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三维探究
2023-06-27赵志业赵延安
赵志业 赵延安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遵循宏观上深入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中观上正确处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内部张力、微观上大力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细则三重逻辑,进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可以更好地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导思想;内部张力;思路细则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对高校善用思政课教学培根基、铸“国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考察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从而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必须构建系统的评价体系。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应从对宏观层面指导思想的深入把握、对中观层面内部张力的正确把握以及对微观层面思路细则的大力落实三个维度展开。基于此逻辑,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立体评价体系,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提供思路启示,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一、深入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需基于对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以保证在其指导下建设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政治正确性与内容科学性。具体而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以对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和思政課的“八个相统一”要求为基本遵循
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即是对教育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情境等进行综合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提出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六个要”要求,同时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2]。“六个要”即是进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要遵从的评价指标,“八个相统一”是评价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指导。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整体而言,要将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六个要”要求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指标。具体而言,在政治上要考察思政课教师的信仰状况,看其是否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在情怀上要考察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以家国情怀感人的状况;在思维上要考察思政课教师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开展教学的状况;在视野上要考察思政课教师是否将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融入教学之中;在自律上要考察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在人格上要考察思政课教师的精神品质和行为风范状况。
“八个相统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需遵循的重要原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首先,评价教学目标和内容,要考察其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状况。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即是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也需具备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同时,面对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以及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评价教学目标和内容,还要考察其统一性和多样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结合状况,教学目标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其次,评价教学关系,要考察师生关系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结合的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塑造和谐的教学关系是教学评价非常重要的指标。再次,评价教学方式,要考察其灌输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结合的状况。教学方式是评价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状况的重要参照,结合当前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要将灌输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结合状况作为教学方式的评价参照。最后,评价教学情境,要考察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状况。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对人进行政治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活动,教学评价需要综合考量理论讲授和实践体验相互融通、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状况。
2.以思政课“金课”标准为主要参照
将对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和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要求相结合,最集中的体现就在于思政课“金课”标准上。“思政课‘金课是对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统称,是含金量更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3]以思政课“金课”标准指导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可以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思路指导。
关于思政课“金课”的建设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学者们在研究中大都参照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的“金课”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标准进行界定。结合高校思政课的特性,论文主要将含金量高和获得感强作为思政课“金课”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思政课“金课”的标准是含金量高,要求具有政治性、高阶性和创新性。与之相对应,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将政治性置于首位,以保障教学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渠道,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知识传授与政治引领为一体,帮助学生实现政治认同。因此,教学评价要突出政治性。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需高度关注教学活动的高阶性,以保障教学质量。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再次,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着重考察创新性,以满足教学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是事物永恒的规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着眼于引导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内容的生成、具有先进性和互动性教学方式的更新、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情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思政课“金课”的标准是获得感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对的群体主要是“00后”大学生,这就要求教学评价要重点考虑学生的获得感。“00后”大学生是当前网络信息时代主体性日益彰显的网络原住民,其具有快速接纳和创新网络世界纷繁复杂信息的能力和特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结合时代特色、贴合学生实际,“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教学评价各环节和全过程之中,增强学生获得感。
3.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价值旨归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根本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锚定立德树人导向,用立德树人成效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所有方面和环节。
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导向,关键在于要结合中国语境正确理解“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问题。“立德树人”中所立之德,规约着个体成长发展的根本方向。人作为类存在具有道德自觉,要处理好与集体的关系需要有大德和公德,要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需要有私德。因此,所立之德是一种广义的融合之德,凝结着对国家的大德、对社会的公德以及个人的私德三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种融合之德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立德树人”中所树之人形成于所立之德条件下,树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的时代新人,树的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此外,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时代全局的角度来看,所树之人在实践层面还要体现拔尖创新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把学生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衡量标准。同时,还要注重提升教学过程中学业的挑战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高素质人才,厚植其爱国情怀、锻造其过硬本领、唤起其强国担当,使其自觉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三方面指导思想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分别从不同维度规约着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方向。其中,“六个要”体现出对思政课教师这一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力量的整体要求,“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需要遵循的最重要原则与标准,思政课“金课”标准是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要求合二为一最集中的体现;而不论是“六个要”要求、“八个相统一”要求还是思政课“金课”标准,最终都要服務于立德树人目标。三者共同构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二、正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内部张力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即是在立德树人目标导向的指引下,对包含多方主体和各方参与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考量的过程。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多方主体和各方参与间的张力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矛盾原理,进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需把握其诸多张力中的主要张力。而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过程以及评价结果四个方面,继而从此四方面概括凝练出如下四对主要张力。
1.评价主体上:把握好教师主体评价与学生主体评价的张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作为两类不同的评价主体,对教学方面诸多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二者之间必然存在张力,这种张力是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要处理的问题。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处理好教师主体评价和学生主体评价的标准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教师主体主要包括高校管理者、教学督导、思政课教师同行以及教师本人,学生主体即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在校学生。各级各类教师主体和广大学生作为不同的群体性评价主体,受到自身学识素养、认知水平、身心成熟度、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具有差异。具体表现为教师主体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时,其侧重点更多的是考量较深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的适恰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和说理性等;学生主体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评价时,其更倾向于考量外显的教学内容与当前自身某一方面思想困惑的贴合度、教学形式的新颖性等。这种客观存在的张力导致教师主体评价与学生主体评价可能出现双方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在现实的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评价得分较高的同时学生评价得分较低,或者学生评价得分较高的同时教师评价得分较低。这就需要在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时,要依据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特性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从而弥合教师主体评价和学生主体评价之间的张力。二是要处理好教师主体评价和学生主体评价的比重问题。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实践中,相较而言,学生主体评价所占比重较大。事实上,教师主体作为接受过正规系统教育背景的群体,与学生相比,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主体评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性。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如果过于注重学生主体评价而忽视教师主体评价的话,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评价结果的全面性、真实度和可信度。同时,对于教师主体以评促教而言,也会减弱教师主体更加全面地从不同维度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的力度。为此,高校在构建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时,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准确、客观地权衡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所占的比重,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更加合理,进而能够更加科学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从而保障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促进立德树人的实现。
2.评价内容上:把握好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张力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评价内容上整体遵循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但是,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实践的深入发展,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间的张力问题也日益显现。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间的张力关系,才能确保构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科学有效。具体而言:
一方面,需要平衡好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各自的优缺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定量评价因其在理论上具有精确度高、可操作性强的优势而被运用于对教学活动中某些变量关系的分析之中。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过于追求绝对量化指标的倾向,大多关注如出勤率、及格率、优秀率等可度量、易测量的方面。尤其是在学生评教指标上,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对量化指标的绝对重视以及对指标划分过于细致烦琐,使得定量指标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较难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定性评价因其在理论上简便易行的优势理应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评价之中。但高校思政课教学定性评价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操作上出现一种基于经验、感性等主观感知的程序化满意度评价的趋势。这种评价趋势呈现出主观性较强,且普遍“是对思政课的外部行为进行的浅层次的逻辑化表达,而没有深入到思政课内部对教学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性表达”的特点[5]。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只有充分发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各自优势进行综合评价,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理论科学性与实践有效性。另一方面,需要均衡好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恰当比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繁杂多样,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下指导和课程建设等内容。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可以有侧重地选择某一方面评价方法,在整体上均衡好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恰当比例。比如,进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评价时,可以侧重于运用定性评价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特征进行深度揭示;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课下指导评价时,可以侧重于运用定量评价便捷地呈现指导频次与教学效果间的变量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标准是立德树人成效,只有正确处理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才能保障评价的科学性,全面、周延地衡量“立德树人”效果。
3.评价过程上:把握好程序公正与内容公正的张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需要兼顾程序公正与内容公正。所谓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程序公正,是指在立德树人目标指引下,教学评价过程中遵循的评价程序在规定上以及执行过程中具有合法性、公正性、合理性;所谓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公正,是指将“六个要”要求、“八个相统一”要求以及思政课“金课”标准和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念渗透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各方面的规定中,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定性评价指标与定量评价指标都更具合理性。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程序公正与内容公正间显现出张力状况,具体而言:
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程序公正,但内容公正欠缺。比如,高校管理者和教学督导在听课后以学校制定的“教学评价表”上对教师的要求为标准,依照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打分,之后,教学管理部门结合管理者和教学督导的意见和分数综合“评教”,这一完整过程保证了程序公正。但是,在现实当中,由于教学管理者和教学督导等使用的评价标准具有一定主观性和差异性,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内容公正。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和教学督导同时也是学校教师,其评价难以避免利益有涉和主观价值有涉,致使评价内容趋同化,从而在内容上呈现出形式化公正倾向;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作为学校行政部门对教师教学的检查和监控,其评价内容和指标更多体现了学校或上级部门的意志,倾向于教师奖惩目标管理,针对性不高,标准模糊、笼统、抽象,评价内容时效性不强。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公正,但程序公正欠缺。比如,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学生评教多采用期末一次性打分的形式进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其“评教”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较高权重。但是,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进行“期末一次性打分”,忽略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即时、有效评价,过于简单的评价流程会导致教学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和独断性。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网上评教”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部分高校在学生“评教”时,设置只有先评教才能查看成绩、进行选课等限制性条件作为必须流程,引发学生被动评教,导致学生评教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出现代评、恶意差评、“全优一良”等评教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程序上学生的不用心导致评价内容层面的公正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效用。为此,在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时,要从进一步完善程序、优化内容的角度加强程序公正和内容公正建设,多渠道、多举措实现程序公正与内容公正,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高效落实。
4.评价结果上:把握好教师发展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张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以评促教,同时教学评价的结果在客观上也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就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处理好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关系,从而让思政课教师在实现职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种张力关系具体体现为:
一是部分教师完全依据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条目标准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体的职业发展,但却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比如,部分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存在“唯奖是图”的功利化导向,根据比赛评分细则应景性地包装自己、演练自己、提升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教学技能,帮助教师获得比赛高分、促推自身的职业发展。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培根基、铸“国魂”是久久为功的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
志”[6],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保有立德树人的职业初心和职业使命,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和方面内在统一于立德树人的岗位职责之中,关心爱护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久远发展,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二是部分教师坚持立德树人,但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某些实用化倾向的细则标准制约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比如,部分教师始终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教学。而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存在唯论文发表数量、级别等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老师潜心研究,更好地开展教学。但长此以往,必然会挫伤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立德树人。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用好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班子成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7]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发展规律,构建立德树人理念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发展体系,更好地督促、激励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推进立德树人的贯彻落实。
三、努力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
构建科学有效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要深入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指导思想,以及正确处理其内部张力关系,继而可从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领导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内容标准体系以及监督反馈体系四个方面落实其整体思路和具体细则。
1.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领导保障体系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8]其中,首先提及的“重视不重视”即是针对领导保障问题而言的。高校思政课要实现立德树人,就要以对领导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着眼点,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具体而言,要巩固高校党委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全面领导,汇集校院各级党组织协同推进的合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是一项多方主体和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障其顺利开展。为此,要形成学校党委集中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重点、教务处等其他部门高度配合的协同合力局面。首先,要坚持学校党委的集中领导。学校党委要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对思政课教学建设以及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加强集中领导,成立专门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领导小组,压实各级校院党组织的主体责任,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为重点,同时调动其他部门党委协同配合。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是一个涉及教育、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直接领导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发挥着突出作用。与此同时,高校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和其他二级学院等部门党委也应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关心、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协同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2.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组织实施体系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就是组织实施计划方案的过程。要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强调的“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各项要求精心设计总体组织实施方案,既要组织领导、专家、同行、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论证,还要做好日常实施工作,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能够持续有效的开展,形成一套符合各高校实际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以产生良好的育人效益。
一方面,要组织多元主体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论证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建立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7],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当前教学评价的显性趋势,采用多元参与的主体协同论证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题中之义。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确保校领导、专家、同行、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五方评价主体全面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论证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要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给予全面、多元、个性的意见反馈,发挥论证活动的科学导向功能。二是明确各方论证主体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应然价值取向。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应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尺,这就决定了五方论证主体的价值取向均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考察其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知行能力与水平。比如,领导主体参与论证时要避免“为管理而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不能片面注重学生一次性评教的结果。另一方面,要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日常工作。在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广泛组织并积极发动高校各类主体全面参与。同时,为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高效开展,还需要针对各方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多样化的日常工作方案,注重过程化记录和考核,确保组织管理到位,促进各方主体在规定时间内达成既定目标。
3.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标准体系
所谓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内容标准体系,是指在顶层思想的指导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结构与内容进行合理、细致、有逻辑的总结、概括、分类,从而形成的科学且操作性强的指标合集。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标准体系可从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两个方面开展指标构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标准的每一方面具体评价指标上具有不同指向与内容的评价维度。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标准体系在内在标准上可从政治性、理论性、创新性与获得感四方面入手构建。在政治性方面侧重政治言论、政治态度与政治思想等维度,在理论性方面侧重理论高度、理论广度和理论深度等维度,在创新性方面侧重教学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等维度,在获得感方面侧重政治理论知识获得感、理想信念以及三观获得感、政治素养成长获得感等维度。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标准体系在外在标准上可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对学生的支持与促进、课后交流和有效反馈等方面入手构建。在课程设计方面侧重学情分析、教学资料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维度;在教学实施方面侧重授课是否清晰、形式是否活泼、教态是否热情亲切等维度;对学生的支持与促进方面侧重提供拓展阅读、材料资源支持等维度;课后交流和有效反馈方面侧重课后沟通渠道、作业反馈评价等维度。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标准体系的内在标准中政治性、理论性、创新性与获得感四方面,以及外在标准中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对学生的支持与促进、课后交流和有效反馈四方面涉及的指标维度,在定性评价方面,通过罗列问题清单的方式分别用一到两句话对每一方面指标进行概括阐述,让评价主体依据问题清单进行评价;在定量评价方面,在每个指标上设置两到三个题目,每个题目尝试按照“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有点满意、基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级评分制进行评分。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标准体系是集合内外层面不同维度指标的复杂系统,其中心时时处处指向学生,每个环节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标准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监督反馈体系
科学完备的监督反馈体系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维持自身生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只有接受监督并依据反馈意见及时改进自身在操作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才能保证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监督反馈体系进行完善。
一是建立便捷、有效的监督反馈通道。校院各级党委应从制度层面建立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监督反馈通道,比如设立专门负责监督反馈工作的领导小组、开通专门的监督反馈电话以及领导邮箱等,促使各方主体能够便捷地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價体系的监督反馈工作,直接、真实地反映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评价过程中在程序上“一次性打分生成总评性评价结果”和内容上“主观性评价标准被运用于评价之中”等不够公正的问题,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二是对监督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全面收集、整合并加以及时、有效的回应,从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效用。这就要求从解决监督反馈的问题着手,通过对能够解决的、能够解决得更好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的处理,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比如针对部分教师评价主体片面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程度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标准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应注重引导教师深入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融“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9]为一体的特殊性,同时引导教师评价主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实践中切实践行,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71.
[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1).
[3]谢首军,陈庆庆.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的标准与类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9(2):4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5]白双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9):51.
[6]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7]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2-08-20.
[8]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9]佘双好,张琪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改革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23.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BY015);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GH2104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分层理论+多维体验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2103224)]
[责任编辑:周晓燕]