而培育曲艺的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民族艺术学。中央戏剧学院将传统曲艺艺术和现代艺术教学相结合,在认识曲艺艺术特性的基础上,以实践人才培养为教学中心,以现代艺术教育为基础资源,构建现代曲艺教学体系。

关键词:曲艺专业;专业特性;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2022年,曲艺被纳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无论对于曲艺行业还是艺术院校来说,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传统说唱艺术虽然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时才正式得名为“曲艺”。经过多年建设和不懈的呼吁,在行业协会和艺术院校的共同努力下,曲艺得以纳入大学本科教学,有了真正的“户籍”。中央戏剧学院积极参与首次曲艺专业的申报并获得了审批,并于2022年招收曲艺相声创作表演本科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现代曲艺专业教学体系。

因为曲种多元,口传心授,曲艺可谓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曲艺有500多个曲种,其中127个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曲艺专业的建设可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路径。曲艺专业进入大学尤其是被纳入本科专业和学科建制,可以说是几代曲艺人的梦想。曲艺家协会和高等艺术院校的结合,借助高校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培育曲艺人才,可以使曲艺在新的时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等艺术院校开展曲艺专业的教学,可以汲取曲艺的精髓,增强演剧的民族性,丰富戏剧、戏曲、影视等学科内涵,构建中国演剧体系,扩展艺术学的现代版图,进而培育曲艺的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民族艺术学。传统的曲艺艺术和现代艺术教学体系相结合,无疑会相得益彰。

一、曲艺特性与专业定位

严格说来,国际上并没有与曲艺相对应的专业和学科设置,这是由曲艺艺术的特性决定的。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曲艺现有相声、评书、快板、大鼓、评弹等500多个曲种。曲艺样式繁多,形式灵活,短小精悍,说唱兼具,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文艺的轻骑兵”。曲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曲艺艺术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重要载体。

曲艺是一门用口语说唱叙事的表演艺术。从曲种来说,曲艺有“说”的,以相声和评书为代表;有“唱”的,以大鼓、琴书、单弦为代表;有“说唱”兼具的,包含有节奏无伴奏的“韵诵体”,以快板为代表,也有唱的曲种带有的“半说半唱”[1]。曲艺作为以说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通过语言描述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要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为基础,如果不能全面覆盖,可以以一种为主,然后扩大到“说”的一些曲种,并延伸到“唱”或“说唱兼具”的曲种。需要注意的是,曲种要选择影响大的并且能覆盖全国,地域性的限制会导致传播和接受的不畅。

虽然曲种多元,曲艺依然有辨识度很高的共同特性。简单说来,曲艺是对口语的使用和处理,而且是带有节奏和音乐性的说唱一体。以说的为例,说书艺术中夹有诗赋赞和韵文说表,散说的相声中的迟、疾、顿、挫和气口等,都是音乐节奏性的发挥;而唱则是说的延伸,是言语和音乐的整体统一[2]。一般说来,“说”中带“唱”的部分或者“唱”的种类偏于演艺技巧展示,而“说”的种类偏于演剧讲述故事。说唱的口语化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小调,如太平歌词、大鼓书、快书等等,都是注重节奏的板腔体或韵诵体,不同于注重旋律的歌剧和音乐剧。

与其他表演艺术比较起来,曲艺表演带有叙述性的特点,不同于戏曲、话剧的代言体。曲艺演员以自身的本来面貌同观众直接交流感情,这就决定了叙述性是其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演员总是以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叙述的口吻,讲叙他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件或感受[3]。

作為一种表演形式,曲艺的起源比戏曲更早,从“曲”的起源来说,曲艺影响戏曲。但是戏曲逐步形成唱、做、念、打四功的程式化表演,反过来影响曲艺。例如元杂剧,从一种“一人多角”的叙述性的说唱诸宫调逐步演变为具有明确行当的戏曲。虽然如此,在演变的过程中,戏曲依然保留着曲艺的叙述性的特点。两者异曲同源,都具有中国民族性的表演特色。话剧被引入中国,打开了另一扇窗,斯坦尼体系是注重演员“体验”的代言体,即使是布莱希特借鉴梅兰芳的表演形成“间离”的叙述剧,与戏曲的自由时空体系和假定性的表演比较起来,区分也极为明显,而戏曲的叙述性特点显然和曲艺一脉相承。

曲艺作为一种叙述体的表演,其中即兴表演,与观众交流的亲密观演关系独具特色。话剧影视表演中有许多元素借鉴曲艺表演,比如声台形表中的台词训练直接借用曲艺的练习。更为重要的是,曲艺演员的表演带有即兴表演的特性,观演关系更为亲密。比如相声、评书,既有作为模拟角色的真实,也有叙述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既作为演员在表演,也意识到演员自身的存在,在演员和角色,在描摹和叙述中不停转换。因为是片段叙事,曲艺表演更为灵活,不要求逼真地再现,而是点到为止的模拟。相较说来,戏曲要求演员作为角色进入情境,是“以身演事”,而曲艺则作为角色模拟演事,也作为本我与观众交流,作为叙事人叙述故事,不仅仅是戏曲“现身说法”,更是独特的“说法中现身”,更多了民间性的灵动,也多了与大众交流的灵活性。

曲艺艺术的特性是口语化的说唱一体,具有叙述性,尤其是与观众交流的灵活性。基于这些特性,曲艺专业的教学必须以实践人才的培养为旨归,以实践类创作、表演课程为中心,以现代艺术教育为基础资源,进行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曲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据中国曲艺家协会统计,截至2021年3月,全国有70多所大中专院校开展曲艺教育,有20多所院校开设曲艺课程,8所院校开展曲艺本科教育,40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研究生教

育[4]。毫无疑问,本科层次的教学是基础,也是核心,然而为何开设的本科课程会比研究生课程少?其原因在于研究生的课程更多来自其他专业的横向比较和移植,将曲艺艺术作为文学、美学、艺术类型的某一个层面的现象来研究,而不是作为综合性的表演专业来发展,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之间也存在错位。曲艺专业的建设,现代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以实践类创作、表演课程作为中心,即使是将来扩展到更高层次的学科建设,也应该以反馈创作、表演为

旨归。

目前国内开设曲艺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理工类院校开设的表演类艺术专业,将表演(曲艺)作为与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播音主持并列的专业,或者是表演的一个分支,并依托地方性的曲种(比如以“说”为主的评书)作为中心。第二类是综合性院校开设的表演类专业曲艺表演方向,在表演学部开设曲艺表演专业方向,其后正式建立表演专业下曲艺表演方向本科,在以“说”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以“唱”为主的曲种作为中心。第三类是综合性院校音乐学院下设的曲艺表演方向,主要针对地方曲种,以“唱”为主,也有涉及“说”类的,但以曲种中的音乐和“唱”为核心。总体来说,就目前的专业设置,可以说是零敲碎打,多依托于某一地方性曲种。

艺术院校要开展曲艺专业教学,必然从曲艺的特性出发,充分认识曲艺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确定本科阶段的教学重点,以实践类人才培养为中心,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因此,必须对以下几点有深刻的认识。

1.从传统走向现代

曲艺和戏曲类似,传统传承的基本方式为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客观上因为有些曲种有“门派之见”,表演风格固定单一,因此创作乏力,表演人才断层,处于濒危状态。加之有些从业者唯传统不变,缺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又由于艺术特性常得不到充分认识、专业无法归口、成果难以评价等原因,因此专业的传承和学科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曲艺艺术进入高校的教学体系,需要从传统的口传心授转变为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教学体系,改变作坊式的传授,建立教学的标准,寻找普适性的规律。需要整合传统中适合现代教学的部分,加以标准化的建设,同时对于那些不适合现代教学的部分,在个性化、感觉化的传授之外,逐步提炼,总结规律。曲艺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要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必然不能将之作为博物馆艺术,而是要在当今生活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找到那些依然活跃于舞台的曲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同步,反映生活。因此教学要反映出这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化。

2.以实践人才培养为中心

构建现代教学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曲艺人才。本科教学更应该以实践类创作表演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结合起来,围绕表演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曲艺教学的内在规律性,将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以创作、表演类课程作为教学中心,不仅培养学生的一度创作能力,也培养二度创作能力。曲艺演员实则是一身兼创作、演员、导演三种职能。因为曲种的多元,在选定代表性曲种后,要选择说、唱等各个曲种的共同性基础对基本元素加强能力训练,让学生以一个曲种为主,掌握更多的曲目,并在此基础上扩展一些曲种的训练,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创作和排练,更能彰显曲种的特性。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意味着演员不仅在课堂上练习,还要在课堂外“见”观众,既有学校的专业观众,也有校外的社会观众,在不断的实践中把握曲艺艺术的特性,丰富实践能力。

3.曲艺艺术教学的综合性

曲艺教学不仅关注开放性和实践性,也要考量曲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曲艺很大,因为曲种多;曲艺很小,每个曲种都独具特色。曲艺是综合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都有所涉及,戏剧、戏曲、影视艺术门类也多有相关,而且更能体现民俗和地方特色。从历史发展来看,曲艺是百戏之母,口头文学之祖,说唱元素在一切表演形式中均有体现。说唱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小说、戏曲等渊源极深;戏曲的成熟直接脱胎于说唱的诸宫调,明清小说的成熟来自评书、评话的发展。曲艺不仅深刻地影响文学、音乐、民俗学、戏曲等的發展,更与戏剧、影视等现代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交叉,可以合作共赢。因此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曲艺人才,不仅要尊重曲艺特性和各曲种特色,也应尽可能共享演艺的训练和演剧艺术的成熟体系,找到曲艺和文学、音乐、舞蹈、戏曲、话剧、影视等专业和姊妹艺术的相关之处,寻找教学的相通之处。中央戏剧学院开设的曲艺专业,试图与已经成熟的演艺训练、演剧体系资源共享,相互融合。例如,话剧表演的台词课很多就是借鉴曲艺的训练手法,如贯口、绕口令等,评书、快板、相声的形式在话剧中也常有应用。曲艺可以借鉴话剧、戏曲表演体系中对于人物的刻画和塑造,由此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三、以现代艺术教育为基础资源的教学体系构建——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例

中央戏剧学院作为戏剧专门院校,所设立的专业和系科比较完备,以话剧为中心,有相关的表导演、戏剧文学、舞台美术等系部,戏剧中较有影响的剧种配备也比较齐全,既有民族特色的京剧系,也有歌剧、舞剧、音乐剧、偶剧等专门戏剧种类的系别。因此,可以依托中央戏剧学院现有的戏剧艺术教育基础,更为优化地配置教学资源,着力打造更具专业艺术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结合曲艺的特性,专业课程可以包含公共基础课群、专业课程群和通识课程群。

公共基础课群主要指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政课程、外语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有统一要求和实施标准,但其实施过程也会受到所在高校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形成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特色。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央戏剧学院的思政课程注重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发挥艺术类专业特色,引领学生通过情景表演、微视频等方式,再现历史情节,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探索时代精神。实施

“马克思主义与戏剧·人生”创优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戏剧作品和学生的艺术创作品格结合起来,通过理论研学和社会实践,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担当新时代曲艺人才的政治和社会责任。美育课程要启发学生充分挖掘曲艺专业的美育精神和美育实践价值,展现曲艺专业的魅力,扎根人民、服务大众,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劳动教育课与学生的演出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参与剧场劳动实习实训,使学生具备剧场与舞台的相关工作技能,在劳动过程中学习相关戏剧知识,体会劳动对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意义。

专业课程群包括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本科教学以实践的表演人才培养为主,以重要曲种的创作表演作为核心主干课程,借鉴话剧、戏曲等表演,将曲艺的基本功(比如相声的说学逗唱),与戏曲的唱做念打,与话剧的声台形表等结合起来,这些表演基本元素的训练和曲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台词,有很多就是借鉴曲艺的材料以及吐字归音的方法,例如即兴表演,与观众的交流,曲艺有独到之处。曲艺创作课程也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演员来说,加强舞台表现能力,是表演之“本”,曲艺创作,从演员的角度要求作品能“立起来”,能融合一度和二度创作,更符合艺术规律。在此基础上,配套专业基础课程如:作品鉴赏及艺术家风格分析、历史和理论的介绍以及流派和演出的辨析等;还可以配套一些曲艺鉴赏课程、曲艺概论课程,进而扩展到不同种类艺术表演之间的互鉴,比如小品、戏曲、话剧等。总之,以创作、表演为中心,以史论和鉴赏为配套,以其他种类艺术的认识和表演体系作为参照,归结为创作表演实践以及规律和方法的基本储备课程。与此同时,人才的培养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要熟悉媒体和传播的规律,尤其是融合媒体的发展,视频影像的传播,可使传统说唱艺术获得更为便捷的传播力和极大的影响力。由此曲艺人才的培养必然定位在高素质、全方位,既具有精深的专业能力,也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素养。

通识课程群主要包括艺术的通识课程,戏剧、戏曲、电影、文学等的鉴赏和史论课程,以及人文素养类、科学基础类以及体现本校学科特色的专业通识课。传统的曲艺艺人的文化素质普遍相对不高,对于曲艺艺术的发展有所限制,通识课程在专业课程之外,拓展学生眼界。人文素养通识课包括文学、歷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科学基础类通识课如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生命科学等;专业通识课则凸显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之间、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和资源共享,如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开设戏剧史论、编剧基础、表导演基础、舞台美术、电影美学等基础课程。通识课强调综合性、广博性和开拓性,培养学生丰富的知识结构、开放的学习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模式,以选修课性质为主,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体现多元并包、融合通达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机制。

曲艺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学体系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好在此前已经有各种探索,提供了各种资源和经验。开展曲艺专业教学,也要依循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和曲艺人才的培养规律,把握现代艺术的发展潮流和现代教学的发展方向,摸索出一条融合之路,挖掘创作表演的创新发展的规律性,提炼中国特色的曲艺学科的话语体系。

曲艺是民间艺术瑰宝,其中的演艺和演剧是独有的民族精神财富,也是未来建构中国演剧体系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中央戏剧学院郝戎院长提出建设话剧、戏曲、曲艺三位一体的“中国演剧体系”[5]。毫无疑问,曲艺专业将成为中国演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汲取民族艺术学的精髓,并通过与戏曲和话剧的三位一体的借鉴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演剧体系。

参考文献:

[1]侯宝林,汪景寿,薛宝琨.曲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2]戴宏森.论曲艺的艺术特征[C]//曲艺特征论.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9:26-27.

[3]薛宝琨.论曲艺的本质和特征[C]//曲艺特征论.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9:19.

[4]为推动新时代曲艺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N].中国艺术报,2021-02-26.

[5]郝戎.中国演剧体系构想[J].戏剧,2021(2).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